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面阐释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是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航天精神的精髓,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根”和“魂”。中国航天人必须始终牢记使命,牢记发展历程,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人民。“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共同的心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基,也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

伟大的实践性是航天精神的动力引擎。正是在伟大的实践中,中国航天人在发愤图强中创业、在改革开放中进取,构筑起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航天人砥砺了勇攀高峰的勇气,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孕育了卓越奉献的精神。航天重大工程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

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探索、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支撑着航天人不断克服困难,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航天技术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之利器”,尖端技术绝对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壮大的经验一再表明,只有通过不懈尝试与探索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鲜明的开放性是航天精神的显著标识。中国航天事业要胸怀世界,把世界眼光、人类命运作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志。新时代的航天人要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胸怀和豪情,强力支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缔造人类幸福与和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航天精神不仅反映了时代本身的发展和演进逻辑,更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意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事业肩负着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科技强军、振国威、扬军威的神圣使命。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航天以三大里程碑为标志的创新实践,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更有力地带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牵引力,推动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弘扬和践行好新时代的航天精神,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航天人义不容辞的新责任。航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必须把航天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繁荣和兴盛民族文化。

不断赋予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航天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提供崇高精神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陈雄《航天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
B.因为有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中国构筑起了航天科技工业体系。
C.要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航天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借鉴和拿来。
D.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让人期待,航天事业、航天科技的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探月工程”等例子,目的是论证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
B.文章在论证上,先提出观点,再阐释分析,然后深入论证,最后总结,结构完整。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在阐明航天精神的内涵之后论述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精神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
B.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举国体制是在航天重大工程中才建立的。
C.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要惠及自身的发展,也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幸福与和平做出贡献。
D.航天精神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鲜明,应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
20-21高二下·山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并且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题材选择、乐曲修整、协调音律、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中“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和《荀子·王制》中“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个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词句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语言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曰:‘吾不知越歌……。’乃召越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含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太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而雅的判断标准又是以礼为前提的。
B.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
C.文章认为,直接的艺术加工和间接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俗乐转变为雅乐的全部过程。
D.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以《国风》中的作品为例,指出了社会分工的决定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国风》中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的“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调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还有强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要片面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支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鲍对多数,但要注意,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吸收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酌优点,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坑,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交化,就等于承认了是中国支他的—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七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采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支化才丰富多彩。

中国之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走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是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图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最先进。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从中国的疆域来看,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作者葛剑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还包括主体在境外,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如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文化。
B.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以文化为标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因此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国、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其他文化,不会从主体土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返一点。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藩属国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属国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
B.我们之所以会有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己定型,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自信的特点,因为此时此地,它确是最先进的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虽然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把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的文化是片面的,因为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
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那只有通婚。
C.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
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充分的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