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只有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的,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与材料二一样都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意境美。
【小题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题4】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对现实中的人们有什么作用?请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1高一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题3】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节选)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②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③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④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⑤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近百年来与东西方接触后产生。
B.在古代的远东大陆上,原始人就开始种地。
C.走出黄河流域农业区的子弟仍采取种地谋生。
D.美国朋友和史禄国的两种说法实质是矛盾的。
【小题2】下列推断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东西方有关土地信仰方面有类似的情况。
B.土地庄稼不能流动,因此农民也很难流动。
C.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人口相对固定。
D.只有灾害战争才能使农民舍弃以农为生。
【小题3】近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2公斤土壤。诸多网友十分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对此在央视新闻中,专家解释称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请你结合《乡土本色》节选片段,解释网友为何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量明星为何缺少“信念感”

①一档名为《演员的诞生》的综艺节目正在热播,节目由两位演员选取影视剧片段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从第一期开始,节目就引起广泛争议,节目组请来一些人气爆棚的“流量明星”参与,他们的演技在实力派演员面前相形见绌,再次触发了公众批评。

②节目第一期第一组表演由自带“热搜”体质的郑某担纲,由她和任嘉伦再现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片段。表演结束后,宋丹丹要求他俩进行一段即兴表演,表演过程中,郑某接不住词,接不上对手的情绪,还不停笑场。当宋丹丹给她去打男方一下的动作提示时,她却笑嘻嘻地给了一个非常无力的假动作,还跳出表演场地,解释:我胆小。评委章子怡显然不满意这样的表演,和刘烨产生了争执,质疑“他们一点信念感都没有,你满意什么”。章子怡认为表演者要有“信念”。什么是表演者的信念感?章子怡在之后评论时说:“演员这个职业是应该得到敬畏的,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换言之,真正的表演,应该是《霸王别姬》里说的,“不疯魔不成活”。表演看似很简单,只要有一副好皮囊就可以当演员;但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当演员选择一个角色,必须首先相信,然后全情投入,并将形象有信服力地传达给观众。

从职场角度来看,“信念感”是一个行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底线。相信角色、投入角色,是演员的信念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者的信念感,做好每一道菜是一个厨师的信念感,为笔下每个文字负责是一个写作者的信念感……很难相信,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专注感、信念感和敬畏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

④这就是章子怡严厉批评竞技演员的原因——后者显然没有投入这段演出,至少没有相信角色。而事实上,没有信念感又何止是一两位“流量明星”的问题?当下,这个毛病广泛存在于“流量明星”身上。他们自带流量、具有庞大的人气,60天拍片可以要价1亿元片酬,但对表演的态度却备受诟病。不仅仅是演技生涩,还包括对于替身的滥用、抠图演出以及表演时的应付态度。知名编剧高满堂曾说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场戏我跟导演说,怎么能这样对待观众?镜头中几个小鲜肉在台阶上聊天,聊了15分钟机位没动。我说,导演你不能这么办。导演说,‘我跟他们说了,他们不愿意站起来,就愿意这么趴着’。”

⑤令人困惑的是,一些“流量明星”对表演并没有信念感,却依旧占据市场最一线资源,拿着最高片酬。他们有的是粉丝和人气,即便演技生涩、抠图演出、过度用替身、使用倒模,仍旧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以“我家idol(偶像)最敬业最努力”拥趸着,席卷微博、豆瓣、贴吧。一些粉丝不太在意偶像演技怎么样、出演的作品怎么样,更在乎的是偶像的“人设”(即他们所认定的“人物设置”),人设先于演技、人品、作品等其他要素存在。如此语境下,“流量明星”只需努力经营好“人设”即可,对提升演技更缺乏追求的欲望。

⑥在“粉丝经济”时代,粉丝们的能量直接影响着市场方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资本大举进入影视圈,视频网站崛起,传统的收视率指标也在慢慢被视频点击量和网络讨论量所取代。非流量明星参演的剧集拍得再好,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也可能惨淡,若有“流量明星”加持,点击率则轻松破亿甚至几十亿。只要有“流量明星”参演,有的项目还没有启动,就被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高价拿下。一位导演曾这样解释他的新剧启用某位演技备受诟病的“流量明星”的原因:“一般我们用老演员,这次选角算比较蹊跷的。他们说他有1700多万粉丝,如果用了他,我们现在网络可以签到什么价格?我立马说签他,不会演戏我也会让他演戏!”

⑦___________________到这个时候,“流量明星”反倒可能会沦为“市场毒药”,并最终被市场抛弃。

⑧“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演艺圈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多少“小鲜肉”“小花旦”浮浮沉沉,但像斯琴高娃、李雪健、陈道明、宋丹丹、陈宝国等好演员反倒成了常青树。说到底,演艺圈拼的还是演技。

【小题1】第②段中的“信念感”是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真正支撑一部投资巨大、体量巨大的影视剧,不可能只靠粉丝
②很显然,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影视生产机制是畸形的,其可持续值得怀疑
③一开始,普通观众可能还会被粉丝的“安利”忽悠,对“流量明星”跟风趋捧
④更需要的是千千万万普通电视观众和网友
⑤但上当受骗次数多了,反倒会因为“流量明星”这个“招牌”,阻碍了观看意愿
A.④③②⑤①
B.③⑤④②①
C.①③④⑤②
D.②①④③⑤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章子怡严厉批评竞技演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演很简单,只要有一幅好皮囊就可以当演员。
B.缺乏相信角色,全情投入,将形象有信服力地传达给观众的态度。
C.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专注感、信念感和敬畏感。
D.不能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
【小题5】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流量明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