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6 组卷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

刘建超

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后,右手握着书轻轻拍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天际对我说。哥那年12岁。

哥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全县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3名飞行员,哥是最后6名候选人之一。哥打开箱子搬出平时不许我翻动的几十本宝贝书:这些都留给你,好好学习,哥当了将军回来接你。可哥政审没有通过。哥哭了一天,背着母亲缝好的被子到80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23元工资。

哥的师傅为人尖刻。哥除了干活还要给师傅洗衣打饭,星期天还去乡下帮助师傅家干田里的活。哥的师傅烟瘾大,爱下棋,常哄着哥陪他下棋,谁输了谁就买一包黄金叶。哥的工资除去吃饭大都孝敬师傅吸烟了。学校放暑假,我背着一小口袋白蒸馍去看哥,哥屋里除了母亲缝的那床被子,啥都没有。一张苇席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棋书。哥光着膀子坐在席上打棋谱能打一通宵。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哥说。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抻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疼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哥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师傅掏出一沓菜票:输了下个月吃咸菜!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不少人给哥的师傅当高参也无济于事。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师傅瞪着眼张着嘴半天没缓过劲儿。

15年后,哥没有当上将军却当上了爸爸。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嫂子噘着嘴老大不愿意。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子又红火起来。嫂子对哥佩服得不得了,对哥伺候得更周到。

上将升中学时,城里兴起建房热,许多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哥不为所动。老街坊为庆祝新房建成,请哥去喝酒,饭桌上,哥蹦出两个字惜哉。主人让哥说个明白。哥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画了一幅地图,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一根筷子: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此地建职工新区,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天未降大任于哥,同样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出了车祸,嫂子晾晒衣服时不慎从二楼坠下,住院3个月,还要定期做康复理疗。哥花光所有积蓄,变卖了家当,背了一身债务。哥却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闲暇时,哥推着嫂子出去散步,嫂子怀中抱着两样东西,一只折叠小马扎,一副象棋。哥放稳轮椅,打开小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之后,哥便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嫂子会及时划一根火柴将烟点燃,对哥粲然一笑。哥深吸一口烟,再将烟雾从鼻孔唇缝缓缓吐出,那份踌躇满志的神态俨然一位将军。

(选自《中国小小说典藏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这一句简短的语言描写让一个充满自信、有雄心大志的“哥”的形象跃然纸上,开篇就让读者感受到“哥”的非同寻常。
B.“哥”在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并“干脆利索连胜三盘”“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说明“哥”好胜心强,最终战胜师傅,扬眉吐气。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展示人物内心,“目前局势是这样的”,这句口头禅表现出“哥”虽然没有成为真正的将军,但灵魂深处的将军梦使他不自觉地产生角色代入感。
D.“嫂子”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在她身上体现情节发展,对“哥”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如“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引出“哥”对两家单位发展趋势的高明预见。
【小题2】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上承“哥”没有实现“将军”梦的遗憾,下启“哥”后来的坎坷遭遇。
B.以“我”的视角评论“哥”的境遇,既真实可信,又体现作者冷峻客观的态度。
C.句子的文言风格,符合“将军”一词的古典色彩,也呼应“哥”的用语习惯。
D.画线句子化用孟子的名言,以一种辛酸的口吻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小题3】“哥”下棋最终战胜师傅,这一情节在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简要概括。
【小题4】“哥”只是一个平凡人物,小说结尾却说他“俨然一位将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1高三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知识点: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 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邢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
【小题4】请简要分析划线句“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地老人

谢友鄞

我浪迹辽西边地,对老人满怀敬畏。一溜儿老头,撒蘑菇似的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仍穿着青棉袄、抿裆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边地,光阴流得很慢,但他们还是会死的。死了个老人,比死了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突然两腿一蹬,走了。这怎么受得住?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然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吉凶祸福,世事沧桑。

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

打头的吆喝:齐步走啊!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用右肩扛,左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搁左肩扛,右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棱,能把对面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声:

迈左腿呀!嘿!

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

老爷子背起猎枪,看山护林。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住阳光,羽肋白骨分外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他的影子在地上簌簌爬,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我说:咋?老爷子说: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我说:可不,人和野物,日子和日子,是连在一起的。我学会了拍马屁,拍别人的马屁,拍自己的马屁;装孙子,装重孙子。一个城里人,在乡下便如鱼得水了。

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老人头发、眉毛、胡须如雪,敞胸袒乳,露出牛皮鼓似的肚子。牙没了,两手逮住大饼子,像老鼠将食儿拖进黑洞,搁牙帮嗑,眯缝眼睛,腮帮抽搐,满脸皱纹活了。他突然抬起头,盯住我,问:春秋战国时,这里森林密布,百禽嬉戏,百鸟争鸣。曹操东征到辽西,须派工兵伐木开道。森林哪儿去了?

更古远,这儿是海。船中载满逃生的人,船下还有更多的落水者,抓挠船帮,拼命朝上爬。船剧烈摇晃起来,一个人也容不得了。否则,船上船下的人,将同归于尽。一位满头雪白的老兵挺身站立,拔出军刀,在船舷上乱砍。鲜血激溅,数不清的手指噼里啪啦掉落舱内,水里的人张扬着光秃秃的血手,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下饺子一样沉了下去……老人泪水横流:船载满乡亲们开走了,白雪满头的老兵,一头扎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

我说不出的震撼!我把常年浪迹的神秘边地,视作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什么叫家乡?

你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

啊,边地老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1958—2000》,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东老爷子家中棚顶的蜘蛛网盘踞了几十年,从不准任何人碰,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
B.小说写老爷子带人砍伐树王,遭遇传说中的树王精报仇,老爷子坦然机智应对,化解了一场人与树的凶险对弈,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
C.房东老爷子看山护林,对于猎杀动物自有一番理论,乍听简单,细思却不失深奥,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大智慧。
D.小说写的是辽西故事,写出了边地远古的传说和历史大背景,突出了边地文化以及边地人特有的本性和气质。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小说中既是叙述者又是旁观者,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一溜儿老头……的庄稼人”一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与简洁明了的白描交相辉映,极富表现力,带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享受。
C.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突破口,借人物来表现边地文化与风情,紧紧围绕“边地”选材、组材,显示边地特色。
D.小说的行文风格幽默、飘逸,对人物的刻画长于简笔勾勒,突出了边地特有的人物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中的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以“边地老人”为题,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

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

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

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

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娘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说,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说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突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为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再忙也得上夜校。”

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了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姑娘断然地说,声调里充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遇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呦,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过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

“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由衷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饮完了马,姑娘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说到这里,她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刻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她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走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年1月16日(有删改)


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推断出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选材安排及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