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3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长的告别   任瑞娟

女儿还没出生,我就“晋级”成了“丈母娘”,因为一次漫长的告别。

那时,休假不光是自己的事儿,是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你的人的大事儿。

政委说,咱们这里艰苦,生产得到城里,最近也得几十公里,你还是早点休假,回老家生产安全些。我非常开心地答应了。

刚怀孕就调到了丈夫身边,原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没有想到丈夫飞行忙,根本无法照顾我,我的心情和孕期反应成了反比,像熬日子似的,每天醒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天呀,又是漫长的一天。

在空旷的营区里,一阵小风就能将消息吹向各个角落。我刚回家,一个大嗓门儿传了过来,哈哈哈,明天休息,让你嫂子包饺子为你送行。是大杨的声音,飞行刚结束,大杨边甩着脸上的汗边笑着说。

大杨是我的邻居,大个子大嗓门儿,却娶了个细声细气眉眼秀气的媳妇儿,我们都叫她嫂子。我调来不久的一天,正蹲在卫生间拼命地干呕,嫂子走过来,边帮我捶背边说,别去食堂吃了,以后就在我家吃。从此,除了进场保障飞行,我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嫂子家解决的。

第二天,大杨在家里张罗了“盛大”的欢送会,两个长条桌一拼,一张凳子上挤两个屁股,大家都欢欢喜喜地举起了杯子。

大杨说,我老家的讲究,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你要休假了,我们都高兴,替我们问候叔叔阿姨,还要照顾好大侄女啊!嫂子捂着嘴笑了,细声细气地说,还在肚子里,你怎么知道是闺女呢?大杨说,这你就不懂了吧?飞行员生女儿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你们别笑啊,这是科学。何况咱家是儿子啊,看咱这帅小伙,结个亲家多好。

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大杨就喊了一嗓子,来,杨子,叫“丈母娘”。杨子顶着一小兵张嘎头,瞪着葡萄般的大眼睛立刻笔直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冲着我嫩声嫩气地叫了声,丈母娘!大家拍起巴掌笑成了一团儿。丈夫笑眯眯地说,是女儿成亲家,是儿子可以做兄弟,好!

政委交代,为了我路上安全,特批丈夫送我回家。

在一片祝福声中,我们离开了营区。车在丘陵里绕来绕去,红彤彤的丘陵在我眼里呈现出了彩虹的颜色,好美啊!我似乎看见了家乡的霓虹灯和父母笑眯眯的眼睛。但是,突然间,车熄火了,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道上,小战士忙乎了半天,还是启动不起来,丈夫不停地看表,我们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子。

还没有出山,出山后到县城还需要很久,火车只停几分钟。

我垂头丧气的被丈夫搀进了院儿。咦——?亲家,怎么回来了?大杨的大嗓门儿又响了起来。嫂子也赶了过来,不会是身体不舒服了吧?我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大杨说,别难受,咱这地儿,哪个人探亲不多走几回啊,大不了就是多吃一回饺子嘛。我哭得更厉害了,杨子走过来摸了摸我的肚子,说,丈母娘!您别难过,小妹妹没有生气。你怎么知道?我一脸好奇。我都没有听见小妹妹的哭声啊。杨子女孩子般秀气的脸上一脸认真。我破涕而笑。

又吃了一顿饺子后,我第二次启程。依然还未出山,突然一辆军车后追而来,一阵耳语后,丈夫满脸歉疚地对我说,咱们改天再走吧?为什么?我涨红了脸生气地问。有任务。丈夫垂下了眼帘别过了脑袋。还能说什么呢,我也是名军人啊。

哎呀呀!怎么又回来了?大杨笑嘻嘻的样子很像弥勒佛。丈夫冲大杨夫妻着急忙慌地挤眼睛做手势,嫂子立刻说,正好,我烧了红烧肉,再烧几条你爱吃的“黄鸭叫”,咱们继续营养。杨子眨巴着大眼睛,说,丈母娘!因为小妹妹还想吃饺子吧?

县城小,车票也少,为了给我订票,政委与车站沟通,并专门开了一次联谊会。

一个月后,我吃上了第三顿“送客”的饺子。大杨举着杯子郑重地说,亲家!你放心,你家那位执行任务,还有咱们这些哥们儿呢,保证让你顺利回家。我没有吭声儿,大杨耐心起来,亲家!不行的话就在县城生,在咱这里养,大不了少点文化,但绝对健康成长,你看你“女婿”多好。嫂子抹了把眼泪说,大妹子!我生杨子的时候难产,差点没有活过来,他当时也在执行任务,没有在家,后来,大杨要我随军,说要补偿我照顾我,其实,谁照顾谁啊,但是,心里踏实。家里人都等着我呢。我的声音有点颤抖。

几天后,我终于被一群战友送上了火车,旁边的旅客被战友们殷殷的拜托感动了一路,抵达老家的城市时,父亲已经等在那里了。

原先我脑海里无数次的画面是一下子扑在父亲的肩膀上委屈地大哭一场。

可是,这一切没有发生,我挺着笨重的身子被热心的旅伴搀下了车,手里拎着一个小包,包里是为防万一准备的酒精、碘酒、紫药水和纱布,还有一床嫂子缝制的小夹被。

倒是父亲,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红了眼睛,说,都好就好。我笑着点了点头说,爸!都挺好的。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照应标题,说女儿还没出生,“我”就“晋级”成了“丈母娘”,制造悬念,开启下文对“漫长告别”的回忆。
B.“我”在丘陵地看到了彩虹般的颜色,似乎看见了家乡的霓虹灯和父母笑眯眯的眼睛,表现了“我”能顺利回家的愉快心情。
C.杨子是一个活泼听话的孩子形象,他三次喊“我”“丈母娘”,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
D.“我”见到父亲时,之所以没有扑在父亲的肩膀上委屈地大哭一场,是担心“我”哭的举动会引起父亲的伤心。
【小题2】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大杨的形象特征。
【小题3】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给故事的发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结果,这就是“延迟法”。请分析文中“延迟法”的运用及作用。
19-20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淋漓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搞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

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小题1】小说中的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以“唐三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众读者

(加拿大)里柯克

十个街区内最大的书店的销售经理,是不会看不准顾客的。他当然知道,作为一个教授,我根本不是什么好主顾。正如所有逛书店的教授一样,我来到书店无异于一只黄蜂飞向一罐敞开的橘子酱。他知道我会在店里赖上两个小时,最后不过买一本重印的《柏拉图对话录》,或其他类似的陈旧货色。

他瞧不起我,但一个教授站在角落里埋头读书的形象能使书店生辉。正是这一点,让我有机会见识他那些与他真正的顾客打交道的手腕。

“你肯定这是史拉什最近的作品吗?”一个穿戴入时的妇女在问塞里耶先生。

“噢,没错,拉塞里叶夫人,”那位经理回答说,“我向您保证这是他最新的作品。真的,它们昨天才到哩。”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了指一堆大大的书。我能看清书名那两个烫金字——《金梦》。

“噢,没错,”塞里耶先生重复道,“这的确是史拉什先生最近的作品,它销得可好啦。”

“那就行了,”那位女士说,“你知道吧,有时候还真容易上当:我上个星期来这儿,买了两本看样子很棒的书,我回到家里之后才发现两本都是旧书,是六个月以前出版的,我记得是。”

“噢,天啦,”那位经理以抱歉的口气说,“拉塞里叶夫人,实在对不起。请让我们派人去把它们取回来,换别的书给您吧。”

“噢,那没关系,”那位女士说,“我当然不会去读它们。我把它们给了我的女仆。反正我估计她是看不出新旧来的。”

“我想她看不出来。”塞里耶先生说道,露出一丝居高临下的微笑。

“那么,这本书,”那位女士说,同时慵懒地翻了翻,“这本书好看吗?是讲什么的?”

“这可是一本极其动人心弦的书,”塞里耶先生说,“事实上,是大家手笔呀。评论家们都在说,本季度最动人的书恐怕是非此莫属了。”说到这里塞里耶先生停顿了一下,“它有一种——一种——力量,就这么说吧,一种很不寻常的力量,真的,”他举了一个自己更胜任例举的理由,补充说,“它的销量非常之大。”

“你们好像还有好多没卖掉。”那位女士说。

“噢,我们不得不大量备货呀,”经理回答说,“来买这本书的人源源不断。的确,你知道这是一本必定会引起轰动的书。事实上,在某些地方,有人说这本书不应该——”说到这里塞里耶先生把声音降得那么低微,一副投人所好的样子,我压根儿没听见他的下半句。

“噢,是嘛!”拉塞里叶夫人说,“那好,我想买了算了。无论如何,也该看看这些招来纷纷议论的东西讲的是什么。”

她已开始扣手套的扣子和重新调整毛皮围巾,这条围巾已接二连三地把复活节卡片从柜台碰落到了地上。

“噢,我差点儿忘了,”她说,“你们能顺便也送点什么书到我家供拉塞里叶先生读吗?他正准备南下到弗吉尼亚去度假。你知道他喜欢读些什么,对不对?”

“噢,一点儿没错,夫人,“那位经理说,“拉塞里叶先生一般读的是——呃——我想他主要买的是——呃——”

“噢,旅游读物和其他类似的东西。”那位女士说。

“太好了。我想我们这儿有拉塞里叶先生爱读的书,”他指了指左边书架上那排漂漂亮亮的书。

“我想这些书他都读过了,”拉塞里叶夫人说:“至少我家里有很多这一类的书。”

“噢,很可能。可您瞧这儿,《在科孚岛食人族里》——噢,是的,我想这本他有了——不过这一本书我敢肯定他会喜欢,今天早上才到的,《在新几内亚的猴子们中间》。每本十块,实价。”

说着塞里耶先生把手搭到了一堆新书上,显然这堆书的数量不亚于《金梦》。

“《在猴子们中间》。”他重复了一遍,那神气几乎像是在抚慰那些书似的。

“看来价格相当贵。”那位女士说。

“噢,是挺贵的——贵极了,”那位经理热情洋溢地重复道,“您瞧,拉塞里叶夫人,贵就贵在插图上,价真货实的照片。”——他用手指快速地翻动书页——“价真货实的猴子,用相机拍摄的;还有优质用纸,您一看就知道了。事实上,夫人,这本书光制作成本就花了九块九毛钱。我们当然盈不了什么利,但我们还是喜欢卖这种书。”

于是拉塞里叶夫人非常自然地买下了《在新几内亚的猴子们中间》,接着塞里耶先生叫一个部下记下了拉塞里叶夫人的地址,然后点头哈腰地送这位女士出了店门。

回到柜台边的时候他的举止与先前判若两人。

“那本猴子的书,”我听见他对他的助手说,“会很难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个街区内最大的书店的销售经理,塞里耶看顾客的眼光精准。他瞧不起身为教授的“我”,但他懂得教授在书店能带来价值。
B.经理知道拉塞里叶夫人买到了旧书,感到非常抱歉,但是听到她说把书给了看不出新旧来的女仆时,真心认为她做得很对。
C.塞里耶极力向拉塞里叶夫人推荐《金梦》,赞美它动人心弦,是大家手笔,有不寻常的力量,销量大,却未得到她的认可。
D.拉塞里夫人认为塞里耶非常了解拉塞里叶先生喜欢读些什么书,可是,事实上塞里耶并不了解,他并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只黄蜂飞向一罐敞开的橘子酱”为喻,形象地将“我”对于书店的热情凸显出来,为下文介绍经理对待“我”的态度做了铺垫。
B.小说细节描写很精彩,如“这条围巾已接二连三地把复活节卡片从柜台碰落到了地上”,不动声色将拉塞里叶夫人的浅薄和傲慢刻画无遗。
C.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精彩,在回答“是否肯定是史拉什最近的作品”时,塞里耶重复回答加以确认,小说运用反语衬托出他对这一问题的不确定。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从书店经理向顾客推荐书籍到顾客购买书籍,线索清楚,塑造出一个惯于迎合顾客、以欺骗手段推销书籍的经理形象。
【小题3】小说开头两段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里柯克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作家,而里柯克的幽默讽刺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讽刺。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特点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提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当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

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上海话问道:喂喂,讲给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就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我们同房间的三个人彼此避开着眼睛,谁也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这时的感情。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捡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鞋。

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掀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

1941111日,延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麻雀极度不安和焦躁,既表现了麻雀的神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我”认为翻译冷水饭的人感觉精妙,是因为该词恰切地表现了被罚者受罚时的感受。
C.二十七号狱卒非常严肃认真地劝阻小柳不要自杀,体现了他人性中善良和仁慈的一面。
D.小柳说他因想着麻雀而实在吃不下饭,只是为了拒绝同志们代他吃冷水饭而找的托辞。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革命者对于麻雀的无比喜爱,与后文狱卒残忍地将其踩死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有了波澜。
B.“同房间的三个人彼此避开着眼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革命者们在麻雀被踩死后复杂的内心情感。
C.小说在叙述二十七号狱卒劝阻小柳自杀后,运用一大段议论性的文字,以幽默的语言揭示了小说主旨。
D.小说在叙述麻雀案件过程中插叙有关二十七号狱卒的旧事,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增强了情节合理性。
【小题3】小说以“麻雀”为题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塑造二十七号狱卒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讽刺的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