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2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利先生

[日]芥川龙之介

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

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

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

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

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竞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

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

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

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竞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

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险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

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

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没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

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

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股务员们讲解着什么。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

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

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

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

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

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

(刘光宇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摘自鲁迅《孔乙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
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
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
【小题2】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
【小题3】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021·江西·一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芸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小题3】请从人称选取、顺序安排、描写角度中任选两点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点。
【小题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材料(二)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B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材料(三)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小题1】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A.——                                             
B.                                                    
C.                                                    
D.                      ——                          
【小题2】为〔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A.懊恼       恼怒
B.恼怒       懊恼
C.郁闷       恼火
D.怅惘       气愤
【小题3】对路瓦栽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这是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小题4】第4段划线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慢慢悠悠
B.挑三拣四
C.犹豫不决
D.心中无数
【小题5】根据上下文,划线B处玛蒂尔德“迟疑而焦急”的问话最合理的选项是(          
A.我只借这一件,你借给我,行吗?
B.你借给我这一件,怎么样?
C.你借给我这一件,只一件,好吗?
D.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小题6】上面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描写人物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A.行动描写
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小题7】根据上下文,简析“她迟疑而焦急”的心理活动,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迟疑是说她怕她的朋友舍不得把项链借给她,焦急是急于把这挂贵重的项链借到手。
B.迟疑是她到底借哪一首饰还没拿定主意,焦急是为自己不能最后决定而着急。
C.迟疑是她不知这贵重的项链该不该借,焦急是希望她的朋友答应借给她。
D.迟疑是她不知自己戴上是不是合适,焦急是希望她的朋友帮她决定。
【小题8】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意外——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小题9】玛蒂尔德并没有发现这挂项链是假的,哪一点使她没有产生怀疑?请在文中找出这个语句,抄录下来。然后分析其作用。
【小题10】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读者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8岁的哥哥,侠骨生香

毕淑敏

西藏阿里军分区,成立于1968年4月1日,至今已经50年了。

那一年,从河南省中牟县征召了500名新战士,成为阿里军分区第一批士兵。

1969年,我入伍分配到阿里军分区卫生科,那年16岁多一点。一进营地,耳膜马上被一水的河南中牟话浸泡。卫生科负责训练我们的老卫生员,都是早一年军龄的中牟士兵。他们教会了我最初的医学知识和军人的果敢忠诚,我至今把其中的一位,亲切地称作“师父”。在奇苦的高寒征战缝隙中,中牟男儿常常眺望万水千山。我明白,他们目光之外“无穷远”的地方,有他们的老家。

从他们永不衰竭的思乡话题中,从他们饱蘸乡音的述说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那块遥远土地的厚重历史,知道了那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知道了那里物产丰富、人情淳朴……不过,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中牟曾有个男子名叫潘安。

稍有一点儿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的女子,都会对潘安念念不忘吧?都曾对潘安充满了柔美的想象吧?

只是在十六七岁的阿里女兵面前,潘安家乡的男性子嗣们,实在让人大失所望。他们与潘安,南辕北辙。

潘安该神采飞扬俊美飘逸吧?潘安该玉树临风面如傅粉吧?面前这帮中牟人,肤色黧黑面容皲皱。高原的罡风将他们剥蚀如风化的褐岩,头发孱细花白,眼眸浑浊布血,指甲翻翘,口唇龟裂,步履蹒跚,身形佝偻……表层的不似之下,更有缺氧导致的血红蛋白异常增高,催化出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风湿骨痛等一系列内伤。退一万步讲,就算潘安美男真的现身藏北高原,女生也不可能掷果盈车。高原水果稀缺,情不自禁一定要掷点宝贝以示倾慕的话,我们只能将干燥的洋葱脱水菜抛向潘安。

阿里防区位于中印边境西段。每一个戍边的战士,都化身钢铁界桩。飞雪封山风暴席卷,艰难困苦大兵压境,我们绝不可退后一步。身为女兵,要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将士们注射、吸痰、擦澡、备皮、端屎端尿……无数次抚摸他们滚烫的额头,触碰他们年轻的肌肤。甚至,清洗血肉模糊的烈士遗体,更换凝冻的弹穿尸衣……那时,我是分区唯一的女兵班班长。伙伴们说:“都是未婚姑娘,咱们怎么拉得下脸,面对青年男子的赤身裸体?”

我说:“唯有一个法子。”

姐妹们忙催促:“快快告知。”

我说:“把他当成你哥哥。”

从此我和我的女兵战友们,心无旁骛、面不改色地承担一切职责。在冷彻肺腑的狮泉河水里清洗染血的绷带,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之上俯身抢救病人……心中充盈一个无比单纯的信念——你是我的哥!

我知道,如果在那一刻你英勇战死,你的最后一眼,见不到魂系梦牵的河南中牟,看不着至亲的父老兄弟,唯有素不相识的我,为你裹伤,将你掩埋。我们共同戍守祖国西陲最凛冽的国土,我们彼此之间没有亲情,只有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犹如一道钢索,将年轻的生命捆扎在一起,铸成共和国的界碑。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有缘参加河南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得以看到今日中牟胜景,和昔日的战友们相会。当年18岁的哥哥们,已然老了,鬓发苍苍老态龙钟。他们也早不满500名之数,渐次凋零,有些长眠边关,有些安息家乡。他们说:“毕医生,我们还记得你当年的模样。”我说:“我也记得啊,当年你们就不似潘安,现在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微笑。伴随你我的唯有不灭的回忆和那道固若金汤的国境线。

中牟之美,除了有庄严历史和征战硝烟,除了有动人传说和悠远箜篌,除了有丰饶物产和旖旎风光,更有一代代熠熠生辉的儿女们。古有列子、潘安,今有勤劳奋进的中牟人,期待着中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怀念500名中牟男儿,他们将青春挥洒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交会的地球之巅。共和国最高领土的皑皑冰雪中,有哥哥们的侠骨生香。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士兵们的讲述,介绍了中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饱含了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与后文阿里的环境形成对比。
B.“高原的罡风将他们剥蚀如风化的褐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既表现了阿里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赞美了士兵的顽强精神。
C.文章对医务女兵们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表现她们尽责勇敢的同时,也赞美了她们与兵哥哥们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
D.全文使用插叙的顺序,从回忆开始写,追忆了曾经在中印边陲共卫家国的往事,再回到现实的相遇中,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你是我的哥”在文中的内涵。
【小题3】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微笑”的表达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