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根据1994年4月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

(摘编自《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华律网2020年3月15日)

材料二: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业在GDP中的占比虽超过了50%,但和同等水平经济体相比仍偏低,存在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强、结构不优等明显短板。其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全社会对服务贸易和服务的认识不够。不少人简单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在实践中,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层面,缺乏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管理和协调服务贸易的机构主要为商务部,服务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瑕疵。最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在原则上存在矛盾,服务贸易的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极其严重。

总体上看,服务业面临对外开放不够对内管制过度的状况。服务领域既有地方保护,还有行业保护。对内管制过度,就限制了竞争。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但没有通过竞争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竞争能力。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业态、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商业模式、先进的人才,还要引入充分竞争。

(摘编自《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嘹望东方周刊》2020年9月5日)

材料三:

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与进博会、广交会一道成为中国三大对外开放展会。2020年上半年,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而以数字贸易、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服务领域占比显著提升,其背后动因主要来自科技创新的驱动;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此次服贸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体现了中国坚定开放合作的一贯主张。当前,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国际秩序变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举办规模盛大的服贸会,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在全球经济陷入泥淖的当下,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愿意同世界各国共担风雨、共享阳光,携力争取早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共建共享包容普惠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钟超《拥抱服贸机遇共享美好未来》,《光明日报》2020年8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范畴的一项是(     
A.一国向另一国提供服务,没有人员的流动,而是通过电讯、邮电等完成服务。
B.病人到国外就医,旅游者到国外旅游,或是学生、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
C.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D.专家教授到国内外讲学、作技术咨询指导,歌手到国内外开演唱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过境支付不要求消费者跨越国境,跨越国境的只是服务,而境外消费则要求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B.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按其发生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我国是服务贸易大国,服务贸易体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C.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背景下,中国以数字贸易、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占比显著提升,其动因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2020年9月,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交易平台,意在表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20-21高二下·安徽·开学考试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积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一项是(     
A.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D.悼红轩批阅十载,谱红楼三春悲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先揭示内涵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 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
C.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D.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的缺点。
B.“无意于佳”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无意于佳”所仰靠的张力和创造力,其实是以深厚根柢为基础,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所谓“佳”的效果才能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 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至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多次危机,其中危机之一就是书写效率低下。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极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写。春秋战国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汉字早期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遇到危机,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当时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潦草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例如青川木牍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隶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隶书,但还带有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隶书发展成熟。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古今汉字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很多字都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指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结果他解释“为”是“母猴也”,说猴子喜欢用手抓,不断在动,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隶书以后,“为”字一点也看不出和大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关。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楷书等,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隶书写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楷书。楷书的定型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

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古文字到隶书再到楷书完成了古今转变。这一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到隶书以后汉字就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虽然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但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摘编自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
B.隶书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期它的成熟是以牺牲汉字的形象性为代价的。
C.“为”的本意指用手牵着大象,后来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
D.隶书追求书写美观而影响了书写的效率,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本上按照“古文字一隶书一楷书”这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来写,层次清晰。
B.“怎么突破这个矛盾”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
C.文章既有周密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史料如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作支撑,有说服力。
D.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书写效率低下的难题,但通过字形的演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B.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简化了字形,但降低了小篆的象形程度。
C.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形体是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繁杂到简单的规律演变的。
D.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消减了汉字的形象性,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