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0

近来频有论者以为“礼仪之邦”系“礼义之邦”之“误”,应当废止。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实在武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一脉相传。《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盛赞华夏文明礼仪之盛大。《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华夷之辨的根本标志。称誉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根有据,并非是对“礼义之邦”的误用。

古代文献中也常指中国为“礼义之邦”。古人使用“礼义”一词,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古文中的“礼义”就是指“礼仪”,义与仪通用。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义是本字,仪是后起字。本字和后起字通假,在古人行文是常见情况。“义者,宜也”,“义”训为“宜”;“仪者,度也”,“仪”的意思是“度”。礼义和礼仪,用法虽然不同,但意思相近。“仪”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义。人的言语、行为适宜、合宜,就表现为言、行有度。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

另一种情况,人们用礼义去对称仁义。孔子重视仁,也重视礼,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孔子后学中,一派学者如孟子喜欢讲“仁义”,对人的理解方面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道德修养在于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发扬人性本有的光辉。一派学者如荀子认为人性潜存着恶,顺着人性一定不能组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群,主张隆礼重法,发挥外在约束和教化作用,变化人的先天之性而生起后天教化之性,“化性起伪”,所以更愿意谈论“礼义”。汉代文献中多用礼义,应该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派较有影响有关,从礼法名教的角度来理解儒学。唐代韩愈则推崇孟子为儒家仁义道统的承担者,宋代学者也多坚持这种说法,孟子“居仁由义”的“仁义”思想受到重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以仁义立国”,或中国是“仁义之国”,反而比说“礼义之国”感觉更自然、更亲切一些。

有人强调“礼义之邦”比“礼仪之邦”的用法更早、更初始,可是语言是随生活流动变迁的,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在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更贴切,要看具体的语境。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我们称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表达对先民智慧和成就的崇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让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化去种种与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蛮,重归文明之途。

(摘编自彭永捷《“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
B.“礼”是华夷之辨,中国自古就有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C.古人使用“礼义”一词来称中国为“礼义之邦”时,其本身的内涵就是指向“礼仪之邦”。
D.孔子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但其后学中的孟子和荀子对“礼”的观点完全相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先否定错误论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是“礼仪之邦”,而非“礼义之邦”。
B.文章引用《礼记》《左传》中关于“礼仪”的记载,论证了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有根有据。
C.文中列举古人对“礼义”的解释,证明用“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要看具体语境。
D.文章围绕用“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是否有误展开讨论,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仪”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只有符合“礼义”要求的“礼仪”才称得上真正的“礼仪”。
B.性善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性恶论则看重外在的礼法对于人的约束作用,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如何构建和谐群体。
C.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不仅无愧为“礼义之邦”,也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谓。
D.当前我们更强调建设“礼仪之邦”,是因为当下我国礼仪严重缺失,亟需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
20-21高二上·四川眉山·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指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他重道德、重精神的“德育为先”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廉吏清官、孝子烈女、醇儒贤才,对封建社会后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启迪现代学校明确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选择,培育健全学生的理想人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朱熹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处处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朱熹结合南宋社会重伦理纲常的现实状况,建构了以儒家经典著作为基础,以史书典籍为补充的课程设置。为了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整顿科举制度选才无德的情况,朱熹以儒家经典作为书院课程的“入学之门”和“修德之木”。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培养个体德性的主要教材。其次,经史并学、以经导史是贯穿朱熹书院德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理念。朱熹将道德教育与封建政合,把史学作为辅助课程,精选了《春秋》《汉书》等史书典籍作为学子们学理明义的课程内容。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传统德育的一贯主张,朱熹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行礼践礼的礼仪教化,倡导通过祭祀活动和习礼活动使生徒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伦理纲常的教化。如朱熹在创建竹林精舍期间不仅建造了孔子庙堂,还以颜氏、曾氏、孔氏、孟子配享,以周敦颐、二程等人从祀,亲率领门人行释菜之礼以强化生徒尊师重道、标榜先贤的道德修养能力。“先生以坐中多年老,不敢居中位,再辞不获,诸生复请,遂就位,说为学之要。”礼仪教育其本身所蕴含的榜样示范、尊师重道的含义是所谓“格物致知以穷理”的重要教育过程,其所渗透的内省体察、立志克己的主体精神也是门人学徒“笃行践履以修身”的重要体现。

朱熹深受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重视发挥外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学子德性培育的作用。据黄干《朱子行状》记载,朱熹在书院的选址上无一不是选择依山傍水、幽深清静的自然清雅之地,“每休沐辄一至,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返”。朱熹在授课讲学的过程中真正将治学求道与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发挥了自然环境涵养心性、陶冶情操的作用,达到了深层次的德育效果。朱熹十分注重书院的建筑布局与内部装饰,以朱熹主持修复的岳麓书院为例,将自然环境与人为建筑统一为整体,凝聚了朱熹以德育人、涵养性情的人文关怀。

朱熹在对门人生徒进行人伦教育和修身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通过道德知识内化个体的德行修养,更注重的是通过道德实践外化个体道德行为的落实。“某此间讲学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某只是作得个引路的人,作个证明底,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道德实践就是让学子通过躬身践履的道德行为去领会事物之理。所以,朱熹经常采取游学式的德育方式带领学子们走出书本课堂,深入自然山川,游览名人古迹,体察民情世情,通过各种渠道洞悉社会百态,将道德知识真正地应用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以此贯彻“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

(摘编自王萍《朱熹“德育为先”理念及其当代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同等重视学生劳动技能教育、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B.儒家经典成为学校培养个体德性的主要教材,因而自然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朱熹注重书院的建筑布局与装饰,体现了其个性追求,凝聚了他浓郁的人文关怀。
D.道德教育过程,既有德行修养的内化,也包括通过道德实践个体道德行为的外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论证朱熹“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其课程设置上两个方面的体现。
B.文中运用举例论证,以竹林精舍事证阐明礼仪教化是朱熹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C.文章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明确论题,然后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D.文中多次引用朱熹言论,既增强相关论证的说服力,又丰富了大儒朱熹的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德育为先”的理念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B.朱熹以儒家经典为主、以史书典籍为辅的设置课程,是为了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重振儒学。
C.朱熹在祭祀习礼过程中制礼严谨,行礼谦逊,其亲身示范行为有着直观生动的感化教育作用。
D.朱熹“德育为先”的理念受封建等级观念的限制,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守护阅读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 、 《论语》 、 《离骚》 、 《史记》 、 《红楼梦》的存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 否则, 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 、 《资治通鉴》 、 《红楼梦》 ,没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
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本质价值,是文化创造的活力源泉。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 、 《资治通鉴》 、 《红楼梦》 ,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
【小题3】【小题3】作者质疑,“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请指出两个“中华民族”的不同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

刘擎

①“成为你自己! ”

②无论是激励、劝导还是告诫,这句陈腐不堪却又历久弥新的格言总会与你相遇,感召你,或困扰你。它被反复传诵着——在奋斗者的励志故事里,或是在艺术作品的点题处。

③但是,“成为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在叮嘱我们“不要成为别人”,因为与人雷同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吗?是在呼唤我们依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来生活吗?可“自己独特的想法”又从何而来呢……

④《本真性的伦理》以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这些问题。把握这本书的主题,可以从书名中的关键词入手。在西方哲学中,“本真性”有着特定的含义: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是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查尔斯·泰勒力图阐明,基于个人自主性的现代文化源自一种历史性的深刻转变。马克斯·韦伯曾以“世界的祛魅”来表达超验秩序的解体,但泰勒提醒我们“这些秩序在限制我们的同时,它们也给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在世界祛魅之后,人们不再能够将自己与超越自我的更大视野相伴相随,于是产生了某种失落,“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

         。这成为现代文化深刻的困境。

⑥和许多思想家一样,泰勒关切到了现代人的这种困境。他清楚地看到了“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和可悲的自我专注”。一方面,他坚持主张对本真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理想,对这种理想的漠视来自对现代文化一知半解的偏见。另一方面,他力图揭示对本真性理想的追求和实践要求某种超越自我的背景条件,如果无视这些条件,将会陷入一种幻觉性的个人自主性,从而导致个人的自我沉湎与放任,最终背弃本真性的理想。

⑦本真性对内在标准的强调容易演变为“唯我主义”,好像关注内在的自我就足以生成道德准则,外部世界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实现个人自主性的障碍或敌人。

⑧泰勒指出,这种独白式的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幻觉:“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个同一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⑨让我们来考虑泰勒给出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宣称自己非常独特,因为         , 这种独特性不会令人赞叹。相反,一个人若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才华,或者长于准确地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或者总是真诚友善地待人接物……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独特性是有价值的。

⑩强劲的“成为自己”的现代文化中,事物的价值被认为是被“我”所赋予的。“我”珍视某种事物,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内在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而是因为我的珍视才使得它具有价值或意义。但是,这种价值主观论可以成立吗?只要我们发问,“你为什么会珍视它?”回答也许是“我认为”“我相信"或者“我决定”,但完全没有回答“为什么"。

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追问,那么任何认真给出理由的回答都会显示,那个单独的“自我”实际上并没有独自赋予或创造价值。那些看似高度自主的价值决定,在背后往往是有渊源和来路的,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价值判断需要依据价值尺度,而价值尺度不可能由“自我”来发明创造,我们只能“选用”和“改造”价值尺度,这正是关系性的自主性观念所揭示的结构性规范限制。我们选用的价值尺度可能并不一致,对具体事物的价值判断可能发生严重分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价值是不受约束的或是由自我任意决定的。

个人自主性是一个值得捍卫的理想,它激发人的创造性,要求一种自我负责的精神,鼓励人们过更真诚和更充分的生活。现代世界的许多成就与价值来自个人对本真性的追求。但如果完全依据唯我论,我们实际上无法形成可以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本真性的伦理》一书的要旨在于指明,基于唯我论的本真性是一个幻觉,而只有通过将自我的构成理解为关系性的,理解为对超越自我之共同背景的依赖,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和实践个人自主性的理想,才有可能克服对本真性的误解和滥用。

(有删改)

【注】本文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查尔斯·泰勒的著作《本真性的伦理》的中文版序言。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小题2】下列事例最适合填入第⑨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A.他的头发正好是3732根。
B.他可以看清50米开外的一行小字。
C.他精通五国语言。
D.他背诵圆周率可达2765位。
【小题3】有一种人生态度曾被概括为“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依据文意,下列哪一种观点不能用来支持这一人生态度(     
A.价值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个体独自创造并发现的。
C.应有一个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
D.对本真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理想。
【小题4】这篇序言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查尔斯·泰勒的思想,也给我们阅读社科类学术专著的方法提供了不少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在这两方面的收获。
【小题5】作为驳论,《本真性的伦理》一书对“唯我论”的批驳针对性强,逻辑严密。请结合第⑥到⑫段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