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宋主任看来,赵副局长的点赞“印证”了自己此前的诸多分析;而他接下来的点赞举动又引发了单位同事的接连点赞。
C.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小题3】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20-21高一下·福建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落进我的心。

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难的中国,1906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39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

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

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

心境明净清澈。

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详细交代表姐的出身及其祖父、父亲的教育家身份,突出了表姐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同时也暗示了她喜欢芦苇的原因。
B.表姐喜欢芦苇,既喜欢它的形象: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且摇曳生姿;又喜欢它的性格:坚韧坚强,自尊自爱。
C.受表姐的影响,“我”也格外留意芦苇;引用诗经《河广》中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表现了“我”向芦苇看齐的愿望。
D.表姐是一个坚韧如芦苇的形象,她的青春于特殊年代而黯然失色,她的亲人也远离她而去,但她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表姐站在河边,手握芦苇,笑脸如花,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为下文写表姐与芦花的渊源关系做了铺垫。
B.文章以“芦苇”为线索,串联起相关事件,使得结构严谨;又由芦苇生发开去,托物寓意,赋予芦苇以特定的内涵。
C.“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一句,起着过渡作用,由对芦苇的特征的描写,过渡到对具有芦苇般性格的人的描写。
D.文章结尾运用想象和夸张,作者想象着春天到了,芦苇繁盛,奥森公园欣欣向荣,祖国万千江河边芦苇生生不息。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小题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
【小题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小题4】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
【小题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王

胡氏药庄的营业大厅里挂满了很多匾额题对及金字招弹,它们均朝向大门的方向,南来北往的客商,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整个药庄的肃穆及严整之气。那其中,只有一块黄底黑字,笔力遒劲的匾额,是背对顾客的,它面向药庄挡手的案桌,朝里挂着。

“戒能”两个大字,笔墨淋漓,每天都被药庄里的小伙计擦拭得锃光发亮。

药庄挡手每每抬头看到它,心头都难免为之一震。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药庄老板胡老板在药庄成立之初,就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胡老板起初并不懂药,他做药庄完全是因为他做生意赚了些钱。

那是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胡老板却于乱世中嗅到了商机,他贩卖粮食,倒腾军火,做生丝生意,不几年,腰包就膨胀起来。有了钱,胡老板反倒不踏实了,他觉得自己应该为百姓做点什么。

一番苦思索,他的药庄就开起来了。

开药庄做好事,是实,但光做好事,白给人合药送药,药庄总有一天会关门。胡老板知道他的药庄总有一天会赚钱,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立字号,闯名声。

中医药业这一行当,自古便有着“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的说法,这其中的“修合”二字,大有讲究。把未经加工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等“生药材”,经过水制、大制或水火炼制,去除其中毒性,再保留其药效成分,之后与其他药材取舍搭配,排列组合,便称之为“修合”。修合过程属于商家机密,一般都是秘密进行,也让这个过程充满了神秘性与不确定性。不法商贩在药中掺假,或者给药分量不足,谁也看不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胡老板才定下那一条”戒欺”的铁律。

在制药售药的每一个环节,胡氏药庄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采办务真,说的是药材原料的采收,这是事关成药好坏的首要环节。为了采收到上好的真药材,胡老板特意派人到各地药材产区去坐庄买办。比如,到河北、山东等地采集驴皮,到淮河流域去采办山药、生地、金银花,到关外采办人参、虎骨等。为了收集到最真最好的药材,胡氏药庄不惜代价。

这样的药庄。生意想不火都难。大家对这个不懂药业的胡老板也刮目相看。

某天,药庄来了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一进店门就给胡老板跪下了,鼻涕眼泪,要胡老板救救他们的儿子。原是一个年轻举子的父母,膝下只有一个宝贝儿子,数年来,那年轻举子头悬梁,锥刺股,发誓要混出个样儿来。一考二考三考之后,终于中了举,谁料乐极生悲,年轻人高兴过了头,竟然一下子引发了癫狂症。

“要是胡老板也救不了我们儿子,我们一家只有死路一条了。”老人跪在她上不肯起来。

治疗癫狂病要“龙虎丸”。因此药内含有剧毒的砒霜,按照古方规定,要将砒霜用白布包起来,再嵌入豆腐中。入水小火慢煮,豆腐逐渐变黑——把砒霜中的一部分毒素吸附,然后再将砒霜晾干和其他研磨成细粉的药物搅拌均匀,方能入药。

因此药制作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出人命,一般药庄都不制售此药。胡氏药店也无此药。

胡老板却被一对老人哭得软了心,他一咬牙,竟然大包大搅道:“二老先回家。半月后来取药!”

两位老人千恩万谢从地上起来,搀扶着出门远去。药庄的伙计们却是目瞪口呆,不知道胡老板哪来的信心,半月后他拿什么来给老人。

胡老板也不知道该如何来配制出安全又有药效的“龙虎丸”。打发走了老人。他才开始隐隐犯愁。那些天,胡老板几乎夜夜辗转反侧,在想如何制出“龙虎丸”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着到了第十天上了。那天早上,胡老板喜滋滋地大步跨进药庄,对伙计们道:“昨夜药王桐君老人托梦于我,教我制作‘龙虎丸’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开始制药。”

药王托梦,制作自要有一番仪式,胡老板让人把一间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门窗全部封闭,几名青壮小伙子,沐浴更衣,进入房间。此后的事,外人便不得而知,只知道三天后。老人如约取到了“龙虎丸”。而那位年轻的举子服药之后。也奇迹般地康复。

胡老板是药王的消息不胫而走,药庄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

见坊间将自己越传越神,胡老板坐不住了,他要把那个秘密外示于人。

“药王的传说就是我们赚钱的利器,老板又何必如此较真?”身边人百般劝阻。胡老板亦不多说,只抬手指了指头顶上方的“不欺”匾。

“哪有什么药王托梦,我想着龙虎丸关键在于将砒霜枪与其他药粉搅拌得十分均匀,我让几个药工将药粉均匀倒在药匾上,然后在上面反复去写‘龙虎丸’三个字,三天写了九百九十九遍,你想,那药粉还能有个不均匀么?至于让他们关门闭窗,沐浴更衣,一是让他们专心,一是让他们讲究卫生而已。”

真相大白,众人对药王更是佩服。胡氏药庄的生意越发火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其他匾额题对,金字招牌烘托,小伙计把匾额擦拭得锃光发亮这一细节,药庄挡手的心理反应等突出“戒欺”匾额。
B.小说写胡老板贩卖粮食倒腾军火等内容介绍了胡老板开药庄的资金来源,同时又以“他觉得自己应该为百姓做点什么”一句指明了现实意义。
C.胡老板对发展中医药的热情是小说情节的线索,这一线索贯穿了他对平时的药品采购制作,对龙虎丸的揭秘等内容。
D.小说在平实的语言中夹入文言文句,既有浓厚的生活味道又和中医语言古朴深奥特点契合,融入了文化意蕴,赞颂了美好品德。
【小题2】小说塑造胡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花费笔墨介绍“龙虎丸”及制作过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