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首先,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强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以超越时空,被其他群体认知甚至认同,极端者甚至会导致文化霸权;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向强势文化迁移,成为强势文化的追随者,由此也会催生文化焦虑。其次,经济的全球化也可能引发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在消费社会,人的官能被持续刺激,感情被交换,情感生态出现失衡。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时间越发碎片化,心态浮躁不安,灵魂无处安放,急需审美救赎。

从审美经验来看,文化艺术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抒写国人情感,构建集体认同。

在此,《中国诗词大会》用绚丽的视听手段、精彩的环节设计让观众回味唐诗宋词的豪放与婉约,感受东方诗意人生,重塑中华审美情趣;《经典咏流传》用现代音乐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重新演绎,捕捉细腻的人情人性,使观众在曼妙的国风旋律中找到情感皈依;《朗读者》用温暖的声音传递文学与情感之美,浸润观众的心灵,唤起全民朗读的热情;《国家宝藏》以馆藏国宝文物为立足点,利用情景再现方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力;《衣尚中国》则聚焦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多重演绎,唤醒观者的文化记忆、激活受众的情感认同,让美融入生活。

这些电视文化类节目借助民族文化符号,综合运用舞台艺术的多重手段,调动了戏剧、绘画、舞蹈、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了符合当代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审美意象。在这些具有中国意象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节目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应该担负起文化自觉的责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重塑中国本土美学的审美自信,加快实现文化审美自主转型能力,为构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语言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东方美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主流电视媒体要坚守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B.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这给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带来困难。
C.文化艺术表达了本土审美观念,就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强化群体文化认同。
D.一些节目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因而能整体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例子来充分论证观点。
B.文章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和文化传播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的背景下展开论证。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然后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希望。
D.文章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点明论点,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增添了文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无论对强势国家或民族还是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定影响。
B.当下社会,人们情感生态出现失衡,急需审美救赎,这影响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C.《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D.历史人物、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是某些具有“中国意象”符号的节目的重要创作源泉。
20-21高二下·贵州黔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之于元曲,莎士比亚之于欧洲文艺复兴,都堪称是标志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艺界一直热衷于将两位大家在悲剧创作上进行比较。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性急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以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由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节选自秦伊楠、贾宁的《闪耀在东西方的戏剧之星——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比较》,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窦娥,还是作为一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体现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较为保守的区别于后来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
B.关汉卿受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的影响,笔下人物性格单一,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则显得较为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剧中人悲剧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但都体现出强烈的宿命论色彩。
D.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都重视中心人物设置,都注重将其置于矛盾漩涡的中心来推动剧情发展,表现悲剧主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比较”为中心话题,论述了两位作家悲剧创作的异同。
B.文章从人物设置、性格安排、主角身份及悲剧根源几方面对两位剧作家进行比较。
C.文章比较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时采用并列结构,各部分笔力集中,彼此又层次分明。
D.文章采用了举例、对比、因果、比喻、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论述语言通俗平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B.关汉卿笔下窦娥这一人物的悲剧,既源于主人公信任王法,寄望于清官,更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
C.无论是戏剧人物的设置和塑造,还是主人公悲剧命运原因的揭示,莎士比亚和关汉卿都各不相同,自成风格。
D.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悲剧在创作手法、思想认知等方面都有些相同或相异之处,都留给后人丰富的美学享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心养性、品格塑造。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得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之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所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还不行,还必须有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作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的内在机制。他在《孟子·离娄下》中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的《劝学篇》实是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完善人格。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外在的(即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贤达”“圣人等)的形式()趋进,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即主体意识的崇高化、道德化、价值化)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为揭示人的复杂性开创了一条艺术道路。不仅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人格有分裂错位特点,而且创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辕北辙、极难相融的态势,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说明,要想达到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其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反证人格修养之于作家、艺术家之重要与迫切。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仁为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超越了生理需要,属于“君子”的人格要求。
B.孟子认为“君子”应注重内心修养,对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作了进一步延伸。
C.荀子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
D.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论述各有侧重,这些思想导致了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分裂错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别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观点,结尾有所延展。
B.文章先写了孔子对“文”“质”之间应把握得当的论述,后对“文”和“质”作了具体阐发。
C.文章运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以“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文,结构明晰。
D.文章主要论述儒家对理想人格精神的追求,兼及论述作家、艺术家的人格修养的重要与迫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就证明此人人格高尚,即孔子所说的“君子”。
B.真正的“君子”会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内在的“质”与外在的“文”的形式相得益彰。
C.孟子“反求诸己”“为仁由己”的论述和荀子“从‘外铄’上完善人格”的论述更贴近孔子的本意。
D.“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证明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仅是理想,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既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中国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崇尚诚信,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玺的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股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后一环节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