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国吾民—关于诗歌

林语堂

①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这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是诗人,或者装出一副诗人的模样,而且一个学者的选集中有一半内容是诗歌。诗歌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被当作测试一个人文学技能的最为可信、最为便捷的方法。

②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此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的生活之上点缀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

③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它时而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它教会他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似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为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④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的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获得这么重当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艺术与文学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尤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于创作完善的感伤的瑰宝,构勒神奇的情景却十分合适,它的节奏使它充满了活力,它的神韵使它通篇生辉。

⑤中国思想的大趋势,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艺术活动中最荣耀的事情。中国的教育着重培养通才,中国的学术研究也着重于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像考古学那样十分专门化的科学很少,而中国的考古学家也总是保持着人之常情,能够对家庭生活和院中梨树发生兴趣。诗歌恰恰是需要一般性的综合力才可造就的产品。

⑥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诗歌基本上是饰以情感的思想,而中国人又总是用感情来思维,很少用理性去分析。无怪乎中国人把腹部看作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这一点可见于这样一些说法:一肚子文章”“满腹经纶”“搜索枯肠等等。中国人之所以能写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

(有删改)

【小题1】分析作者认为“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的宗教”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2015高一上·江苏南通·竞赛
知识点:林语堂(1895-1976)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波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觉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的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苏亚一觉酣眠,新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地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小题2】“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
【小题3】某学校语文社团的老师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是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而且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茀[即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茀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摧残,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馁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校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个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打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两天做的。刘女士总是懊恼自己的英文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多可以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逼不得已之事。里头有一段说(尽依原文,未改只字):[篇幅所限,以下三段英文原文删去,只保留本文作者的汉语译文——编者注]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现吾校已比较安静,我正预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风闻新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正在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从这一篇中就可知道刘女士求学的热心及她受章士钊摧残的困苦感觉。同时也可以看见她对于政治的识见,远在一般丧家狗之文妖与名流之上。本学期创办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兴的来预备努力研究,屡次来问我如何可以进步英文。我所说应买的书如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她都很快就买来,果真如她所预料,自章士钊、马君武再讲整顿学风,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杨女士我虽然不深知,不能够详细表述,总也是女师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师大同学能把她的生活较详细的叙述出来。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得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得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一九二六,三,二十一日。

(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

(选自《林语堂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语堂看来,遇难的刘杨等人是秋瑾以来为亡国遭难的女性第一人,这是作者悲恸的根本原因。
B.在林语堂看来,纯为对外的国民绝对不会有什么危险,这也是他批准刘杨等人请求停课的原因。
C.刘和珍学习上用功,并且能对校事热心关注,性格上又为人和顺,得到不少老师与同学的表扬和称赞。
D.作者对杨德群为人处世的事情了解得较少,没法详细描写,但期待女师大有人能对她的事迹进行写作。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头用衬托的手法,先写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再指明原因,以颂扬刘和珍等人的精神伟大。
B.该文中多用短句,其效果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短句基本相似,便于抒发悲哀之情。
C.该文以回忆的方式叙述刘和珍的相关事迹,刻画出一个学习上进、热心国事、坚持抗争的刘和珍形象。
D.作者借助对刘和珍等人的纪念,以点带面地为革命青年指出了未来斗争的方向,不可无谓牺牲。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散文的叙事特点。
【小题4】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是同一时期、针对同一事件的两篇纪念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记念刘和珍君》有哪些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清算月亮

林语堂

左派文人反对风月的文章,竟“把月亮一笔勾销”。因此我必须为月亮辩护。我生怕的是,如果中国人全部失去了欣赏月亮与夏日清风的能力,那么中国之为国也必将变得更为狭小、粗劣与物质主义了。现在竟有人把看中秋月与吃月饼,认为是“封建的”与“反革命的”,由于月饼是中国的,所以也便是旧式的,而与一个女学生去吃瑞士的巧克力牛奶糖,却是“进步的”与“革命的”,因巧克力糖来自西方。让他们去吃巧克力糖吧,这些聪明的青年人。他们可以不去理,但是月光却要照在他们身上,并且继续不断地照着他们,静寂无声,不图自卫,终有一天它会得到他们的心。除非他们确是迷失了灵魂!

因此想把月亮清算,不能像那些青年作家想得那样容易。陶渊明、苏东坡、李白、杜甫虽为左倾分子所不容,也不能就把他们一笔勾销。左倾分子称之曰“毒”,但是只要中国一日忠于自己,忠于它自己的天赋才智,那么陶渊明与苏东坡就一日不会被人勾销。据我所知道的,那些左倾分子,就连陶渊明或苏东坡的诗也没有读过。他们说这些作家是“封建的”“有闲阶级”“不面对现实的”士大夫。陶渊明歌曰:“采菊东篱下”,“鸡鸣桑树颠”。苏东坡歌曰:“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果也封建至极矣!江上清风与山头明月只属资本家有闲阶级所有乎?唯有资本家之鸡方立于桑颠上乎?雄鸡桑树果不属于“现实”之世界乎?事实是如此的,陶渊明与苏东坡已经进一步,不再去谈大众平民——他们自己已经变成平民,思想行动与农夫同感。

因此,不能把月亮一笔勾销。还是让我们把月亮这问题,去一劳永逸地勾销了吧。中国的诗文与浪漫人物,和月亮全有连带关系。这派浪漫人物,西方尚未之闻。

中国的浪漫人物与西方的浪漫人物不同。西方的浪漫人物表示一种强烈冲动的情感,中国的浪漫人物则表示一种恬淡幽静的状态,不过他们是把内在的热烈情绪隐藏起来。中文名之为风雅,意思含有艺术化的培养,对诗歌的喜好,畅达无忧的人品,不贪钱财的心理,喜爱交游朋友,憎厌官场。《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与他的朋友,在萧爽楼中就是最合风雅的人。沈复描写他的朋友如下:

萧爽楼友朋之间,有禁止四事:第一,谈论他人之升官晋爵;第二,闲谈诉讼与时事;第三,讨论科举之八股文章;第四,赌博。凡有犯此一条者,得罚酒五斤。但尚有四事不禁止:宽宏、浪漫、自由不拘和安静。

这些朋友们都耽于诗赋、绘画、饮酒,但不行之过度,并且喜欢郊游谈话。他们最喜欢在月下小酌晚餐。他们虽然贫穷,不以错过为怀,但都是快乐的,并没有去做资本家的走狗。中国的浪漫人物对于财势,向来都感到强烈的厌恶,他们饱经世态炎凉,就连一个势利的和尚也不齿的。

但是这种中国历史中的浪漫人物在国家危急之时,都是勇敢不屈出名的好汉。苏东坡、白居易、袁枚、郑板桥(那个怪才子),还有袁中郎——不一而同的,他们遗留下来史迹,比满口仁义的孔教徒要清白得多。他们执政为县吏之时,乃是人民的真正“父母”,离任之时,农民夹道跪,感激涕零。“嘿,你写的歌女诗赋如此之多,而人民诗赋则如此之少!”一个标榜孔教的人嘲笑着白居易这样说。在表面上看来,孔教徒关心于人民的福利,但是白居易为官清廉,孔教之徒则并不如此。十七世纪著名的批评家金圣叹、袁枚、郑板桥,犯有渎君之罪名。但是不能忍受贫民之被压迫者乃为金氏,当朝廷征收苛捐之时,鼓动农民造反与他的朋友在孔庙相对而哭者亦为金氏,是以终于就义就死。协助贫民反抗朝廷者为金氏,而非之“侮君之罪”置他于死地为高官。那个高官的灵魂征收苛捐,得以安然,皇帝死后之灵魂,亦得安然。不论在什么时候,我喜爱月亮而憎恶这种伪装忧国的孔教徒。

文本二:

文学革命以后,既以说话行文,自然要演出以闲谈说理笔调一派,在谈话之中夹入闲情及个人思感,此即吾所谓个人笔调。但吾不大与时人同意,唯有西洋祖宗才算祖宗,唯有哈尔滨小品才算小品。于是此小品文遗绪之问题便发生了。中国古文中虽少好散文,却也有不少个人笔调之著作。若用另眼搜集,倒也有趣。在提倡小品文笔调时,不应专谈西洋散文,也须寻出中国祖宗来,此文体才会生根。其搜集标准,亦不尽以古时所谓小品为标准(如柳宗元之讽喻小品《三戒》等),而当纯以文笔之闲散自在,有闲谈意味为准。如屠隆《冥寥子游》一类,与十八世纪之Sterne相同,叙事夹入闲情,说理不妨抒怀,便悲涕与笑声齐作,忧愤与幽逸和鸣。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此量吾所谓理想散文。

(有删改)


[注]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兼通中西文化,擅长幽默散文。文本一、二均选自他的散文集《给思想一个高度》。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必须为月亮辩护”的原因,是担心中国人如果缺少浪漫情怀,中国社会将变得更为物质和粗劣。
B.月亮是中国诗文中常见的经典意象,既有自然之美,又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是专供“有闲阶级”欣赏的风雅之物。
C.作者用对比的写法指出中西方浪漫人物的情感差异。西方的浪漫人物情感强烈冲动,中国的浪漫人物情感则恬淡幽静,不强烈。
D.作者《论幽默》一文指出幽默广义上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上与讽刺、揶揄有别。本文幽默中有酸辣讽刺、无情揶揄。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引用陶渊明、苏轼的名句并进行连续追问,是要指出两人在远离官场后已经成为大众平民,所写诗歌与平民无异。
B.沈复《浮生六记》记载了与友交往“四禁止”和“四不禁止”,说明中国浪漫之土淡泊名利,清高自守,追求个性自由。
C.白居易、袁枚、金圣叹等人诗文中所反映的清廉为官、挺身为民的行为令人敬佩,而“孔教徒”口头上假装忧国忧民,令人愤慨。
D.屠隆《冥寥子游》将叙事、说理和抒情自然融为一体,悲涕与笑声齐作,忧愤与幽逸和鸣,是古代最佳小品文。
【小题3】作者以“清算月亮”为题,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如欲以“林语堂散文的‘个人笔调’”为题写一篇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