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庐山听雾

时今

①盛夏时节,庐山云雾多而变化大。且昨天又下了一场雨,今天刚放晴,清晨应有大雾,可以再睹庐山夏雾的面容。可是,夏雾随性,什么时候来、浓与薄,不能人算,只能天定。

②恰巧周末,登山的人多。大家不时议论,今天有雾否?雾何时来?还好,从“零公里”起点出发不久,如水清天转眼间就变了模样。前面行人声音还在,身影却逐渐模糊,雾来了!随之,脸颊丝丝冰凉,手臂阵阵凉意,心里痒痒的,似有人向你靠近。鼻腔里,渐渐感到潮意,喉咙里渐渐有了湿气,似是嗅到离你很近人的气息。双目被薄薄的纱帘遮住,看不清树叶,看不清树枝。不久,就看不清哪儿有树,哪里是路了。

③“雾来了”“看不见路了!”外地游客发出惊呼。手牵错了旅伴,脚不知往哪儿迈。不是挡住后面人的去道,就是与前面行人“首尾相接”。可定下心来,见本地人不慌不忙的架势时,百思不得其解,请教道:“路都看不见了,咋还走路那么稳?”看不清面目的当地人就会说,顺着人声方向走,脚步应着台阶移,熟练了,还可以跑步登山呢!

④雾天看不清前后人影,就只能用声音来彼此定位。于是,聪明的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并且视雾气的浓淡,变化着聊天声音的高低。雾聊,不但可以定位,还可以放飞心情。浓雾之下,大家彼此看不清面容,似有轻纱遮面,胆子也就大了些,平常不敢说的话也就有了市场,小牛皮张口就来。张三说,上次雾大多了,可当天状态好,不到一个小时跑到了山顶牯岭街。同伴肯定不信,但是彼此看不清面容,也没有办法戳穿他的牛皮,由着他吹吧!

⑤在近半山的竹林窠,雾薄了,行人可以相互看清面容,很幸运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云雾分层美景。山沟低洼处是一片白色的雾海,湮没了山下的道路和村庄。高高的山坡云雾缭绕,每座山峰都戴着纱巾、绒帽。唯独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云雾稀少,阳光普照,一道明亮、一片金色,庐山系上了金色的腰带!

⑥山麓、山腰与山顶不同的“雾容”,是夏阳刚升起后,因温差而造成的暂时性景致。不久,紊乱的气流开始捣乱,对流加强,自低处云海中,飞出朵朵雾絮,直冲高处飘来,在半山的山脊和山沟穿行。这些雾絮,或独立独行,或三五成群,仪态万千,要么给树冠戴上丝巾,要么在山谷中轻舞薄纱。美丽的身形投影在山坡上、树林中,留下多姿的片片斑斓。

⑦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喜欢在望江亭(剪刀峡陡崖顶)听雾。望江亭,建于一处巨大的突出巉岩之上,东西南三面面临万丈深渊(剪刀峡),仅仅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不但视线好,可以北望长江和城区,而且位于南北向槽谷与东西向峡谷交汇部位,位置极佳,是云雾,也是“云瀑”经常光顾的地方。静坐亭中,凝神辨听,雾声像松涛声,但频率更低,只有心静时才能听见;手抚木栏,屏气搜寻,雾声像风声,但比风声更弱,只有仔细搜索才有感觉。凉雾扑面,雾声飘至,这声音充满羞涩和腼腆,藏在松涛后,湮灭嘈杂中。雾絮远去,雾声犹在,这声音充满不舍和留恋,躲在崖缝内,逗留峡谷中。雾气不但本身发“雾声”,而且本身湿度大,与周围空气有明显密度差,影响声音传导,用自己的身形反射、传导、过滤雾声。飘忽不定的雾气,产生缥缈空灵的雾声,常给人错觉,“雾声”似乎表达的不是眼前,诉说的是与此时此地有一定空间距离、有一定时间差异的过去和未来。

⑧曾有人问,我也经常自问,“雾声”是物理的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夏季太阳直射,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庐山云雾多。山下气流疾驰上山,遇到通道变窄、流动受限或流向改变时,就会发出“雾声”,成因简单,是客观存在。而本地人乐此不疲地登山,痴迷“听雾”,能听到外地人不易听到的“雾声”,能辨别“雾声”不同的音色,就有心理因素,缘于内心对家乡爱之深深、情之切切的情怀。是的,在我们眼里,如果没有庐山,就像人没有了脊梁;如果庐山缺少云雾,就像人没有了精神。在我们心中,庐山云雾就是精灵,与我们形影不离,带来凉爽的感觉、扑鼻的花香、灵异的天籁和壮观的云海,是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美丽的化身!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庐山的雾,先是身影模糊,然后能感受到凉意和潮气,进而能感受到人的气息,雾气由浓到淡,有着迷人的魅力。
B.文章第四段写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写张三吹小牛皮的事例,表现九江人的聪明、幽默,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望江亭,地理位置优越,东西南三面都面临万丈深渊,又因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观察云雾极佳,这是旅客经常光顾的原因。
D.在望江亭听雾,需要游客做好凝神静心的准备,这奇妙的雾气可以发出“雾声”,把人们带离尘世的喧器,产生空灵之感。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五六两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对山麓、山腰的“雾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有形有色,形神兼备,让人流连忘返。
B.文章将“雾”来后,外地游客和本地人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本地人有不慌不忙的架势,还能在雾中聊天,表现了本地人的优越感。
C.文章从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庐山的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第二段从触觉和视觉写雾,第五段从视觉写雾,第七段画线句从听觉写雾。
D.文章结尾点明了“雾声”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而更多是从心理感受方面去探究本地人乐于“听雾”的原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3】文章最后写道:“雾声是物理的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心灵的声音”的理解。
【小题4】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湖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散文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语言艺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类似美术作品中的素描。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类似美术作品中的写意。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呈现艺术美。
B.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C.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D.结尾处“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与惋惜。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巷”潜藏不露,需要挖掘;“老墙”年代久远,写满沧桑。二者沉淀了自然与年轮,标题暗示了主旨。
B.作者善用比喻,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大自然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残败却不失生机。
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D.作者选取“青瓦”“低檐”“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写出了被人遗弃的土墙既厚重又鲜活的独特美感。
【小题3】作者说“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简析文中“墙”的内涵。
【小题4】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星空下

写作的人会像警惕情敌一样提防星空之类被抒情化的名词。但在新疆的北疆,我既无法抗拒星空的实体,也无法抗拒星空这个词。在被丘陵分割的南方,即便远离了城与村,也很难置身于一大片完全不被灯光、烟雾和声音污染的星空下。

那么浩瀚,那么澄澈,那么寂静,对人的思想和体温都有着巨大的吸附力。这样的星空,我拐出借宿的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大门,不出五米就遇上了。路灯乏力的地方,星光马上接管。

离中秋还有四天,月亮还不是很圆,星空下的细节还很模糊。我往寂静深处走时,右边不时浮出一两声羊叫,左边总能听见大型食草动物反刍时牙齿相互摩擦的动静。定睛细看,羊圈里的羊,有的侧卧,有的站起来打量我,似乎在揣测等待它的是夜宵还是刀子。牛则镇定得多,在泥墙边站着,要么像剪影一样浅睡,要么像钟表那样,把咀嚼的动作弄得均匀而枯燥。牛粪、羊粪、马粪的气息暗自涌动,新鲜的和汲积了大半个月的混在一起。低空游走的臭味分子浓密得像头顶的星群。这样的夜晚,最绅士的脚步声都可能让安睡的人心惊肉跳吧。

去爬屏风状护卫着小镇的石头山,从远处看它像刀刃一样锋利地朝向夜空﹐森冷,孤绝。爬上去发现并不陡峭,许多岩石还有浑圆的脊背,便于牲畜和人驻留。这里是阿尔泰山脉的一部分,近年曾有饿极的熊、狼闯到羊圈捕食的传闻。我不敢深入太远,坐在最近的一个山岭看可可托海镇,发现它其实就是电灯从黑暗里挖出的一把弧形镰刀。镰刀之外,是幽暗的山岭和星空,锯齿形山峰重重叠叠无尽头,如同沙盘地图里的景象。星空则无涯得溢出沙盘。对面山脊上方的一些星星,低矮,晶亮,重量感很明显,像承受不住地心引力,滴水一样不断向地面坠落光泽。

瞬间回到童年时观测星象的感受﹐神秘,忧虑,但是着迷,个体的渺小和宇宙的无限形成的落差让人陷入醉酒般的晕眩感之中。像地球引力吸附星光一样,星空也吸附着人的思维与情感。占满大脑的许多人与事,思与念,被悉数聚集,然后像铁屑遇上磁石一样朝着夜空奔散而去。

第二天在额尔齐斯大峡谷,遇上叶片金黄与火红相间的白桦林、杨树、胡杨,还有从夏牧场向冬牧场转场的丰析、千所、与叶。前者像蔓延的山火,与岩石的铅灰色、额尔齐斯河的碧蓝色,构成色彩浓烈的油画。坐在车上,端相机的手朝窗外乱按快门都是好片子,取景框都无须看。羊群声势浩大,唯我独尊,穿越公路时无视任何交通规则,再凶悍的货车司机也要温顺地停下来行注目礼。所到之处烟尘滚滚,草木瑟瑟,让人想起古代的战争,以及某种生活方式的背影。

如同昼与夜的温差,阳光下的额尔齐斯大峡谷有多灿烂,星光下的额尔齐斯大峡谷就有多清冷,像是烧红的生铁浸过井水冷却下来的样子,搜刮吸收着周遭一切生命的热量。

第三夜,月亮圆了许多。月光和星光共同照耀着牛羊的居所和两条山路,左边的小路通往远山的牧场,右边的大路连接的是牧民的公共墓地。我裹上旅行箱里全部长袖的上衣,却没往后山走太远。更多的时间,我蹲在羊圈边闻着膻味,与对我不再感到警觉好奇的牲畜交换心思。拖拉机的挡风玻璃和红色外壳闪闪发亮,桦树栅栏和牛的身躯涂在地面的阴影清晰可辨,黄牛、奶牛们巨大的瞳仁里也倒映着一些星星。山后,灰白色的土路浮在月色星光下,让人既惧怕又向往,似乎持续地走下去,就会进入外星生命的显微镜下,或者不知不觉地闯入另一个时空。

那三个夜晚我几乎走出了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不仅遗忘了人群,也不想美学与情感,心境与平日的差别比额尔齐斯河离赣江的空间距离还远。我在星空下也给江南的朋友打过电话,反复唠叨的一个意思是:我现在头顶的星空,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最寂静的,干净得可以望见消失的童年,寂静得能听到血液冲刷血管壁的声响,连南方山野之夜最寻常的虫鸣声都被删除了。这就是可可托海人的日常。在这样的日常里,他们的内心会有什么不同呢?

可可托海地下的矿种占全疆矿种的百分之六十七,白云母、铍储量居全国首位。城边上就有个世界闻名的矿区,曾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城区的宝石店比超市更多,各种宝石随手摆放,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不过店老板大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架势,一个表情可以定格很久,对顾客并无太多勾引的激情。这是过于漫长的冬季给当地人性情的馈赠吗?

从可可托海返回乌鲁木齐的飞机上,发现右脚右后跟干裂开了。可能这次在阿尔泰山区行走得太久了,白天在山上攀爬远眺,晚上走在平地上仰望星空。

回到南昌一周,伤口缓慢地松软滋润起来。它最后的合拢,像星空在记忆里的渐次关闭,包裹了许多语言无法描述的内容。

(取材于范晓波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灯乏力的地方                         乏力:难以照亮
B.朝着夜空奔散而去                      奔散:飞速消散
C.烟尘滚滚,草木瑟瑟                  瑟瑟:干枯、稀疏
D.对顾客并无太多勾引的激情        勾引:招引、招揽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嗅觉描写牛羊马的状态,表现星空下的静谧。
B.第四段作者把可可托海镇比作“镰刀”,形象地写出星空下小镇的形状独特。
C.第六段用色彩浓烈的树林与声势浩大的羊群对比,突出羊群给作者的震撼。
D.结尾用“包裹”一词写出随着伤口愈合,星空下的过往沉淀进作者内心深处。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星空“巨大的吸附力”有哪些表现。
【小题4】文章倒数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后面问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小题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