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2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署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宪忠《民法典何以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C.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
D.只要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就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B.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
B.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D.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20-21高三上·四川·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着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郭沫若)》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坚定地表示,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4)结合材料二内容,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莫扎特的《第25号交响曲》都被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区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

乍一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

首先,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人工生产。艺术家制作的作品或工匠制作的物品都是与自然生产相对立的所谓“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而后者,例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这些昆虫的本能。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本能生产都是自然生产,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人工生产的结果。

其次,它们是由同一工具制成的,即艺术家的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手是技术在人体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是一种技术现象的结果,就像木匠、面包师和橱柜制造者等工匠创造的所有普通物品。既然人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手的技术而产生的,那么艺术作品也只是技术现象延伸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以手的形式存在于人身上的技术,这两个元素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再次,它们都是人类工作的结果。在尼采看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复杂的,但没有一个是奇迹”,也就是说,艺术和技术一样,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工作。因此,艺术家并非超人,而只是一个提供大量工作来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例如,莫扎特的作品经常被归功于他的天才,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

然而,创造的果实是否真的表达了同一件事?它们没有自己的特点吗?前面所说的相似之处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只要人们试图围绕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智性思考,并坚持不懈地理解它的性质,就会意识到它与普通物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同化。

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与尼采所捍卫的论点相反,仅有工作并不足以让人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他们要拥有天才。事实上,尼采提出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人获得“天赋”,即一种可以传播和传授的技术掌握能力。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时,他无法传授他所遵循的规则来让另一个人也实现这一结果。工匠拥有重要的技术掌握,这实际上是天赋,而艺术家拥有天才,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一个是来自于天才,是独一无二的,而另一个是遵循已有的规则。

再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例如,当毕加索开始画画时,他事先并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他不得不机械地应用规则,如果它的创作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那么它将仅仅是一个缺乏自发性和神秘性的普通物体。

此外,根据哲学家柏格森的说法,艺术作品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普通物品只向我们展示物体的实际效用。

(材料来自法国高考哲学写作范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后者是出于本能的自然生产的结果。
B.艺术作品是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的,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
C.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其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来自创作机制的自发性。
D.普通物品是有现实效用的,而艺术作品则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柏格森的观点,也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尼采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音乐。
B.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普通物品是技术生产的结果,属于人类通常遇到的普通世界。
C.依照文中康德的观点,米开朗基罗具有天才特质,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来创造美,他的雕塑作品《大卫》便是证据。
D.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取材于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真实事件,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小题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后世常有人临摹这幅作品,其中不乏有极高水准之作。请结合文本判断临摹作品是不是艺术作品,并陈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关系。庄子的《养生主》不仅牵涉与知识领域、现实实践等相关的思考,还寄寓了庄子对宇宙流行及生命价值的理解,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天人观念的生成是宇宙论乃至于人生论的基础,天人关系理论构成了道家学派哲学思辨中的重要部分。《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经体现出相当清晰的天人逻辑关系。郭象注《庄子》时提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这就是说,庄子对这一概念的使用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表明天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关,是自然事物的总称。在《养生主》中,庄子充分肯定了天人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当给予区别:‘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可见,庄子在此对天与人做出了明确划分,天人相分于是构成了庄子养生学说的逻辑起点。在庄子看来,天人之分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不仅如此,天是人的存在根据,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的因素。此处,天与人之别集中体现为自然天成与人事造作之别。天与”“人与一句的关键逻辑在于,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将天与人并列而谈,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因素。回答者则进一步在天与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反映于人身的结果其实仍然是天之作用,展现出庄子天人相分的基本观点。概言之,庄子对天人之间差异性的强调,既是想以此确立起天人相分的基本逻辑,也是为论证天相对于人的优先性做理论上的说明与奠基。

庄子在延续并发展老子生成论的基础之上,在养生思想中进一步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在《养生主》中,这套实践准则集中体现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庖丁解牛表面上是庄子对解牛技艺的阐述,实则意在触及身处复杂万象中的人调适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经由解牛意象的隐喻,可以清晰看到庄子将作为实践活动的联系起来,寻求二者的相通之处,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在运行中表现出合规律而又合目的,因此带有主观创造性的也必须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唯此实践活动才能成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庄子的理论落脚点所在。这便是寓言结尾处文惠君由此所悟之道的实质:正是通过庖丁之,悟得养生依乎天理是其中的线索和关键。故此可以认为,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反之,若不尊重客观规律,就无法进入自由的境地。人的自由的获得在于主观精神与客观规律相一致。就养生问题而言所带来的启示是,唯有明确天人之别,并顺着自然的理路,作为常法,才是养生的可能路径。

庄子对保身全生的重视在《养生主》首章中便有体现。其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体现出庄子在生命实践领域的核心追求。在庄子看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养生的四个重要层次,四者的达成必须以缘督以为经作为必要前提。,即人体之尽年,指尽天命之年,即生命实现自然意义上的完成状态。人就与自然规律发生联系,天人关系在此构成了个人生命成立的必要基础。人在宇宙间生存则必然与外部世界产生交互,无法仅仅困囿于一身,而是要适应天地宇宙的法则。人就算达到自身的极限,也仍然无法超越天地之无穷。庄子站在道家天人和谐的立场,提倡人须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用更为广大的、无限的观点去理解宇宙,避免因走极端而危及生命的存在。而人性的存在和超越,首先必须落实在全生”“安命的层面。在此基础上的全生”“安命不仅仅是求得生命的保全,还强调精神的齐全和完好,即天人之间的和谐。庄子认为,如果能忘记世俗荣辱观念,就不会有心为善以求名利,也不会有心为恶遭致刑法,自然也就能实现保全身躯、护全天性、奉养双亲、享尽天年等目的。人作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时时刻刻、无法避免地参与着与天地万物的沟通,因此天人和谐必然是成就完满生命的基础,是经由养生而达到自由之境的必然条件。

《养生主》篇以秦失吊老聃之喻作结,从安时”“处顺两个角度说明天人之道的相通性。寓言的主要内容为,老聃死后其好友秦失来吊,却只哭了三声,有人因此责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庄子借秦失之口对其养生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这就是说,老聃是应时而生,应时而死,此乃顺天之理。若不能够洞明这一点,反而执着、局限于其中,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的行为,亦即遁天之刑,古时称为逃避自然的刑法。推而扩之,视生死如一的态度,是能够体悟天道并与之为一的具体表现。在此,庄子引入其养生思想中的重要结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就是说,安心适时地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庄子人天合一的境界追求更明确地体现在薪尽火传的比喻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就是说,烛薪一定有烧完之时,火种却可以传递下去;虽然形体逝去,精神却可长存,实现价值的延续和超越。薪火之传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这也正是上达天道、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契机。

(摘编自李闫如玉《〈庄子·养生主〉中的天人之思》)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思想认为,天人关系的生成论是宇宙论、人生论的基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庄子对天人关系做了清晰的阐释。
B.庄子延续、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关系的生成论,并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体现了庄子对天人关系的深入思考。
C.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喻示养生之法,即带有主观创造性的“技”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以获得养生之道,延年益寿。
D.庄子重视“保身全生”,在生命实践领域追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认为这四点是养生的重要层次和终极目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养生主》中的话,是为了阐释天人关系理论是道家学派哲学思辨中的重要部分。
B.文章列举“庖丁解牛”的故事,阐释了人要进入自由之境,就要使主观精神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观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假设论证,如庄子认为,人如果忘记世俗荣辱观念,就不会追求名利,不会受刑法。
D.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开篇点题,即提出论述的中心话题: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关系。
【小题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天人关系”的内涵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B.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D.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小题4】下列选项,对“养生之道”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养生主》就养生问题给人们带来启示,明确天人之别、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好方法。
B.庄子认为,通过养生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养生指生命的保全和精神的完好,要天人和谐。
C.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形体更重精神,形体会逝去,但精神可长存,价值可延续、超越。
D.《养生主》借寓言故事的形式讨论了养生之道,寄寓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小题5】《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王派使者带着重金去聘请庄子,庄子以神龟做比喻,问使者:神龟是愿意死后被放在庙堂上祭祀呢,还是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使者说: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泥涂中拖着尾巴活着。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