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商鉏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哀公十五年,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B.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C.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D.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最初,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后来指外城和内城,也泛指城或城市。
B.皋陶(gāoyáo):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麒麟:中国传统瑞兽,传说中的动物,与凤凰、龙、乌龟一起被誉为祥瑞四灵。
D.东阶:古代贵族厅堂的台阶分三道,西阶供客人行走,东阶供主人行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南宫敬叔去周请教礼的问题。据说拜访了老了,老子在临别前送给他们几句赠言,孔子受用很深,回到鲁国后,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立即多起来。
B.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郑国人称孔子狼狈不堪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孔子非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表现其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C.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孔子因仁兽麒麟被人捕获而感慨;又有感于河图与洛书的不再出现,表达了他对于理想不能实现、时代无法挽救的悲叹。
D.孔子病了,子贡前去探望他,孔子对子贡的哭诉表现了孔子死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无限凄怆悲惋之态。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小题5】司马迁为何把孔子列入世家?
20-21高一上·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乙】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鎰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平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B.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C.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D.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朝齐”,齐国在列国的东方,就是说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
B.“合从连衡”,也称“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
C.“先子”,古人用以称其已逝世的长辈。这里的“先子”指父亲曾参。
D.“置邮”,亦作“邮置”、“置传”,用车马传递文书讯息,相当于后代的驿站传递,因之古代的驿站也叫“置”或“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齐宣王、魏惠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曾西不愿意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绝对的信赖,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的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少。孟子也不愿意跟管仲相比,他认为以齐国当时的国力,管仲助齐桓公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C.公孙丑认为周文王活了将近一百岁,推行的德政没有遍于天下,是不值得效法的。孟子认为周文王能凭借纵横一百里的小国创立丰功伟业,我们谁都不能和他相比。
D.孟子认为齐国土地广阔,人口稠密,国土不必再开拓,人口不必再增加,现在的时势想要实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小题5】孟子认为周文王灭殷是很困难的,请简述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乃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等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luò]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甫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小题1】下面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B.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C.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D.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小题2】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代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称孤”,而把称臣叫作“北面称臣”。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以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
B.古代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其中“侯” hóu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C.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本文中的“布衣”就是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D.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死”都有不同说法。其中“崩”指天子之流死掉,“薨”用于诸侯,“卒”用于士大夫,而“死”一般用于庶民;由尊到卑是:崩、薨、卒、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等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秦朝末年在进攻咸阳过程中,张良设计打败秦将攻陷秦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其后,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材料二:

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诺,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定法则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节选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注】①公:秦孝公。

【小题1】材料一中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由是奇B释之C拜D为中大夫E顷之F至中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冠,在本文中是指脱去帽子,表示谢罪。
B.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唯”都表示希望、祈使。
C.置,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意思相同。
D.从事,与《老子》中“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因太子和梁王经过司马门未下车而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上奏弹劾两人。
B.对从桥下跑出惊动文帝马匹的人,张释之认为既已交给廷尉,理应让廷尉依法判决。
C.秦孝公希望今天制定的法令,第二天清晨就能让全国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
D.公孙鞅认为法令不能因主管的人变化而变化,官吏百姓都要限定日子知晓条文内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小题5】材料反映了在法令施行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