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根据所学《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己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遗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21高一上·甘肃兰州·期末
知识点:《史记》文言文翻译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秦,竟死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节选自《史记·屈平贾生列传》

【小题1】填写下列文言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吾属今为之虏也
(2)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约从离衡
多情自古伤离别
(3)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臣本布衣
抑本其成败之迹
(4)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先生可留意矣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5)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6)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1)人穷则反本。
(2)靡不毕见。
(3)亡走赵,赵不内。
(4)被发行吟泽畔。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其功 伐:炫耀。B.谗人间之,可谓矣 穷:困厄,处于困境。
C.冀幸君之悟 一:彻底。D.屈平既之 嫉:嫉妒。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秦,虎狼国 复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内惑郑袖 竟死秦而归葬
D.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小题5】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事君 ②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刺世事 ④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6】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的“此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举类迩而见义远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小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小题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⑤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小题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和后世的司徒一职一样,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大夫,古代官职名。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负责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上官大夫”负责掌管“上官”姓氏的事务。
D.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小题11】句子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8)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都王险,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遂定朝鲜。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B.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C.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D.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是汉惠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外臣,是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亦可指藩属或地方官吏。
C.顿首,古时“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持和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其作为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天子下令分两路攻打朝鲜,楼船将军杨仆率五万士兵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率兵从辽东郡走出,去讨伐右渠。
B.楼船将军首先到达王险城,后来因军队士兵少而进攻失败;左将军荀彘攻击驻守浿水西边的朝鲜军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
C.左将军心想楼船将军曾有打败仗的罪过,如今和朝鲜大臣私下交好,却不招降朝鲜,是因为楼船将军怀疑朝鲜大臣心怀阴谋。
D.左将军将他同楼船将军约定进军而楼船将军不来会师的事,以及他怀疑楼船将军谋反的想法告诉了公孙遂,公孙遂表示认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
(2)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小题5】天子派卫山去晓谕右渠投降,右渠同意归顺,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最终没有实现?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经商,也指商人。我国古时四民制度,把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地位较为低下。
B.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卿、大夫世代以封邑为食禄,拥有食税权。
C.大夫,先秦诸侯国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六亲,泛指亲戚,历代说法不一。此外,党、里、闾也都含亲族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对管仲很好。
B.管仲曾经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
C.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使管仲成为了自己的下属,给管仲施展抱负的机会,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D.管仲任齐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齐国国富兵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