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D.王无                                     罪:罪恶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弃甲曳兵                                或五十步后止
C.寡人民不加多                                      五亩
D.斧斤时入山林                            五十者可衣帛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是非常荒唐的。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表现在修辞上注重排比的运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9-20高一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委婉地告知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是神秘高深的,首先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还要靠许多道理来支撑。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小题5】孟子向梁惠王建议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滨,闻文王,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①        ,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②      ,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③      ,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材料二:

孟子曰:“其田畴,薄其税敛,④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节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居北海       异乎三子者B.闻文王       舍瑟而
C.其田畴       以小大,彼恶知之D.使有菽粟水火       方六七十,五六十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依次填入文章划线处,正确的一组是(     
A.①匹夫耕之       ②树墙下以桑       ③民可使富也       ④制其田里
B.①树墙下以桑   ②匹夫耕之          ③民可使富也       ④制其田里
C.①树墙下以桑   ②匹夫耕之          ③制其田里          ④民可使富也
D.①匹夫耕之       ②树墙下以桑       ③制其田里          ④民可使富也
【小题3】材料一中孟子举伯夷和太公之例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也轻                            今臣刀十九年矣
B.提刀立,为之四顾                      夜缒出,见秦伯
C.阙秦利晋                                 樊哙侧其盾
D.百亩之田,勿夺                    还也
【小题2】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