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炎” ……打开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众多上网风险之首。

“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某些“营销号”正是凭借这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摘编自《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目标群体就是老年人。
B.对于网络谣言,如果听之信之,将会遗患无穷,网络谣言必然会成为老年人上网风险之首。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会了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从而进行沟通。
D.不少年轻人在使用微信时有收到长辈们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文章的经历,有的文章看标题就不靠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二段举不少年轻网友的经历之例,论述了“银发族”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
C.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了谣言文章得到“银发族”的青睐,是因为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是“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等社会心理造成的。
【小题3】作为使老人们免受网络谣言侵害的举措,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银发族”陷入谣言陷阱,相关部门机构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
B.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创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C.儿女要多陪伴父母,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教会老人使用新技术来增强其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
D.网络平台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
2021·四川成都·三模
知识点:时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截至731日,《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破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还得益于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跟着电影背唐诗。因为几乎所有观众都能在观影中背出耳熟能详的唐诗来“实时互动”。

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怕是不能全面地领略其中的诗意和其背后的意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纱扬胡音”的诗句。诗乐舞浑然一体的场景将李白豪放洒脱、豁达不羁的性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人也常通过击打物品、拍手等方式产生协调的节奏来击节吟诗。节奏虽不是音乐的全部,但却是联通诗、乐、舞三者的桥梁。例如,中风后的哥舒翰在朝廷施压下,不得不与叛军打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出征前他抽出宝刀,用手指弹响刀身,吟诵着赞颂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

唐代的乐舞艺人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唐诗与乐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甚至可以说,乐舞对唐诗的创作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片中在岐王府上演奏羯鼓的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就是王公贵族的座上宾,史料记载他曾在很多场合演唱过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唐代诗歌传唱极为普遍,歌舞伎虽不善作诗,但诗则成为她们演唱的歌词,并在乐舞相伴的演绎下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琵琶、古琴、羯鼓、手鼓、箜篌、笙、阮、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场景,甚至有些是特写的镜头,再现了唐代乐器的基本面貌和乐队形式。值得关注的是,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与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极为相似。图案上方是象征佛教的曼陀罗花和飞鸟,下方是胡人骑着骆驼弹奏琵琶,这正是唐代经由丝绸之路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

电影《长安三万里》主打的就是文化牌,其中的唐诗、音乐、舞蹈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影片结尾处曾这样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的大唐。

(摘自赵晓宇《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
B.《长安三万里》票房至少突破了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和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
C.《长安三万里》中,哥舒翰出征前抽出宝刀,弹响刀身,吟诵着《哥舒歌》。金属节奏声赞颂了他的赫赫战功。
D.《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是唐代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观众对《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大多耳熟能详,但是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B.文章引用《礼记·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C.文章举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诗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人很多熟悉乐舞,在吟诗时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构严谨,证明了“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
B.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唱曾对李白、王维等人诗作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关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场景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
D.作者对《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认为影片体现并弘扬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小题2】【小题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及时关闭电子烟互联网销售网站或客户端;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同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政策解读》指出,国内电子烟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产品存在不安全成分添加、烟油泄漏、劣质电池等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电子烟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随意添加各类添加剂以改变电子烟口味和烟油颜色,对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摘编自赵丽《强监管时代电子烟断“电”》,《法制日报》2019114日)

材料二

“客观来看,由于电子烟的成分与作用机理是人为创造的,其有害成分释放号比传统卷烟相对有所减少,呼出气溶胶对环境污染程度有所降低,颗粒物元素也有所减少,但这都是相对传统卷烟及其成分而言,这并不代表着电子烟无害,更不能说明电子烟可以帮助烟民成功成烟。”中国环境行为法学会特聘专家、高级工程师张志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张志刚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以上使用烟碱含量较高的电子烟烟民表示,吸用电子烟与吸用传统香烟区别不大,对于电子烟中尼古丁的依赖感仍然存在;而另有超过90%的弃用电子烟的烟民表示,之所以弃用电子烟而复吸传统香烟,是因为电子烟不能“过瘾"。由此他得出结论:真正有尼古丁依赖症(有烟瘾)的人,戒烟时来源于烟叶,结构类似于烟碱,是提纯烟碱的副产物,烟碱则是为了满足吸烟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需要戒除的就是对于尼古丁的依赖。反观电子烟雾的成分,尼古丁是必然存在的;其含有的挥发性成分近30种,其中丙二醇、烟碱、麦思明和甘油为主要成分,丙二醇和甘油是电子烟液雾化剂,占烟液的80%90%,麦思明来源于烟叶,结构类似于烟碱,是提纯烟碱的副产物,烟碱则是为了满足吸烟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摘编自李丽云、张景阳《被过分美化的电子烟:无助于戒烟还损害健康》,《科技日报》2019918日)

材料三

目前已有9家电商平台屏蔽电子烟店铺,并下架电子烟产品,电子烟企业也纷纷表态,超过26家电子烟龙头企业已发文表示将全力拥护支持监管政策。

虽然各大品牌和电商都承诺屏蔽或下架电子烟店铺或信息,但北青报记者1110日仍在部分电商平台上发现了电子烟产品。记者登录部分电商平台,搜索“电子烟”以及部分电子烟品牌名称等关键词,显示的均是“没有找到相关商品”。不过,在将关键词更换为“加热不燃烧”,仍旧有部分电商平台能够搜索出少量的电子烟。

记者走访多地烟酒店发现,虽然不是业务的主流,但是电子烟几乎遍布烟酒销售门店,很多还有独立的专门售卖店,记者在多家电子烟专销门店前看到,这里大多打着“戒烟”的招牌来吸引顾客;而在探访的过程中,一些在售一次性电子烟的食杂店或小超市就位于部分中学的周边,有的则是一条马路之隔的正对面。

(摘编自张鑫《网上换“马甲”、线下像“零食”,电子烟仍隐蔽销售》,《北京青年报》20191110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电子烟产品危害的一项是(       
A.烟油泄露,电池劣质,大量产品安全无法保证。
B.各种添加剂随意使用,增加电子烟安全隐患。
C.尼古丁、呼出性气溶胶和颗粒物元素仍然存在。
D.烟碱、麦思明成分不纯,难以满足吸烟者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除电子烟危害离不开政策支持,烟草专卖局和市场管理部门发布的《通告》,为根本上取缔电子烟提供了政策依据。
B.无论传统卷烟还是电子烟,只有完全解决尼古丁问题,才能帮助吸烟者消除不良影响,从而促成健康的吸烟方式。
C.消费者易受到电子烟口味和烟油颜色的吸引,对电子烟的实际伤害缺乏科学了解,电子烟商家故意凭此展开营销欺骗。
D.电子烟龙头企业口头支持政策监管,承诺屏蔽电子烟店铺信息并下架产品,但执行过程中仍利用漏洞继续销售电子烟。
【小题3】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免受电子烟侵害,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简要概括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