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后使至,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权拜恪抚赵将军,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茭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权嘉其功,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B.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C.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D.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是指汉族男子未满二十岁,身体未壮,但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蜀指四川一带,秦时为蜀郡,三国时为蜀汉地,与曹魏和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C.领为官职兼任的一种,古时以右迁和左迁分别表示升职和降职,以徙表示平级调动。
D.侯是一种爵位,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恪聪明机智,赢得尊严。孙权在大会群臣时用驴取笑诸葛恪的父亲,而诸葛恪聪明应对,机智地增加“之驴”二字,举座欢笑,不仅赢得尊严,也获得了物质赏赐。
B.诸葛恪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面对张昭的推辞,诸葛恪以理服人,让张昭喝下了他的敬酒。得知孙权希望蜀国送马给自己时,诸葛恪立即跪谢,肯定蜀国的马一定送来。
C.诸葛恪剿寇有方,一言九鼎。诸葛恪不与寇盗直接交锋,只派兵守住险要地段,截断粮食来源。当胡伉把投降的百姓捆绑至府,诸葛恪斩杀了违抗命令的臼阳长。
D.诸葛恪当机立断,恩泽百姓。诸葛恪得知孙弘将除掉自己,以议事为由,在座席上将孙弘杀死。诸葛恪被改授为太傅后,各项政事都顾及百姓利益,国人无不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
(2)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20-21高一上·云南玉溪·期末
知识点:陈寿(233-297)《三国志》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

是时征役敏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疏曰:“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义,三军有无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闻此之日,心若焚燎。思寻所由,小民无知,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 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畏远,同之于死。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以万机余间,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悉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逐行之。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小题1】对下列名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故             数:屡次
B.如是,何不告我       诚:确实
C.三军有无之役        已:停止
D.愿殿下以万机余间     少:不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骆统心系黎民的一组是(   
①事适母甚谨
②统为之饮食衰少
③民户过万,戚叹其惠理
④统志在补察,荀所闻见,夕不待旦
⑤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
⑥统与严圭共拒破之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统身世坎坷,细小父亲遇害,母亲改嫁,但他心胸开阔,不仅理解母亲,而且担心母亲对其放心不下,与母亲离别时故事不回头看。
B.当时因为战乱,赋税兵役繁多,又遭瘟疫流行,百姓农户数量减少,骆统非常担忧,上奏疏请求孙权思考察省,深谋远虑,体恤民情。
C.骆统认为战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滋生出离心叛逆思想,应当急速停止,孙权和他反复商讨,最终实行了他的主张。
D.黄琥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严圭任湍须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2)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十二年,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佘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尚、熙奔辽东。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之则自相图共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上郡乌九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官渡之战后,袁绍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东、辽宁一带的乌丸族,以图再起。曹操为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而征伐乌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B.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C.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D.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年号名。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B.单于:源自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为“广大”之意。
C.太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等事务。
D.闾巷:指街巷、里门,亦泛指乡里、民间。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将认为进攻乌丸,刘表会袭击许都,只有郭嘉断定刘表一定不会相信刘备,鼓励曹操出兵。
B.曹操大军在田畴的带路下,出卢龙塞,挖山填谷五百多里后,经过白檀等地,向东直奔柳城。
C.在白狼山,曹军突然与敌兵遭遇,依仗人数优势,抓住敌军阵列混乱的弱点,曹军最终获胜。
D.曹操否认贤才是侥幸遇上的,认为当政者应主动搜求,望众人向他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小题5】史臣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请简述其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道歉
B.监试者                                 异:认为……奇特(奇异)
C.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遗弃,剩下
D.不为衰世                           解:分裂,涣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乱易整,不武
B.兵难日起                                 劳苦功高如此
C.天下所仇                                 韩王送沛公
D.,关东兵散                           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监试者劾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