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艘庞大的飞船,令人生畏地笼罩在洛杉矶上空,在飘浮于洛杉矶上空数日后,宇宙飞船的腹部缓缓打开了。一阵剧烈的激光冲击波射出,将摩天大楼烧成灰烬,释放出一阵席卷整个城市的毁灭性巨浪,转眼之间将城市变成烧焦的瓦都。

在影片《独立日》中,外星人代表了我们最深的恐惧。而在电影《外星人E.T.》中,我们又将自己的美梦与幻想投射到了外星人身上。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对可能存在于其他星系的外星生物深深着迷。但科学和宗教常常在太空生物这一主题上发生冲突,有时候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公元1600年,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是什么让罗马教廷如此仇视布鲁诺?是他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太空中有生命吗?他相信有数不尽的如我们一样的生物生活在外太空中。

但如今布鲁诺每几个星期就会进行一次他的复仇。差不多每个月就会有两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绕着太空中另一颗恒星公转。布鲁诺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猜测已经被证明,但仍旧有一个问题还不确定,尽管银河系中存在太阳系外行星,但它们中有多少能够支持生命存活?而且,如果智慧生命的确存在于太空中,科学能对它们做出何种解释呢?

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宣布,不可能对这样的生命体给予任何肯定的言辞——假设它存在的话。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关于外星生命本质的大致概括。

首先,科学家相信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跟着水走是科学家在太空中寻找生命迹象时所遵循的训条。液态水与大多数液体不同,它是一种宇宙溶剂,能够溶解种类惊人的化学物质。它也是一种理想的搅拌剂,能够创造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水还是一种单纯的分子,在宇宙各处均有发现。

其次,我们知道碳在生命的形成中是一种非常可能出现的要素。碳原子有四个键,因此有能力与四个其他原子结合并形成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分子。其他具有四个键的原子没有如此丰富的化学性质。碳的重要性的最生动示例是斯坦利•米勒和哈罗德•尤里在1953年主持的著名实验。他们搜集了氨气、甲烷和其他化学物质,将之放入一个烧瓶中,模拟早期大气层无氧气的状况。然后,他们释放电火花来模拟闪电进入这种大气层的情况。在一周内,他们看到氨基酸在烧瓶内自发形成。电流足以击碎氨气和甲烷中的碳键,随后将原子重新排序成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先期形式。这一实验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生命可以自发形成。后来氨基酸在陨石以及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

第三,生命的根本基础是名为DNA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在化学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极为稀有,地球上首个DNA分子的形成花费了数亿年,可能在大洋深处。可以推测,如果有人可以在大洋中将米勒一尤里实验进行100万年,DNA式的分子会自动形成。在早期,地球上首个DNA分子可能出现的地点之一是大洋底的火山口。在光合作用与植物到来之前,火山口的活动将为早期DNA分子和细胞提供便利的能量补给。地球上是否有其他DNA之外的以碳为基础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我们并不清楚,但宇宙中其他能自我复制的分子很可能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所以,生命可能需要液态水、碳氢化合物和DNA那样的能以某种形式自我复制的分子。使用这些大致的标准,我们可以对宇宙中智慧生命发生的频率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

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设计的一种方程式通过将几个数字相乘估算出了可能与我们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这些数字包括:恒星在银河中诞生的比率,这些恒星拥有行星的比例,可以产生生命的行星比例,确实有生命产生的行星的比例,有智慧生命的行星的比例,能够交流并且有意愿进行交流的智慧生命的比例,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概率。这个数学公式证明了外星文明的数量可能极为庞大,但也证明了另一种可能,只要其中有一个部分为零,那么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收到外星人的消息,即使他们真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使用合理的估算和将这一连串可能性相乘,我们意识到仅在太阳系中就可能存在100〜10000颗能够庇护智慧生命的行星。如果这些智慧生命的形式一直散布并遍及银河系,那么我们可以期待找到一颗离地球仅几百光年的这样的行星。参与方程式研究的卡尔•萨根估计,仅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多达100万个这样的文明存在。目前科学家们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寻找这样的行星可能发射出的无线电信号,其类似于我们自己的行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常发射出的电视和广播信号。

生命是罕见的,但又没有那么罕见。也许宇宙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有限的几个生命站点,由于太空太过深邃,不同星球上的生命可能永远也不会相互联络或彼此了解。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一点:生命是存在的,我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摘编自加来道雄《不可思议的物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鲁诺之所以被罗马教廷烧死,是因为他认为外太空中生活着数不尽的生物,而这种超前的思想是对当时罗马教廷宗教观的一种挑战。
B.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对地外生命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结论,但人们可以在所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基础上做出一些大致概括。
C.米勒和尤里主持的实验显示,生命的形成可能源于碳化学反应,实验中还形成了蛋白质的先期形式氨基酸,之后氨基酸在陨石和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
D.分子是生命的根本基础,它具有自我复制功能,但它的形成过程极其漫长,人类要进行分子自动形成的实验实际上还无法实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影片《独立日》中的经典场景开篇,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引出下文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欲望的论述。
B.液态水是宇宙中少有的在宇宙各处都存在的物质,它具有溶解和搅拌功能,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
C.DNA分子需要能量补给,在地球早期,这种能量来自大洋深处的火山口的活动,后来来自光合作用和植物。
D.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幽默生动,如将布鲁诺猜测的被证实说成对罗马教廷的“复仇”,将液态水说成“宇宙溶剂”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布鲁诺关于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猜测已经得到部分证明,只是尚未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
B.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只要“跟着水走”,就一定会找到生命迹象。
C.碳原子拥有四个键,并有能力与其他四个原子组合形成极为复杂的分子,这都是其他任何原子所不具备的特性,碳在生命创造中作用巨大。
D.目前地球上除了DNA,没有发现其他以碳为基础的能实现自我复制的分子,但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能实现自我复制并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分子。
【小题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霍金多次警告说,外星人可能会为资源入侵地球。
B.有科普书中写道:“也许蒜味冰激凌在兹莱布罗克西亚星球上大受欢迎。”
C.电影《阿凡达》中人类进入密封舱穿上阿凡达的躯壳,就可以飞到遥远的潘多拉星。
D.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首次在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到飞溅碎片和粒子,从中发现了水合矿物质。
【小题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诸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人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人类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总之,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摘自百度百科《人类与劳动》—)

材料二: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 取向等。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熟练化倾向和非熟练化倾向。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非熟练化倾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摘自百度百科《劳动熟练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首先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来形成信息,然后通过价值判断与评价来选择信息,最后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B.劳动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作为劳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生理力劳动,因为产生价值增值,所以凝聚一定的信息是加速信息传播的前提。
C.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的最主要表现,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
D.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在确定的生产领域,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劳动的熟练化倾向。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语言的产生、大脑和机体的进化,使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加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及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B.“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以及人类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劳动在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劳动熟练度的特征就是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劳动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
D.脑力劳动熟练度和体力劳动熟练度虽然生理机制大致相同,但是引发其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语言与文字信号,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的一项是(     
A.山顶洞人捕捞水生动物。B.初学书法手笔生硬精神紧张。
C.体操运动员反复练习一个动作。D.阅读《红楼梦》引发思考。
【小题4】综合文本信息,给“劳动熟练度”下一个定义。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小题3】分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的语句,简要说明其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
【小题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敦煌写本书迹打开了从普通书手角度考察唐代写本的窗口,虽然创造这批宝藏的书写者史籍无名,他们的作品却是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代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亦是写本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些默默无闻的书手对唐代书法特征的形成起着推助作用,他们是唐代书法最普通的实践者,也是唐代文化发展的有力参与者。

传统书法史的研究视角多聚焦于名家名作,对于普通书手虽有关注,但仅仅作为研究对象的附属看待。从书手角度来看,写本的实用性书写体现了唐代书法传播、消化、应用的过程,普通的书手群体在促进书法变革的过程中,潜在地成为各种书风的延续者、融合者和探索者。正如黄庭坚所评价的“观唐人断纸余墨,皆有妙处,故知翰墨之胜,不独在欧、虞、褚、薛也”。时代风格的形成显然不是仅靠少数的书法家,无数不知名的书手在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推介作用。此外,宋代以降直至晚清的千余年间,世人大都凭借碑帖、刻本推究唐代楷书的笔法,而丰富多彩的书手写本,是铭刻楷书之外的另一种书法范式,更能体现唐代书法的特点,有利于全面了解唐代书法的真实状况。

唐代写本风格与“二王”系统一脉相承,大都以虞世南、褚遂良以及颜真卿为范本。欧阳询虽为“初唐四家”之一,但欧体风格在官方写经里几乎不见,反而多见于民间文学写经及其他实用文书中。上述书法面貌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艺文风尚密切相关。“南朝化”是唐代普遍性的发展趋势;从规整纯熟的经籍抄写到奇趣多样的日常应用,无不体现南北书风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建立在以南朝书风为主、以“二王”书法为宗的基础之上,书法取法对象、范本选择、书体应用、风格形成之于每个书手来说,都会折射出时代的具体影响。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唐代写本字体粲然大备。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在内的所有形式,此外还有篆楷、隶楷、隶草等杂糅书体。写本字体的选择,因书写功用、场合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譬如,官写本要求较为严格,文献典籍、宗教经文写本多以虞、褚风貌的“官”为主;政府公文则多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范本的行楷字体为主。民间写本在字体选择上较为自由,佛经写本中供养经以楷书居多,大量的日常用经以及文学写本、契卷、书信等字体多样,行草书居多。

以楷书为例,唐楷的成熟除体现在史上熟知的大家名品以外,大量写本尤其是官方写本更能从细微处逐步体现出其发展脉络。唐代书法承袭隋制,全面开启南北融合之势,唐代前期的官方楷书写本较前朝写本字形变扁为方,捺画、勾画由平出改为顿出。唐中后期写本明显字形方正且宽博,笔画的起收及转折处隶意全无,体现出成熟的楷书笔法。不同时期的书写变化反映出楷书的基本面貌及其演进大势。

综上所述,敦煌唐代写本书迹显示出书手群体内在的共通性、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抄写以墨迹的形式较碑刻铭石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唐代书法的原生状态。寻流溯源,思昔启今,唐代书手研究亦可为当下书法实践、书法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摘编自周侃《唐代写本书手及其书写价值---以敦煌唐代写本书迹为例》)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本书手虽然只是最普通的实践者,却对唐代书法特征的形成起着根本性作用。
B.唐代写本的字体丰富多样,官写本字体比民间写本字体更丰富、更规范。
C.唐代写本以墨迹的形式较碑刻铭石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唐代书法的成熟状态。
D.受“南朝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唐代书法呈现出南北书风的融合的艺术风格。
【小题2】.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黄庭坚的评价,意在论证唐朝普通书手群体对书法发展的贡献。
B.文章以唐代写本为切入点,论及唐代楷书的发展,重点介绍唐代书法的完整面貌。
C.文章以例证法阐明写本字体的选择因书写功用、场合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异。
D.文章提出观点后,从书手作用、写本风格、写本字体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手写本是铭刻楷书的一种书法范式,因此研究楷书的艺术风格须从研究写本入手。
B.欧体风格在官方写经里几乎不见,是因其书法水平和知名度不及虞世南等人。
C.书手研究的意义在于既可以从独特的角度了解唐代书法,也可指导当下的书法实践。
D.研究唐代写本尤其是官方写本能比研究名家名作更全面地了解唐朝楷书发展脉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