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8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小题3】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
【小题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021·广东韶关·一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辩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体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修辞:“大片的森林”的反复凸显森林的广袤连绵,“钟乳石”的比喻细腻贴切却令人心碎,“火苗”的比喻生动准确又令人顿感温暖。
B.“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也应放声歌唱。
C.文章的语言充满灵性,不装腔作势,呈现出流畅、直白的特点;在内容上,不是做作的思索或伤口的曝晒,而是心灵的袒露与情感的自然流淌。
D.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把与内心联系更紧密的、真实的、变化的自己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黑暗”的含义。
【小题3】“歌唱”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1)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5)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6)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7)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块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9)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10)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1)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2)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3)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没有直接写阳关,而是由己及人,写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为后文蓄势。
B.第2段提到“文人的魔力”,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让人有一种像寻找失落故乡的焦渴。
C.第8段“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说明作者人生阅历很丰富,千事万景都经历过。
D.在文中作者多次写阳关的“雪”,不仅烘托了阳关悲凉的气氛,也给阳关增加了沧桑感。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散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第2段的末句引人思考,引人追寻,引出下文写作者雪中寻阳关。
B.作者驻足阳关,用少量的笔墨写了阳关的坟堆,给阳关涂抹上一层厚重的苍凉悲壮色彩。
C.第6段,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D.本篇散文,作者以游踪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小题3】文中作者提到二十五史,其有何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文章运用“写景”与“写史”的手法,语言平实而富有文采,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味道

何永康

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行走、不时会看到“东坡味道,美好眉山”这样的宣传语。从宣传的本意来看,东坡味道就是苏东坡家乡的味道。

一般来说,家乡的味道总是与味觉和嗅觉有关的,是可以捕捉、可以品评、可以的购买、可以带走的味道。比如与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还有依附于苏东坡名气派生、演绎出来的东坡泡菜、东坡皮蛋、东坡鱼等等。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眉山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东坡就不是一个人名了,而是一个地名(眉山市的确有一个东坡区);其味道也不仅仅是苏东坡一个人的味道,而是一个地域的味道了。

当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家里生活困难,黄州太守怜爱有加,便把一废弃的军队营地交给他无偿耕种以补贴家用。这是一块无名高地,地处城东,被苏轼命名为“东坡”,他似乎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诗文中多处言及,如“夜饮东坡醒复醉”“雨洗东坡月色清”。后来,他干脆就以“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那时的他,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东坡”这个号会比他的名“轼”深入人心得多,而且还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给故乡带来美誉,给乡亲带来福祉。

虽然眉山的朋友让我领略到不少大饱口福的“东坡美食”,但我认为这还不完全是我心目中的东坡味道,或者说,这是一个地方——苏东坡故里的味道,而不是一个人——苏东坡的味道。那么,苏东坡的味道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一种抽象的、意念中的味道。人们常说某某的文章有味道,某某的画有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苏东坡是大文人,文化的味道在眉山城里随处都可以嗅到。你跟着“明月”“婵娟”“天上宫阙”这样的招牌走,感觉是在苏词中穿梭。店铺不管经营的是什么,墙上挂的字画都少不了苏东坡、音量很低的背景音乐一定有用苏词谱写的曲子。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摊上,与苏东坡有关的图书总是摆在显眼的位置,一翻开,就有纸张油墨特有的香味夹杂着东坡的气息扑鼻而来。再譬如丹青的味道。苏东坡的书、画都很了不起,其成就或许并不亚于诗文。书法居“宋四大家”之首,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绘画上则开清新隽永的文人画之先河,其画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苏式”翰墨味道也由历史深远处飘到了今天。

当然还有花木的味道。这味道我在三苏祠流连了很长的时间。祠三面环水,荷叶铺满一个个回环的池塘,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荷花,这花在眉山叫瑞莲,相传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那天,池塘里开放了很多并蒂莲,被视为祥瑞之花。今天,也还有学子在此与瑞莲合影,希望能沾染香气、灵气而有助于学业有成。桂树也与别处的不同,树龄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乃至数百年,尤以古井旁的一株丹桂最为珍贵,七百多年了,如今到了花期依旧会开出橙红色的花来。恰如东坡先生诗云:“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三苏祠有“三分水二分竹”ー说,竹子断然是少不了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一生植竹无数,写竹无数,画竹也无数,这些竹好像一下子都回到了三苏祠,成了修长的灵物,遮掩着一条条竹径通幽微,通向主人营造的意境与心境。此外,还有一株荔枝,不知是不是从岭南移栽来的,也是东坡先生钟爱之物。花木寄托着先生的精神和情怀,见证了先生的际遇,弥漫在空气中的芬芳,自然也就有了先生的味道。

此外,还有酒的味道,茶的味道……

但说到底,东坡味道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这些年,有不少人想把苏东坡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神化,但好像都没成功,因为他的人性、人情、人间烟火太浓重了。苏东坡身上有十足的人气,这人气是人间真气,千年不散,流布至今,传送着“千古一人"的人生况味。

三苏祠里供奉着苏东坡的一位始祖,是苏氏家谱可以考证的第一人,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是他的第十代孙。由此看来,家学渊源对后世有着难以抗拒的遗传作用。更为有趣的是,这位始祖居然就叫一“苏、味、道"!

这太巧合了,巧合得让人觉得苏东坡没有千古不散的独特而美妙的味道都不行,也巧合得让我不做一篇“味道”的文章也不行。

这就是余味吧。余味,难以忘怀。

(2018.12.01《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插入了苏轼在黄州耕种东坡的经历,不但交代了“东坡”称号的由来,也为后文赞美他“十足的人气”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东坡的味道”为题,却着力描述“店铺”“花木”等看似无关的事物,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稳重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诗句,借竹、桂等花木突出苏轼的精神品格,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D.结尾段中写道“余味,难以忘怀”,是作者对“东坡味道”的眷恋,更是对“千古一人”的苏东坡由衷的敬仰和赞美。
【小题2】散文些苏东坡的味道,开篇却以“眉山行走”起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以“东坡的味道”为题有着丰富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东坡味道”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