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博物馆的使命,是个厚重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往;说它常新,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它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使命。

②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逻辑,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敬业奉献的工程。近代实业家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灵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③博物馆能以史有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张謇当年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书本外,博物馆的文物、遗存都是非常鲜活的史料,能够“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人们在倾听历史故事中学史、懂史,提高鉴史能力和欣赏水平,又在触动和感动中汲取正能量。

④博物馆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⑤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要让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除了内容的实、形式的美,还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来获取并释放更多信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谐统一,物、史、文三者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物教人、以史有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①当今博物馆的角色已不限于单纯的积累传承,其核心动能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为文化生产单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②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来自受众“观看”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同时,博物馆为了增加受众,不断积极拓展和电影、智能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受众和博物馆所提供的艺术生产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

③建构智识机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梳理当代的人类认识规律与特征,正是艺术博物馆的当代意义所在。“智识”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传统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对于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或信息集合的“知识”,“智识”更准确地指向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カ,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征。“智识”强调的是认识发生的机制与过程,“知识”强调的是认知活动或能力达成的结果。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体系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学科合作,传递、收集与归纳信息,为集体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思维模式。

④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其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智识结果,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21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如果探究“智识”,跨学科是其主要特征,整合多学科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才能梳理其脉络。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⑤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人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完整,而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众参与,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作品因此才完整。

⑥当下的艺术场域不再提倡“权威”,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再是旁观凝视,而是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

⑦在新知识形态时代,我们认为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而且是生产知识的动力——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博物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摘编自张子康《用博物馆的“大脑”去思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话题,承载着人类文明,也被赋予了不同功能与职责。
B.“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其展陈直接决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
C.博物馆核心动能是推动社会创新,通过建构智识机制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D.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模式,也拓展了受众对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达到以史育人,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引导人们学史、懂史、鉴史。
B.博物馆要实现使命、活起来,就要关注内容、形式,还要有新颖的手段与灵活的方法。
C.艺术博物馆追求视听等感官体验的特征,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D.平等凝视中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就是观众,他们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平等交流。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博物馆使命范畴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
B.张謇说:“盖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C.广东博物馆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注资和公开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种活动。
D.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涵盖敦煌石窟千年营造的厚重历史、艺术和人文积淀。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
2021·山东淄博·二模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来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

②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 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③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④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⑤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绝不会到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退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着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如今媒介多元化、创意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可以享有千种方式、万种形态的媒介产品,然而,无论内容将以何种形态承载,其对价值观的表达和传递才是不变的起点与落点。纵观近年来优秀的讲谈类节目,它们皆以语言作为架构核心内容的方式,皆以删繁就简的手法将节目对内容的传递凸显到最大化,在这个繁复缭乱的时代选择回归至简状态。

一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中国人在“讷于言”“慎于言”中从未忽视过语言的力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从古至今都是抒发观点、志趣、情感的最佳表现形式。《开讲了》抒发人生感悟,《朗读者》散放文化温度,《奇葩说》直呈时代观点,这些节目都选择了不大的物理空间,却都包揽着无限的精神宽度。讲谈类节目仅以一桌一椅便能展现万种风情,仅以一言一语便可构建一种人生,在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讲谈类节目既可以用完整节目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将片段切割来满足碎片化欣赏,节目立足于新意,化归于至简,也必将成就于永恒。

自古以来,故事都是属于“百家”的选题,故事也是语言能够构建的最为生动的东西,一向重历史的中国人其实更爱其中故事内涵的传承性。当下,诸多讲谈类节目都以语言为表达形态、以故事为内容中心,《奇葩说》中那些最合时宜的观点、最具渗透性的话语,都来源于切实的生活故事,《我是演说家》《开讲了》等节目更是将人生感悟浸润到故事之中。从这些故事中,人们懂得了,所谓的成功不过是长久的努力,所谓的挫折不过是一时的心境;从这些故事中,人们看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最真诚的碰撞,看到了承载着社会责任的讲谈类节目保留着对社会人间的洞察与温柔的关照。这些故事传播了观点,更凝聚了中国精神,书写了中国变迁。《奇葩说》已走过四季,近百个辩题都自带时代的影子,节目探讨“中国式关系”、帮助青年人思考现实中的困局,节目赋予了“奇葩”一词全新的时代意义——丰富与包容。

生命不是文化概念,但最深的文化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讲谈类节目因其对生命故事的体悟、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对语言演说的呈现,已经成为最靠近生命本真的节目形式之一,因而众多优秀的讲谈类节目都有着温柔的面孔和能够打动心灵的触角。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间普及爱与善良,讲谈类节目用真诚聚集了生命的热能,让文艺真正可以温暖人心。《朗读者》节目中的傅雷家书,《我是演说家》探讨的“中国式父亲”《奇葩说》中的养老院话题等皆弥合了代际沟通,鼓励两代人更多的交流理解呼唤爱。从这些优秀的讲谈类节目中可以看到,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最佳的背景并不是金色的,而是暖色,以简单的形式去表达理想与善良,不做哗众取宠之态,不玩故弄玄虚之技,仅仅用诚恳的呐喊与铿锵有力的观点便可成就伟大的力量。

(摘编自冷凇、张丽平《讲谈类节目对中国精神的解析与凝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讲了》《朗读者》《奇葩说》等讲谈类节目节目形式灵活,立足于新意,但又化归于至简。
B.《我是演说家》《开讲了》等秉承中国人重历史的传统,将观点、人生感悟等浸润到故事中。
C.《奇葩说》利用众多辩题探讨“中国式关系”等,启迪思考,体现了丰富与包容的时代特征。
D.优秀的讲谈类节目以语言演说为形式,体悟生命故事,洞察社会发展,温暖且又打动人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陈述媒介产品应当表达和传递价值观的观点之后,概括介绍了近年来优秀的讲谈类节目回归至简状态的途径。
B.第二段首先介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的力量,再以《开讲了》等为例,揭示优秀的讲谈类节目精神宽度无限的特点。
C.第三段通过分析《奇葩说》《开讲了》等多个优质讲谈类节目的内容,来论述故事在当前诸多讲谈类节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D.文章由优秀讲谈类节目的文化作用谈及文艺创作,指出优秀的文艺创作能用简单的形式表达理想与善良,成就伟大的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媒介多元化、创意多元化,可供人们享有的媒介产品方式、形态多样,其中,类型独立的讲谈类节目最受观众欢迎。
B.媒介产品无论用何种形态来承载其内容,都应将表达与传递价值观贯彻始终,把表达与传递价值观作为不变的起点与落点。
C.近年来,优秀的讲谈类节目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删繁就简,最迅捷地传递节目内容,在这个繁复缭乱的时代里拨乱反正。
D.《开讲了》《朗读者》《奇葩说》等讲谈类节目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靠言语展现风采、构建人生,目的只是引导观众感受生活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论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国古代文论则是“落后”的、“非科学”的,于是拥抱西方文论,对中国古代文论则弃之如敝履,并且说西方文论的价值根据是“人”与“自然”,考察的是规律;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仅仅是政治“教化”,不考察规律。真是这样吗?

在那些追求西方时髦的人眼中,中国古代文论与封建专制的政治“教化”理论密切相连。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作为官方的正统理论。儒家的文学思想的确提倡政治“教化”,特别是《诗经》,体现了诗歌的“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成孝敬、移风俗”的功能,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教化”说,明显是官方的文学理论,其价值的根据是王者的统治。白居易《采诗官》中说:“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白诗说的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华文学和文论的主流并不建立在这种为统治者“教化”的价值上面。

在百家争鸣的条件下,孔子的学说最初也并非官方学说,孔子讲“道”,他的“人道”是儒家学说的价值根据。作为儒家文论的起点,其价值追求全在一个“人”字上面,即对人自身成长的关切、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完美追求与对人的尊重与信赖。道家老子的“无之以为用”、庄子的“心斋虚静”“以天合天”等思想,后来被转化为文论思想,更成为历代作家创作内在依据。儒家文论的价值在“人的精神”,道家文论的价值在“自然精神”,非官方的儒道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终于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赢得了胜利。

在中华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儒道文论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形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文论的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价值根据。《文心雕龙》提出了“自然之道”,在刘勰看来,自然是有文采的,人也是自然,不过是比一般的自然更高贵的自然,因为人有心,有心则有言,有言则自然有文。就是说,有心智的人类和其他自然一样也是有文采的,或者说更具有文采。日月、云霞、人物,都是自然,它们本身有“文”,人以心感悟周围万物,也就有了“人文”,这既是文学艺术的开始,也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源头的根据。在刘勰之后,尽管有韩愈的“文以明道”说、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做为官方文艺价值根据流行于世,但反对一味歌功颂德的理论似乎更多,像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人是“天”,自然也是“天”,人的天与物的天相接相合,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融合。

中国历代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文人们所体认的,具有非官方性的、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有关。如果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所体认的文学价值只是官方的王者的“教化”那么就只能歌霸道,颂奴性,是断断不能产生那么多让人们永远享用的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的。

(摘编自童庆炳《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论缺少对规律的考察,只为了王者的教化,这使一些学者理解产生偏差。
B.文学创作中体现政治教化功能的作品,最早出现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C.中国文学蓬勃发展,成就斐然,离不开非官方的儒道文论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
D.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政治教化的功能逐渐被人性的自然的价值理念替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文论价值根据问题,然后分析,再得出结论,逻辑严密。
B.文章由质疑一些学者对于中西方文论的看法开篇,再引出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
C.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未避开官方文论教化说,客观公正,分析全面。
D.文章以《文心雕龙》为例,证明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的描述,印证了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
B.中国古代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是王者的统治,因此歌功颂德更符合统治者利益。
C.只要体认具有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就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D.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启示文学家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契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