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始于春秋的“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B.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C.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D.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0-21高二下·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记》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誓曰:“我必为报仇而死。”居顷之,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使兵围之。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豫让,战国时期赵国人,先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后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②厉,恶疮。

材料二: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袖手旁观,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固A伏诛B然愿请C君之衣D而击之E以致F报仇之意G则虽死H不恨。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指责备,与《苏武传》中“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的“数”意思不同。
B.委质,指送上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委质”意思相同。
C.列,指职位,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列”意思相同。
D.祭祀,指置备供品对祖先行礼;文中“守其祭祀”有使其后代延续不断之意。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便以漆涂身,改变形貌,还吞下炭块,使声音变哑,然后到市上行乞。
B.赵襄子被豫让忠义气节感动,答应了他提出的击赵襄子衣服的请求,成全了他报答智伯的心愿。
C.方孝孺认为豫让应在智伯尚未招致祸患之前极力劝谏他,而不应袖手旁观,坐视智伯的危亡。
D.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再三劝谏智伯而智伯依旧不听后伏剑自杀,这样就可达到虽死犹生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小题5】方孝孺认为豫让之死不足道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近,沾染
D.欲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                 得复见将军
B.待大王来                       剑舞
C.与同命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D.劳苦功高如此                 饮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跻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得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商鞅教孝公A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F坐之过G而禁H游宦之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与现在的“博士”不同。
B.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逆探,预先了解,其中的“逆”与“逆来顺受”中的“逆”意思不同。
D.三代先王,指夏商周时代的先王,他们的仁政理念,往往为古人所推崇。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为秦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B.李斯借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C.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他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这与苏轼观点不同。
D.李斯舍弃荀子的学说,是为了迎合君主而获得恩宠,“中侈君张吾之宠”的做法为姚鼐所批评。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2)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小题5】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姚鼐写作《李斯论》的目的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