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20-21高一下·浙江温州·开学考试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视角下的工匠文化观

纪亚芸

《论语》一书中散见着许多关于艺术设计、工匠制作的经典语录,是探析当时工匠文化世界的重要视角。

器以载道——工匠文化之哲学。“器”是工匠改造自然之物所呈现的物质形态,即工匠的设计和创造;而“道”则是工匠在造物设计活动中所遵循的自然准则以及社会规范。《论语》一书多处论及“道”,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等,孔子更是将“道”视为人行为规范、价值理想的最高准则。器以载道,“道”与“器”两者相互依存,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内在本质内容,而“器”则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匠将万物之“道”高度概括为具体的形象特征,制作器物以象征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也就是“立象以尽意”。“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工匠推崇遵循“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方法理念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孔子同时也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既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切工匠活动的根本准则。器物承载蕴含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巧夺天工的工匠活动涉及范围广,彰显“器以载道”的工匠文化哲学。

器以藏礼——工匠文化之文明。礼乐文化贯穿于《论语》并成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故钟、鼓、管、磬,羽、篇、干、戚,乐之器也……置、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礼记·乐记》)工匠对礼器、服饰、青铜器、建筑、车辆等器物的制造具体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各种仪式制度,其对工匠活动同时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工匠器物的制作必须以“礼”为准,器物的使用必须以“礼”为度。“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通过器物的使用强调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礼乐制度规定了工匠制器的材质、装饰和纹样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使用者所用器物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工匠制作各式器物必须合乎礼仪规范,遵循礼制要求。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的“礼”,实际源于古代的祭祀跪拜的礼仪,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等,孔子提出“礼”的根本即是以祭祀礼拜时虔诚敬重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礼制文化催生官营制度,使工匠分工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早期的工匠管理体制--民间工匠和官营工匠。工匠亦俗称为“工”“百工”等。春秋战国,“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秦朝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大修土木工程,在军工、器具制造等方面制定严苛的制作标准,因此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将作少府。这是工匠活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促使了工匠文化的繁荣发展。

礼乐文化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推动工匠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匠的劳动受到特定时期某一理论思想的指导或影响和管理制度的制约或规范,这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礼学文明崇高而神圣的独特精神意蕴。

(摘编自《上海工艺美术》2019年0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对艺术设计、工匠制作有系统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探析工匠文化世界。
B.“道”是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器”是高度概括出来的具体的形象特征。
C.身份地位不同,使用者所用的器物,在材料、装饰、纹样、尺寸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D.工匠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促进礼制文化的形成,且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工匠文化之哲学、工匠文化之文明两方面来论述“工匠文化世界”的。
B.文章重点论述了“器以藏礼”,指出礼制文化不断完善,推动了工匠文化的发展。
C.文章第3段引用了很多古代典籍的相关言论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据古论今,层层推进,证明了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是有历史渊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制器要遵循“道”,即自然准则和社会规范,工匠所制的“器”蕴含着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
B.古代的祭祀跪拜礼仪影响了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他认为“礼”的根本就是以祭祀礼拜时虔诚敬重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C.秦朝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使得工匠活动管理体制完善起来。
D.“器以载道”影响古代工匠“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方法理念,“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礼学文明的独特精神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武宗正德初年,陕西提学副使王云凤告诉我们,他那时候的道学如何被人嘲笑:是道也,君子所以治身,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而今学者讳言之,一有谈及,则互相告语以为笑。……一遇规行矩步、端言正色者,则嘲论纷起,诽谤横生,遂使学以讲道为讳。

讲道竟成了忌讳。不过这不奇怪,现代中国很多时候很多场合谈道德也是忌讳,要有勇气。以道学理想之高远为迂腐,这是古今不变的敌道学。

儒者高谈仁义道德、动辄尧舜周公,遂有“迂腐”之名——用今天的流行语说,“迂”者谓其高谈,“不接地气”;“腐”者谓其从古,“脱离时代”。此恶谥古已有之,但登峰造极、人人得而称之是在有道学之后,近世以来几乎成为“道学先生”的记号。

明代以来道学被抹上强烈的迂腐色彩,有平民声音竞起的原因(例如俗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这倒不是意味着以前骂迂腐的少,而是意味着这时庸众的行为得到了更多记录和反映。同时,也有自身的原因,其中道学宗师程颐本人,就关系甚大,俨然成为酸腐、古板、严厉型老先生的老祖宗。 

后人的认识中,伊川先生程颐有个标准像——板着脸讲道理。而这大约是实情。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程颐见哲宗小皇帝折柳枝,便予以斥责,教训了一番大道理,如仁民爱物之类,且不免搬出祖宗法度为辞。无论谁对谁错,后人中除少数将此事与程颐以道学制衡皇权的理念联系起来,多数是同情哲宗,视程颐为不近人情,跟小孩过不去,矫激,乃至虚伪做作。

在程颐的榜样作用下,从其门人开始,道学后生模仿程颐的仪态辞气演变成群体行为,从而达到这种程度:人们一看到“规行矩步、端言正色”,马上想到道学;或者反过来,一说到道学,马上想到行为保守、不苟言笑、得理不饶人等等。流风所至,卫道宣教的文学作品也依着这个路数塑造主人公。

历史上,小程子确实严肃,常是一副凛然如霜模样,似乎比较无趣。连朱子、王子对他也颇有微词。《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朱子评二程兄弟:“明道(程颢)终是和粹,不甚(如伊川般)严厉。”王阳明对程颐的脾气更加不满,在论《论语》“吾与点也”章时,不忘拎出小程子做反面教材: 

圣人何等宽宏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其瑟来,何等狂态?及其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

综观青史留名的道学家,像小程子这般生性严厉的其实凤毛麟角。胞兄大程子之和,朱子之趣,王子之狂,千姿百态。翻开《明史•儒林传》,各派人物众多,只能找到胡居仁一人特别严肃拘谨:“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自程考。”另外明末董其昌提到,东林讲学领袖冯从吾“矜庄”:吾党爱周望之简易,而惮仲好(指冯从吾——鑫恣注)之矜庄,不敢以狎进,私戏之曰“此食生(豚)肉者”,谓其有意于两庑之间也。

周望之从忌惮冯从吾的矜庄到揣度冯从吾有意身后之名,等于是说道学的虚伪。这代表了大众的思维习惯。胡居仁、冯从吾都是程朱一派,自从小程子示范于前,道学对气质本庄肃者会格外有吸引,其他人则更多是做样子。真诚者尚不免毁谤,模拟者更可想见。

若能平心看待,小程子身上呈现的那种紧张感本是儒家所认可,王阳明非之不是。孔子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说的就是这种紧张。严于礼法、讲究原则其实是健康社会的必要素质。

(摘编自衷鑫志《“迂腐”与“虚伪”:被丑化的道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学是用来治身、治天下的,而“规行矩步、端言正色”则是与道学相背离的。
B.在有道学之后,“迁腐”就成了“道学先生”的记号。
C.平民声音竞起以及某些道学家的虚伪做作,使得道学被抹上了强烈的迁腐色彩。
D.朱子、王子之所以对小程子颇有微辞是因为他们对小程子严厉的脾气不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道学被人嘲笑、讲道成了忌讳,引出“敌道学”的概念,接着分析“敌道学”出现的原因。
B.文章引用程颐斥责哲宗小皇帝折柳枝的故事,是要肯定程颐以道学制衡皇权的理念。
C.文章将朱熹、王阳明与程颢作为程颐的对立面,旨在论证道学家并非都如程颐生性严厉。
D.文章末段论证了道学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是能够促进社会健康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学理想因为高远被人视为迁腐,模拟者更因缺乏真诚而为人垢病,道学就是这样被丑化的。
B.卫道宣教的文学作品对道学被丑化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C.曾点的狂态、狂言虽得到孔子的包容,但其所做所为还是有疏于礼法、背离原则之处。
D.王阳明对程颐的指责可以看出道学家对道学的迁腐已有了清醒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英雄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李军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是一个逻辑伦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商品,在这场交换中,“人”的价值只表现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上对很多历史上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

且不说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后,西方学术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来看两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国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有一个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玩家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对战斗技能的熟稔,而是尽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证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个例子更为实际:最近震惊世界的佛罗里达枪击案中,出了一个少年英雄——15岁的美籍华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为了给同学争取逃离时间留下来抵住了大门,多处中弹而牺牲。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似乎与部分人口中的“西方价值观”有背离,但美国人却给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盖星条旗的最高英雄待遇。

这说明,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英雄"不是论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粘合剂。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都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来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

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发达,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思绪越来越浓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成为“陌生人”,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而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的高级表现形式。无论历史和现代,对英雄的共同纪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每个有意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都将这种行为和精神视为珍宝。

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在能力达不到英雄级别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屡屡强调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原因。但见义智为不是见义勇为的反面,不是见义不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换。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是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英雄精神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光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因为普遍的利他主义取向最终会让社会中的自己受益。

摘编自《新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也是衡量英雄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这一标准不是唯一的。
B.张华救人引发的讨论,实质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自身的技能。
C.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种做法背离了西方的价值观念。
D.对英雄的定义和价值的认识偏差,导致了舆论对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英雄的概念人手展开论述,阐明了现实生活中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B.通过正反对比,文章论述了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的评价相同。
C.文章在论证上注重例证的使用,使文章彰显出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的鲜明特点。
D.文章结合社会因素的影响,论述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不值得”的讨论,在逻辑上和价值观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背离了英雄精神。
B.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这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维持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C.“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由此,我们更要强调“见义智为”。
D.正确认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崇敬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也是有裨益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