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4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骏马

张承志

那天气晴朗,是春季里的一个好天。我束紧腰带,走到草地上,解下钢嘎·哈拉的马绊。昨天晚上我们商量过:如果天气好,就正式给马备上鞍,把它调教出来。

索米娅朝我跑来。可能因为天热的缘故吧,也可能是为了帮我调马,她脱去了臃肿的皮袍子,穿着一件奶奶穿旧的、显得很小很窄的早獭皮薄袍。她气喘呼吁地跑来,阳光直射着她的脸。她抬起手臂擦着汗珠,紧束着的腰带立即勒出了地躯体的曲线。刹那间,我的心动了一下,呵……我说不出心里的滋味儿,只觉得跑来的好像不是那个和我耳鬓厮磨一块儿生活了六七年的索米娅了,却分明是一个颀长、健壮、曲线分明、在阳光下向我射出异彩的姑娘。

“巴帕,真的今天就骑么? 嘿,真高兴!”她的大眼睛闪着喜悦的光,以前她也常为些小事兴高采烈的,但那时从来没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味道。我的心快乱了。不知为什么生起气来。我暴躁地把皮马绊摔到地上,粗声吆喝地:“喂,收好马绊子。”换我揪紧马鬃,跃上了马背。

钢嘎·哈拉挣咬着旋转起来。索米赶高喊着:“骑稳,巴帕!”她的声音也完全不像从前那样甜甜的;而是那么圆润,扰得人心神不安。我朝她吼道:“别乱嚷!”随即松松马缰,黑马立即发疯般又踢又跳起来。

晚春的三岁马没有多大劲儿。傍晚时,锅嘎·哈拉已经学会在马鞭子的拨弄下,忽左忽右地顺路小跑了。我下了马,把它绊好放开,让它去啃刚冒芽的绿草尖。

已经融得一片斑驳的残雪,在渐渐黯淡的天色里显得白亮亮的。露出去年枯草的土地,在薄幕中颜色很黑。凉风阵阵拂过,使山坳里的积雪、袅袅的炊烟和整个春牧场都涂上了一分纯净的青色。

“巴帕,你骑得真不借!我原来以为,钢嘎·哈拉会把你摔下来。喂,喂!你听着吗?”她像以前一样,扳者我的肩头,摇着我。

“嗯。喂——”我觉得自己在费劲地寻找话题。这是多么奇怪的、异样的感觉呐。“我说,今天晚上,吃什么好呢?”

“吃肉饼!”索米娅欢叫起来,“哈哈,我们吃肉饼!我去取肉!”地一阵风似地向前跑了。我注视着她的背影,惊奇她怎么会用这样婀娜的姿态在草地上奔跑……

哦,成年的日子!当油然而生、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那异样的兴奋和萌动,突然间从心田里破土而出的时候,惶惑中的我们究竟能理解它的几分含义呢?我们根本没有理解,甚至不知道这就是青春的来临。

我真切地感到,自己正在体验着一个纯净透明的世界和一个可怕的、令人羞耻的心跳的世界的啮咬和更替。索米娅在明媚的阳光里朝我跑来的时候,以完全陌生的东西敲击了一下我的心扉,并在一瞬间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启蒙:男子汉原来完全不仅仅是拥有一匹骏马。

在我独自咀嚼着这模糊的感受的时候,索米娅似乎也同时悟到什么。第二天,我看见地一个人套上牛车去拉水。她没有骑牛,而是像女人们那样,斜斜地坐在车辕一侧。她没有喊我。

这样,到了我们十七岁的那个秋天。

一天,我们把一秋天拾来晒干的白蘑菇运到公社供销社去卖。索米娅和奶奶赶着装满蘑菇的棚车,我骑着钢嘎·哈拉相随。等我们返回伯勒根河湾的时候,天色已晚。我们打算架起篝火,用河水煮一锅茶,吃些东西再赶路。

“就是这儿,孩子们,”奶奶喝着茶,用浑浊的眼光注视着河湾,“这儿就是出嫁姑娘告别亲人的地方。唉,这一辈子,我看见多少姑娘,唉,就像你一样的年轻姑娘,索米娅——跨过这条小河,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呀。我也一样,自从跨过这条河,来到这儿,已经五十多年了……老人们唱过这样的歌:‘伯勒根,伯勒根,姑娘涉过河水,不见故乡亲人’……”

我们收拾了锅碗,熄灭了篝火,准备继续赶路时,奶奶突然扯住我们俩。她急急地、紧张地说:“索米娅!唉,如果你也跨过这条河,给了那遥远的地方,我,我会愁死的!我看,我看,你们俩就在咱们自己的家里成亲吧!你们结成夫妻!这样,我一个宝贝也不会丢掉……”我们俩同时从奶奶怀里挣脱出来。我跳上马,连抽几鞭。在呼啸的风声中,黑马一蹦子冲上了山冈。等我勒住马时,身后响起了歌声。我扯转马头,远远看见那银发的老奶奶正精神抖擞地边走边唱,她一手牵着牛车,一手牵着姑娘。她步履坚定,银发在夜风中一飘一飘。

(节选自中篇小说《黑骏马》)


【注】因父亲工作原因,几年前巴帕被寄养在“奶奶”家里。此前,孤儿索米娅已教“奶奶”收养。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的皮袍、篝火,牧场、白蘑菇等,展示出富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草原环境。
B.“哦,成年的日子”一段文字,在全篇舒缓的叙事中插入真挚的抒情,抒写了成长感悟。
C.索米娅独自套车“拉水”的细节,折射出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了不同往日的少女形象。
D.小说从春天写到秋天,既是时间顺序,也象征着“我”与索米娅的爱情从萌芽到收获。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展示了“我”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勾勒了索米姬的形象。
B.小说中冬去春来时节草原暮色的描绘,既交代了时令的更替,又呼应了主人公巴帕青春来临时波动的心绪。
C.奶奶唱歌的情节,表现出辞家远别的忧伤之情,刻画了奶奶坚毅刚强的形象,也为她提出成亲的主张作了铺垫。
D.这篇小说把优美的草原文化与朦胧的青春话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纯粹自然而又耐人寻味的抒情氛围。
【小题3】小说中马的形象有哪些作用?
【小题4】小说细腻刻画了“我”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江苏·二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结构,概括主题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30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岁男孩一名。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Xxx街xx巷x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我复了机,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住了。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Xxx街x x巷x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帮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O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钟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结尾处出现的“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小题2】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季陶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 “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982年2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较大篇幅写叶三对选果子下的功夫,表面看似是与鉴赏家无关的内容,其实反映的却是鉴赏家的特质。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汪曾祺借助寥寥数语,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红花莲子白花藕的题诗,写出名画家与普通果贩之间的平实、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呈现了江湖人物的自然状态。
D.小说塑造的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陶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寓其中。
B.文章最后叙述日本人买画的事情,写出季陶民绘画水平高、影响力大,更衬托出叶三爱画是一种毫无功利的精神挚爱。
C.小说语言准确、干净、质朴、自然。大量运用短句,使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活泼凝练,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文风。
D.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文中基本找不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颇有“散文”特征。
【小题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小题4】有人说“精美的文字,读起来常常有画面感、音乐感,还有新鲜感”,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对上述“三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是个惯宝宝,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而且把庵里的全部亮槅都打开,说:干嘛弄得这样暗无天日!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即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在正殿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全都盛装而来,长裙曳地。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她们吃了之后,把仁慧叫来,问:这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鲜?没有放虾籽么?仁慧忙答:不能不能,怎能放虾籽呢!就是香蕈!——黄豆芽吊的汤。

观音庵的素斋于是出了名。

于是就有人来找仁慧商量,请她办几桌素席。仁慧说可以,但要三天前预订,因为竹荪、玉兰片、猴头,都要事先发好。来赴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于木瓜酒、豨莶酒这样的淡酒,不预备烧酒。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斋的人多,收入的香钱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乐助的钱柜里的香钱,一个月一结,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给大家的。至少,办斋的日子她们也能吃点有滋味的东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注】。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这铁桥是个风流和尚,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对经卷、唱腔、仪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在正殿上摆开桌子凳子唱诵。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浮浪子弟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说仁慧有情人,生过私孩子……

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原载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小说家》,有删改)


【注】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尼姑仁慧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美而有情趣,结尾写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别有意味。
B.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了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C.小说通篇以孩童的视角叙述,增强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开头写“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也起到了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汪曾祺“淡而不寡”的语言风格。
【小题2】小说中的仁慧既深谙世俗又自由超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