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作有《女神》、《星空》等,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本诗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宇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小题2】你认为第2节尾句“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写实还是想象?这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按照《静夜》第一节的格式,仿写两句小诗。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
20-21高一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
知识点:郭沫若(1892-1978)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 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究是不高兴。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 是谁?

婵娟 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原 (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

婵娟 (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屈原 (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娟 (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原 那也由他去吧。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娟 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原 (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屈原 (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屈原 (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娟 (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原 (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娟 (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终究做最大一次痉挛,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19421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文本二:

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究竟化成功了没有,我自己不敢保证,不过婵娟虽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然而没有屈原精神的暗示,我却写不出那样的婵娟。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

【小题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小题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D.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小题3】选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本二中,作者说婵娟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剧本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霸王自杀(节选)

郭沫若

大王,请你不要迟疑,亭长又敦促着,追兵万一赶到了……

不行,不行。项羽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和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呵!他长叹了一声,把两手握成拳头,向空中举了一下,望着天。

大王,亭长又说,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

不行,不行,项羽又摇起头来,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东去呢?他这时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那位部下,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

还有我这匹乌骓马,项羽又指着他那匹青白色的马说,这马我骑了五年,我不忍杀它,亭长也把它打救了吧。

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

在这时候从西北角上又隐隐腾出了一片声息,声息愈见逼近了,听得出是一大群人马的马蹄声,听来是有几百人的光景。

大王,亭长叫着,不要再狐疑,你赶快上船!赶快上船!

项羽没有作声,两个眼仁愈见对紧了,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五名的壮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在朝阳中交织着了无数的虹彩。二十六个人呐喊了一声,迎接着涌上了前去。

亭长这时候把船离开了岸,隔得一箭远的光景停下。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战,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


……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

项王呢?项王呢?钟离昧焦急着问。

看不清楚。……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哦,那不危险!

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

项王呢?项王呢?项王没受伤吗?……

……哦,他把盾牌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哦,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

项王呢?项王呢?

他没有倒。但他的头受了伤,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黑盔甲的尸首僵伏着,一个敌人的尸首也没有。他现在拾起了一把剑来了……哦,你注意听,他好像在说话,他指着一个好像叫吕马童的人在说话……

……你不是吕马童吗?我听说刘邦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你从前对于我是有过好处的,我现在就把我这个首级送给你罢……

这一片宏大的声音,几乎是一字一顿吐出的,连船上的人也听得清楚。钟离昧早已经硬着颈子在吞眼泪,亭长依然还在马上看。

呵哈,亭长最后叫着,项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

亭长的脸上也悬着了悲怆的眼泪,他不忍再看了,从马上下来,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摇去。岸上的混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是喜欢研究历史的人,我也喜欢用历史的题材来写剧本或者小说。历史的研究是力求其真实而不怕伤乎零碎,愈零碎才愈逼近真实。史剧的创作是注重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愈算得是构成。说得滑稽一点,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扩展出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古人的心理,史书多缺而不传,在这史学家搁笔的地方,便须得史剧家来发展。

(节选自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说起兵时“随处都有人来参加和欢迎”,而现在“人都逃得精光”,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其失败是因为失去民心。
B.小说多处使用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项羽决战时的激烈场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C.项羽将首级赠送给吕马童领赏,说明他已抱定必死之心,这既体现出项羽知恩图报,又为后文其自刎做了情节铺垫。
D.小说结尾处特写战争过后的一片狼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后悲凉的氛围,也折射出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小题2】小说主要通过亭长与钟离昧的问答来表现项羽乌江决战的情形,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小题3】文本二说“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郭沫若亦将这一主张运用到其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请结合文本一,从情节与人物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下

郭沫若

月亮从云头迸出来了,差不多快要整圆的一个月亮。但有一朵稠黑的云头从相对的一边天壁涌起,微微的在闪着电,看不清人的脸。

虫子的声音胆怯地在草丛里开始晚奏了。

逸鸥拖着一条很瘦长的黑影在稻田埂上移动,黑影似乎很重,就好像一匹瘦削的马拖着一尊平射炮上坡。月光没有照到的地方,黑影也卸下来了。

这儿便是逸鸥的家。他喘息了一会,左手把头上的盔帽揭了下来,顺便用袖筒拭去了额上的汗。厅堂里没有点灯,待他一跨进门限,却又有微弱的呻吟窜进了他的耳里。

这呻吟不是从卫生所那样远的地方来的,也不是由那卫生所旁边的竹林里来的,而是来自厅堂右手的房里。

他匆匆地走进房去,房里更加黑暗,在他眼前差不多什么都没有看见。进门不远处横着一把竹制的睡椅,虽然瘫着手等他去碰,却没有被他碰着。

呻吟是从那后首的一间大木床上发出的。他从逼窄的隙道走向床边,在黑暗里习惯了的眼睛看出了眼前的景物来。他看见他的夫人坐在一个小竹椅上,伏在床沿一面在替他睡熟了的大女儿抓背。床的这一头,“大”字形地睡着病了的第三个孩子。他把竹根杖倚在床柱边, 连忙去抚摸孩子的额部,烧还没有退。孩子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坎肩,露骨的两腿和腹部都袒露着,他顺手把旁边的一个布片拖来了掩在他的腹上。

“他要给你揭开的,他不盖。”母亲带着哭泣的声音说。果然孩子的左手一伸下来便把布片揭掉了。

逸鸥无可奈何地伫立了一会。

“你怕还没有吃饭吧?”他问他的夫人。

“什么也吞不下啦,”哽咽着继续说,“刚才珍儿闹着要去看他阿仪弟弟,我拿了一个烧饼谎着他,把他哄睡着了。”

他的夫人在卫生所看护仪儿,看着孩子死了,在下半天又才把逸鸥换去办理了掩埋的事情。

逸鸥也是连中饭都没有吃的,但他并没有感觉有这样的需要。有蚊烟香的熏人的气息。

“你上床去睡吧。这蚊烟香熏着,俊儿也会难过。”逸鸥这样说着,把帐钩上挂着的火柴匣取来,擦燃了一枝火柴。接着把床头的一个书案上的菜油灯点燃了。

逸鸥夫人默默地移上了床去,用葵扇扇了一下蚊子,把蚊帐放了。罗纹的方形蚊帐,和主人的脸色一样呈着灰暗的颜色。

逸鸥把自己的竹根杖和盔帽挂在了床前靠壁的衣架上,把米色上衣也脱了下来挂好。床栏上套着一根麻绳,捆行李用的,不十分粗。他起身去抚摸了它一下,随着走到床前把蚊帐揭开来,看见他的夫人坐在床的正中,抚摸着孩子的肚腹,依然在流眼泪。

惚地,一束信件和报纸吸引了他的视线。这是每天下午他所服务着的一个机关里要给他送来的。

平常他唯一的渴望是要看傍晚才能看到的陪都的报。他最关心的是欧洲方面的战争的消息,其次是他喜欢的文艺栏。他把绳子解开了,但把报推在了一边,却先拿起了信件。一封很厚实,他连忙地打开来,从里面却抽出了一束钞票,外面裹着几张信笺,粗大的字迹:“一千块钱是文艺奖助金保管委员会送给你做医药费的,对于你作家的清高是丝毫不会损坏的。望你千万不要固执。”

信中所言,逸鸥感觉着有不得不依从的义务。一千块钱!可来得真好,接受了吧。他特别爱他的机关,也特别敬慕写信者,可他还是在踌躇,耳里还时时听着凄凉的孩子的呻吟,脑海里不断翻滚着五年来和它们的主人一道流亡到这陪都郊外的乡下来的场景,饥饿、贫穷、暴力、死亡……走到书案旁边,找到了一张旧的原稿纸,一点一画地坚定地写出了秀丽的字与行。


佟烽先生:

我感激你。一千元,我就照你的意思领受了,可我要恳求你几件事。

我前年借了××大学图书馆六本书,不幸在城被炸,焚毁了。今受该馆来函催缴(原函奉阅),无法缴还。我恳求你由这一千元内拨三百元寄去,以作赔偿。未病前曾为儿童剧社讲书,讲错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田田”两个字。误了小朋友们,至今耿耿在心。我恳求你拨二百元献给该社,以作购置小型《辞源》之用。仪儿已于今午夭折,仅仅四年的生命便夭折了。生前承你关心,已约好送保育院,可不幸已经夭折了。我作为仪儿还是在生的一样,恳求你拨五百元献给保育院,并以报答保育院允我寄托仪儿的厚谊。仪儿死去, 掩埋费用了四百元,系向房东告贷。我现在手中不名一钱,恳求你用你自己的钱为我偿还, 我是感德无量。

以上种种请求,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原谅我,你也一定能够答应我。

祝你永远康乐。

逸鸥 27 日夜半

危险的想念不断的在眼前闪电。他在信中虽然一字也没有提到,可那想念就和他投射在蚊帐上的黑影一样,是十分鲜明的。他是想踏进那未知的世界里去。麻绳诱惑着他,他又掉过头去,但他的黑影使他吃了一惊。

“珍儿的爹,你睡了吧。”他的夫人从蚊帐中叫出,“你的病再闹翻了,又怎么办呢?” 他又想哭了,但眼睛却很干涩。把信来揣在裤包里,率性把菜油灯吹熄了,退在睡椅上躺着。

他是在等待,等待他的夫人睡熟,但他那疲倦不堪的身体却没有听从他的意志。

月亮从后壁的顶窗上照进了房里,斜射在衣帽架上,就给活物一样,在慢慢地移动,清晰可辨。虫子的声音不断地在四处叫。

1941 年 7 月 29 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呻吟”声不断充斥着逸鸥的耳朵,表明家人正遭受病痛的折磨,也暗示着这一家人的生活处境。
B.小说中两封书信语言精练而简洁,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而多元。
C.月亮从“看不清人的脸”到照进了房里“清晰可辨”,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流逝,又寓示光明的到来。
D.逸鸥起身抚摸麻绳这一动作,看似无心之举,实则透露出其内心的纠结,为结尾处“麻绳诱惑着他”埋伏笔。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呈现逸鸥一家的生活遭遇和逸鸥准备走上不归路的场景。
B.小说借助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场景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呈现了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过程。
C.小说剪辑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片段,叙事节奏时缓时急,人物形象立体,矛盾冲突激烈。
D.标题“月光下”既营造了凄凉的气氛,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小说主人公逸鸥读完信件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