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7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离不开历史。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生长极。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行为。就此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是历史题材创作的必修课,更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都要面临的课题。

历史是奔腾的长河,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却往往只展现其绵延、线性、理性的一面。尤其是经过时间过滤,文字留下的往往只是一种中性的概括。但事实上,历史不是抽象符号,具体到某一刻度内,它总是斑斓而丰富的。文艺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个体、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观照之中。创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作品的情感温度。文艺家触摸一段历史,就是去感知和呈现生命的温度,民胞物与精神是创作者穿行于历史时应具备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正是因为创作者对中华民族数万万同胞历史命运深刻关切,它至今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就是有温度的文艺,文艺也因此才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文艺创作可以虚构,这是创作基本常识,历史上位列经典的众多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也都大量使用虚构和想象。没有虚构和想象,《三国演义》很难成为《三国演义》。在面对历史时,创作者的虚构和想象必须遵循历史法度的规约。这一法度就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创作者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恰切平衡点。历史真实要求创作者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艺术真实又赋予创作者一定虚构和想象的自由,两者彼此制约、相互养成。背离历史本质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成为假借历史之名的冒牌货;没有艺术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失去艺术魅力,沦为扁平的历史流水账。历史题材创作中,历史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趣,但厚重历史感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难以行远,值得深思。

有历史学家提出小历史概念,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的历史,日常、生活层面的历史等。从文学艺术本质特征来讲,其具象化表现方式与小历史颇为契合。不过,小历史要写出历史大气象,是对创作者功力的考验。当前一些历史题材作品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本来是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在一些艺术家手中呈现出来的反而只是琐屑庸常一面。英雄固然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也需要柴米油盐,但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绝不仅仅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和力量。这种品质和力量对应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目及古今的视野,只有这样,历史在其手中才会被赋予厚重感,拿出的作品才会具备应有高度。

作家艺术家不一定都要成为史学家,但多读一点历史是必要的。对历史一无所知,或者历史知识支离破碎,正确历史观就无从树立。只有真正走进历史深处,了解历史的宏大和壮阔,才会从心底升腾起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摘编自张江《文艺创作要树立正确历史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正确的历史观因而成为所有文艺创作的主旨。
B.历史教科书往往展现历史线性、理性、中性的一面,文艺家再现历史的方式却与其不尽相同。
C.小历史无法写出大气象,文艺创作者对个体、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关切,只能体现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中。
D.作家艺术家多读一点历史,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历史知识,而是为了培育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强调历史题材、历史语境、历史观念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从而阐明了文艺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比较了历史著作与文艺作品创作的不同,借以突出作品温度和民胞物与精神对于文艺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C.文章列举《三国演义》的例证,是为了证明作家只有把握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才能创作出不朽经典。
D.文章指出英雄人物固然有其庸常的一面,但更具有超越庸常的特质与力量,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辩证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想要还原历史、达成历史真实,就必须走进历史深处,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B.具体表现某个历史刻度的丰富内容,呈现出生命的温度,是《黄河大合唱》成为时代前进号角的一个重要原因。
C.为贪图好看、有趣而放弃对作品厚重历史感和思想性的追求,这种不良倾向终将危及历史题材创作本身。
D.文学艺术的具象化表现方式非常适合“小历史”,只是这类写作者未必需要胸怀天下的格局和目及古今的视野。
2021·江西南昌·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高考阅卷者阅卷,时间紧、任务重,短短几十秒看的是什么?不是表面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思维。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要做到“不强词夺理、不冲动、不低俗”,就必须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说理。

②理智,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冷静,就是不感情用事、平心静气地运用思维“路标”词公正地推进说理。只有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进行分析说理,才能符合逻辑。所谓“符合逻辑”,就是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不仅要联系紧密,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关系,使说理层次更加分明。因此,紧扣观点,理智地运用思维分析诠释,并冷静地彰显体现思维关系的关联词或表层次的“路标”词,指示文脉,推进说理;这样,一篇有论证思维逻辑、有层次感的议论文便能清晰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

③如何把握逻辑关系并清晰地呈现这种逻辑关系,写出有层次感的议论文?简单易行又富有成效的办法,就是运用以下四种思维方式。

④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的说,就是对事例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在这里,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式”的东西——本质。为了获得最深刻的本质,我们必须不断地运用多向“追问的”的思维,探索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因果分析法不仅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不容易发生偏离题意的情况,还能增强作文的思辨性。

⑤用假设性语言说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假设思维分析。

⑥比较思维分析,是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分析法一般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前者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状况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过去、现在及其发展趋势;后者是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判断优劣。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分析说理,有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

⑦背景思维分析,即联系当今社会中鲜明的事例、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说理来论证中心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文章合为时而著”,真实地反映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这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的文章,才是有用的文章,才能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摘编自程必荣《高考议论文赢在论证层次: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说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理智地运用思维分析诠释的基础上,冷静地彰显体现思维关系的关联词,能使议论文具有论证思维逻辑。
B.比较分析法只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是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C.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状况的特征进行比较,因此能够找出事物的差距,判断优劣。
D.文章只有运用背景思维分析,客观地反映现实,并关注、思考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全文采用层进式结构,开篇提出说理必须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接着阐释其意义,最后提出四种简单易行又富有成效的思维方式。
B.全文运用因果论证法、假设分析法、举例论证法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力强。
C.文章第二段对 “理智”和“冷静”的含义及运用这种笔触分析说理的意义作出了具体阐释,进而指出其对于有思维逻辑、层次感的议论文的意义。
D.作者指出要写出有层次感的议论文,可以运用因果思维、假设思维、比较思维和背景思维等分析方法,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是一种“现象”,而原因则是其“本质”;使用因果思维分析,就是从现象推究其本质,而运用“追问”的思维,则可以获得最深刻的本质,以证明论点。
B.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方式并公正地推导说理,能使文章说理层次更加清晰。
C.要想让一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时代感,可以运用将论点和论据从因果关系上结合起来的方法来实现。
D.要想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在使用比较思维分析时,可以使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作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寻求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大政治家。那么专就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够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哲学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B.人的最高成就就是达到个人与宇宙的统一,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就成了圣人。
C.如果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就是出世的哲学。
D.入世的哲学注重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有意避谈超道德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出世的哲学就是佛家思想,它认为“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否定生才能摆脱痛苦。
B.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才是中国哲学努力做到的。
C.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但各家哲学都有它的政治思想。
D.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这句话,典型地体现了入世哲学的精神。
B.《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体现出出世和入世的对立。
C.许由洗耳的典故体现了出世哲学的精神。
D.中国哲学中的圣人,他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英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B.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C.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C.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乡土情结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这三则材料分别阐释了什么内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