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调沅、湘时,尝梦居一之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大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周环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登第时   方:将,将要
D.君子有谷,孙子   贻:给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大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省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小题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3)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
2015高一上·江苏南通·竞赛
知识点:归有光(1506-1571)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童子鸣序

归有光

越中人多往来吾吴中,以鬻书为业。异时童子鸣从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数年前,舟娄江,余之。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今年复来,吾友周维岳见余,为念其先人相之旧,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然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余尤念之。

尝见元人题其所刻之书云,自科举废而古书稍出,余盖深叹其言。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鸣于书,盖历能诵之。余以是益奇子鸣。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尝为余言: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以此知书之神也。非书之能为神也,古人虽亡,而其神者未尝不存。今人虽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此书之所以可贵也。虽然,今之学者,直以为土梗已耳。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岁暮,将往锡山寓舍,还归太末,书以赠之。

(选自《震川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娄江                                舣:停船靠岸
B.                                   过:拜访
C.为念其先人相之旧               与:赞许
D.今人虽古之远                      去:距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的朋友周维岳因为顾念自己的先人与童子鸣的先人之间的旧情,所以对自己无法帮助、接济童子鸣感到很遗憾。
B.几年前,童子鸣和归有光见面时,他的诗已经清新隽永可读,超出了一般人,但是他对作诗还是孜孜以求。
C.归有光认为科举的盛行,导致士人不读书,只知道乱哄哄地每日争相谋取功名利禄,所以天下常常有人才匮乏的忧虑。
D.广东人陈元诚拜书识字,由此可知书籍的神奇功效。归有光以此劝勉童子鸣,读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小题4】归有光认为书对人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庵记

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有删改)

材料二

与潘子实书

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

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

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足下A独卓然B不惑C痛D流俗之沉迷E勤勤恳恳F欲追古G贤人H志士之所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勃勃不能自抑”与“抑王兴甲兵”(《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抑”意思相同。
B.信,文中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信”的意思相同。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如“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D.“其敝已极”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用少年时期读《史记》,看见情感愤激的内容等,引出君子处世当以自我的内心情感态度来作为对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的看法。
B.归有光很欣赏陶渊明作品中的那种淡泊平和、洒脱自然的气息,认为陶渊明不为贫困所扰,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
C.归有光认为读书人除了科举还应有其他追求,他批评那些为取得功名利禄,而将自己一生沉溺于荣辱得失之中的士人,他赞赏追慕先贤的潘子实。
D.归有光认为读书要追求书中先贤的思想情志。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仅凭一人的见解就能界定的。学习的人不能顽固保守,不知变化。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2)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
【小题5】归有光是一个秉持着乐天安命精神的读书人,请结合《陶庵记》与《项脊轩志》举例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