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刭,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诫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⑵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小题5】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20-21高三下·重庆黔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 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 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小题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二。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南越王守天子              失之者,鲜矣
B.剪发身之民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
C.而循俗未足              多乎哉?不
D.而皆于治                    君子本,本立而道生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间独数百千里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余始循
C.其不用天子法度                    羡长江无穷
D.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小题4】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请将原句写下来。
【小题5】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138卷)

(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太常卿王谌       筮:占卜
B.卒一万             弊:疲惫
C.夫亦何             伤:伤害
D.谓之曰             逆:迎接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平城地寒             申之孝悌之义
B.顺乎天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C.朕欲此迁宅中原             不如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小题7】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