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们在8月总是很开心,特别是快要到23号的时候,因为就在那一天,搭载着雨果教授及其星际动物园的银色宇宙飞船将降落在芝加哥。教授每年只来一次,星际动物园在芝加哥停留的时间只有6个小时。

天还没有亮,人群就开始聚集了。大人和孩子排成了长队,每个人手里都抓着一张一美元的纸币。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要看看雨果教授今年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奇怪的生物。

教授以前给他们看过金星上的三条腿生物、火星上的瘦高人,甚至还有来自更加遥远星球的蛇形怪物。今年,随着巨大的圆形飞船在芝加哥郊外三座城市共用的硕大停车场缓缓降落,飞船周边的门徐徐开启的时候,人们惊愕地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铁笼子,笼子里装着一些人们在噩梦中才会看到的野蛮物种。这些动物的个子不大,看上去像马,移动的速度非常快,不时地用一种高频的声音交谈。地球人簇拥着往前走,雨果教授手下的工作人员迅速地收取人们握在手里的钱。很快,雨果教授本人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穿着彩虹色的斗篷,头戴一顶高帽。

地球上的人们——他对着话筒说。

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教授接着说:地球上的人们,今年,你们只要付一美元,就将看到罕见的马蛛人。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来到这里,因为他们来自数百万公里之外的卡安星球(作者虚构的星球——译者注)。请大家围过来,看看他们,研究他们,听听他们说的话,把你的所见所闻告诉你的朋友们。动作一定要快!我的飞船在这里只能停留6个小时!

人们排成一队,慢慢绕着飞船走。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令他们既惊恐又着迷。马蛛人看上去像马,但在笼壁里跑起来的时候却又像蜘蛛,这一美元花得太值了,一个男人说着步履匆匆地走了,我赶紧回家叫我妻子也来看看。

整整一天都是这么繁忙,列队参观笼子里那些奇怪生物的地球人一共有1万人。后来,6小时的期限到了,雨果教授再次拿起麦克风说:我们现在必须走了,但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会回来的。如果你们觉得今年的动物园不错,请告诉你们在其他城市的朋友吧。我们明天将降落在纽约,下个星期在伦敦、巴黎、罗马、香港和东京,然后我们将继续旅行,飞往其他世界!

教授和人们挥手道别。宇宙飞船从地面上升起,地球上的人们纷纷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动物……大约两个月。去过三颗星球之后,雨果教授的银色宇宙飞船终于在卡安星球那熟悉而崎岖的岩石地表上降落。形状怪异的马蛛人从笼子里鱼贯而出。雨果教授站在一旁,和他们说了几句告别的话,马蛛人就向着四面八方疾走而去,寻找他们在大小石头之间的家。

在一个马蛛人的家里,女马蛛人看见男马蛛人带着孩子回来了,非常开心。她用一种奇怪的语言和男马蛛人打了招呼,接着飞奔过去,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

你们离开家很久了。这次怎么样?女马蛛人问。

男马蛛人点点头说:孩子们特别开心。我们去了8个地方,看见了许多新奇的事物。

小马蛛人奔上了墙。有一个叫‘地球’的地方最好玩了。那里的生物在表皮外面还穿衣服,他们用两条腿走路。”

那不危险吗?女马蛛人问。

不危险,男马蛛人说,我们有笼子保护呢,他们伤害不了我们。我们没有离开飞船半步。下次你一定要和我们一起去。这19个考默克花得太值了。

小马蛛人点点头说:那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动物……

(【美】爱德华·霍克   钱云华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贯,正确的一项是(     
A.19个考默克是作者虚构的马蛛人货币,根据推测,雨果教授在不同的星球收取的货币是全宇宙通用的。
B.雨果教授的飞船游历了地球上的八个地点后返回了马蛛人所在的卡安星球,小马蛛人们看见了许多新奇的事物,特别开心。
C.“穿着彩虹色的斗篷,头戴一项高帽”运用外貌描写,表现出雨果教授因为即将收取地球人的“动物参观费”而风光得意的形象。
D.这篇小说与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富含哲理。
【小题2】小说结尾小马蛛人的话有什么内涵?
【小题3】如果将本文标题拟为“最好的动物园”。你认为是否妥当,请简要说明原因。如果不妥当,请自拟标题并说明原因。
20-21高二上·云南玉溪·期末
知识点: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
【小题3】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匠

王振东

黄土洼村前有一条官道,向西通到镇上,往东可达泌阳,村里的油坊就在这条路的北沿儿,油匠师傅叫王石头。

油坊是三间草房,东头那间安一盘石磨,中间盘一个锅灶,西间放一台油榨。

王石头已经当了十年油匠,起初他给老油匠打下手,后来老油匠老了,村里便让他接替老油匠磨油。那时,和交公粮一样,村里每月必须给公社粮管所交三次香油,每次王石头都是从村里的保管室领取芝麻,磨成香油后,把香油挑到镇上,交给粮管所。

王石头技术精湛,磨起油来似小媳妇绣花,一丝不苟。先把芝麻淘洗干净,控出水分,然后倒入铁锅里炒。炒芝麻最关键,油香不香,就看这一步。炒轻了,磨出的油不香;炒重了,油有一股子焦糊味。只有炒得不轻不重,磨出的油最香。这样的火候,只有靠王石头自己把握了。他磨出的香油颜色橙红,不混浊,闻着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将炒好的芝麻用磨拉成糊,摊到铁篦子上蒸,蒸好后用棉布包成圆饼。用钢圈把圆饼箍紧,把箍好的圆饼一个挨一个竖放于榨道里,慢慢旋紧榨道里的木桩,香油就会顺着榨道流入下面的桶里。

由于油坊开在路边,路过的人有时会拐到屋里,看王石头磨油。刚炒好的芝麻焦香,不自觉的人难免抓一把尝尝。王石头就抱拳施礼:这芝麻姓公,要是我家的,大伙随便吃。不然这个吃一把,那个吃一把,到头来油出不够数,我没法给村里交差,请大伙理解。话说得入情入理,想吃芝麻的人只好把口水咽回肚里。

这天老婆在做午饭,见王石头从油坊回家了,就不错眼珠地看着他,瞅得他心里直发毛。王石头一看这架势,结巴道:……咋了?

老婆哈哈大笑:看把你吓的,我又不吃你!

那你为啥这样看我?

你说,每次去粮管所交油,是不是就你一个人?

是!

收油的人验得严不严?

起先收油的老张验得可严了,后来见我实诚,人也熟了,就不验了,说我交的油免检。王石头像小学生一样,如实说了,不解地问老婆:你问这弄啥?

老婆捧过油罐,往锅里放了一撇子油:你瞧瞧,咱家每年就分这二斤棉籽油,一年到头连一滴香油都吃不到。

王石头说:村里磨的香油都交粮管所了,哪家不是吃棉籽油啊!

咱和他们不一样。

都是一个村的,咋不一样?

你的脑袋就是榆木疙瘩!当着油匠,就不会想法弄点儿香油吃?

咋弄?领出多少芝麻,磨出多少香油,保管员都会过秤,一斤一两都不能马虎。

当了十年油匠,没有弄回来一滴香油,却没少闻你身上的油味!老婆埋怨道。

王石头挠挠头笑:谁叫咱俩是两口子哩。

我想好了,等你下次去交油,咱得弄瓶香油吃。

那是集体的油啊!

啥集体的个人的,你就听我的。

王石头想说,却被老婆那凶恶的目光给压了下去。

转眼又到了交油的日子。老婆拿出一瓶米黄色的液体和一个空瓶子对王石头说:去粮管所的路上不是有块苞谷地吗?苞谷地有一口废机井。我先把这瓶小米汤和空瓶子放到机井旁,你到那里后先倒出一瓶香油。再把这瓶米汤倒入油桶搅匀……等没人时我去拿。

王石头十分震惊:这……这是损公肥私,逮住可不得了啊!

这办法是神不知鬼不觉。别怕,不会有事的。

只兴这一次,下不为例啊!

中。说罢,老婆挎住藏了米汤和空瓶子的篮子出了门。

这边保管员也称完了油,王石头挑起担子去了粮管所……

午饭,全家人果真吃到了香油。

看看,听我的没错吧。老婆一边把半碗凉拌黄瓜端到王石头面前,一边显摆道。

王石头笑笑,那笑有点儿不太自然。

过了半个月,王石头见老婆的心情格外好,就鼓起勇气说:你知道那瓶香油是咋来的吗?

老婆狐疑地望着丈夫。

其实我根本没有倒集体的油。那天你说过之后。我寻思着,无论如何咱不能那样做,就到粮管所求老张,说你病了,想吃香油。让他帮忙给买一斤。老张十分不解,说你为村里磨着油,咋连香油都吃不到?我说那是集体的东西,一两一钱都不能动。老张很感动,自己掏钱给咱弄了瓶香油。我把油藏在了地里,等你那天把米汤放在苞谷地后,我就调了包……

老婆惊得张大了嘴巴。

早几天我不是进了趟城吗?我去医院卖了一次血,把老张的钱还上了……

好半天,老婆点着王石头的头,嗔怪道:你真傻呀!说完,把瓦罐里仅有的五个鸡蛋做成荷包蛋,他爹,快补补身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村里的油坊写起,引出王石头的职业、工作地点,并用“草房”“交公粮”“公社粮管所”这些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写法巧妙。
B.小说详细叙写王石头磨油的操作过程,既介绍了磨芝麻油的传统工艺,又说明了正是这样一番细致的操作让芝麻油生香,新奇有趣。
C.小说善于安排伏笔,王石头被老婆瞅得心里直发毛,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听从老婆安排的情节;王石头“那笑有点儿不太自然”巧妙地引出卖血的情节。
D.小说结尾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王石头老婆的内心转变,将前文中她的自私自利与结尾的体贴做法进行对比,凸显王石头老婆对王石头的关心和关怀。
【小题2】小说在塑造王石头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大量篇幅叙写王石头与老婆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zhīdɑo,不是zīdɑ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
B.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妻子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在外面八面和气,在家里却老是跟他对着干。
C.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和沮丧。
D.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和体谅。
【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C.这篇小说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作者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这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D.“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达赋予熟悉的语言以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语风。
【小题3】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说,“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