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桓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
C.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
D.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020高二上·江苏苏州·竞赛
知识点:《资治通鉴》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文帝)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颍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

文本二: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

【小题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之驰A驱B射猎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堕于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B.狱,案件,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词义相同。
C.绝,断绝,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相同。
D.治,修造,与《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请群臣荐举贤良、方正、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主要目的是纠正他的过失和未知、未见的问题,以弥补他的不足。
B.贾山认为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
C.贾山感到惋惜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在自己家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掉了。
D.汉文帝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颇高;后来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
【小题4】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
(2)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
【小题5】文本二赞扬汉文帝“仁哉”,汉文帝的“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九月,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对曰:文学縕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荤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母亲。文中指武则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
B.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
C.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
D.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元年,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年、或改元的第--年为元年。调露元年,就是唐高宗改年号为调露的第一年。
C.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在日间或夜里值班的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死也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皇帝。唐高宗虽然有时候很生气,但最终还是能接受他的意见。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使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由蔺仁基代替他去。
C.狄仁杰深为武则天所倚重。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此后朝廷一遇大事,如果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为狄仁杰早逝悲叹。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有唐一代著名臣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小题5】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B.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C.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D.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绞刑,一种用绳子将犯人勒死的刑罚,即后文皇帝所说的“肉刑”。
B.资荫,凭先代勋功、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资,出身、经历;荫,庇荫。
C.犯颜,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多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态度。
D.府库,古代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称为府,收藏兵器的地方称为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元年,皇帝命长孙无忌等人重新议定律令,他认为肉刑太残忍,应该用其他刑罚替代,最终采用了裴弘献“加役流”的建议。
B.皇帝想要杀掉假冒资荫的人,戴胄表示可以理解皇帝对这些人的愤恨,但还是应该忍住内心的愤恨,来保全法律的大的信用。
C.杜淹认为封德彝关于设官定职各有分工的意见很有道理,让自己心悦诚服,所以不再和他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
D.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馈绢一事败露,皇帝感到十分痛心,但仍爱惜他曾经有功,且以前做的事都有益于国家,所以对他不予处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