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文件等。狭义的数字阅读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进行文学作品的在线或离线阅读,阅读内容仅包含网络文学与出版物的电子版。政府对数字阅读地位给予了肯定与追认,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引导,逐渐强化渠道和内容的监管力度,持续完善数字阅读行业政策,扶持产业向良性发展。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上升至国家级规划,连续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阅读相关产业的重视态度和推动决心。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稳健,娱乐消费相应提升,精神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伴随“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行,新经济形式下将维持互联网内容市场高增速发展状态。数字阅读产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典型代表,面临居民文娱消费升级风口,在政府倡导的振兴文化产业浪潮中拥有巨大潜力和发展机遇。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55.8%,互联网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网络大潮下,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阅读率连续数年持续上升,并已然超过纸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主流方式。国家信息化建设脚步加快,网络产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同时前沿科技探索,如AR/VR、大数据、Al、区块链等技术进步,有利于推动阅读形式、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的升级。

( 摘编自艾瑞咨询《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经达到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产业发展方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4-18岁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园类题材,且呈现高时长、高频率的阅读习惯;25-30岁的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内容,人均年阅读量13.22本,超过数字阅读用户的平均水平。付费意愿上,数字阅读用户的版权意识基本建立,付费意愿连年提升,2018年达到66.4%。作者与内容方面,作者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专业作者培训班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创作者的写作水平,带动精品内容涌现。数据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题材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生活、职场商战类的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

在产业创新方面,以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以及线上线下通的纸电融合等模式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挖掘出产业内生动能。

专家认为,随着技术升级,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未来,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伴随新兴技术发展,智能接收设备类型逐渐丰富,将会出现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摘编自《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和《5G:打开数字阅读大市场》)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风生水起,成为不少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这些年来,关于数字阅读的讨论一直很多,但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否定数字阅读的存在,很少有人会认为数字阅读毫无用处。就拿一直热议的浅阅读和深阅读来说,很难说读书就是深读,也很难说数字阅读就必然等同于浅阅读。

单从数据来看,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其实已经不能算少了。但人均12.4本的数字阅读量,确实模糊了很多问题。且不说具体阅读的方式,是精读还是粗读,是有思考的阅读还是浮光掠影的阅读,就说阅读的内容,就很值得细细推敲。虽然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但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以让人乐观。当下电子阅读中,网络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当然,随着这些年来对内容生产的重视,网络小说的质量正在提升,但也很难说达到了要求。而在一些角落里,大量的阅读内容还存在着不健康的一面。这样的电子阅读,即便数字再多,又有多大意义?阅读的所有美好意义,其实都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的。消遣式、娱乐式阅读也无不可,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一些不健康和漏洞百出的内容,走马观花地阅读一百本,可能还不如精读一本有质量的书有价值。

( 摘编自《数字阅读不能只重视阅读数字》)

【小题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包含阅读对象数字化和阅读方式数字化两层含义,常说的网络小说是指阅读对象数字化。
B.数字阅读,其阅读方式的数字化是指阅读的载体、终端是电脑、手机等带屏幕显示器的电子仪器。
C.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在线阅读或收听网络文学和出版物的电子版,属于狭义的数字阅读。
D.数字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等就属于广义的数字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的年增长率在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5年之后逐渐趋于缓和。
B.2011年到2017年间,随着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的增长,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屡创新高。
C.2011年至2013年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及增长率均大幅增长,但2013至2015年间两项指标均大幅下降。
D.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增长率起伏很大,增长率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超过16个百分点。
【小题3】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数字阅读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20-21高二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服”一语,是21世纪以来由传统文化爱好者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由此引发的社会热潮反映出当下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来说,汉服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泛指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体,在社会演进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点后逐渐形成的华夏服饰体系。

狭义的汉服专指汉代服饰。“汉服”作为服饰名词首次出现在汉代文献中。据记载,西汉初年在荆楚故地的长沙国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这里的汉服应当是指以关中京畿地区为代表的服饰系统,体现了来自汉代中央政府的服饰标准化规制,服饰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展渊源均与荆楚地区的服饰传统有别。

考古发现表明,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中存在长度不等的上衣,但以斜直交领长服为主。根据上衣的厚薄程度又有“襌衣”“袷衣”之称。以交领长服为例,其基本特点是服饰整体形态偏瘦长;领口交叉位置下移,显现出内衣领口凸起的拥颈;腰际线较低,近臀部;小曲裾;下摆前长后短,前部长可及地,后部较短、呈弧形内凹;窄细衣缘。这种款式特点与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一脉相承。东周服饰呈现多元化的地域特点,这些多元化的特点在西汉初年汉服的构建中均有所体现,汉服的基本特点均可从东周多元化的服饰体系中找到渊源。如汉服中领口独特的拥颈表现形式常见于关中地区的秦文化,下摆后部内凹的款式特点来自战国时期的海岱地区的齐文化,小曲裾的裾式特点则明显受到战国时期荆楚文化的影响。此外,以红、黄、青、白四种色系为主的单色服饰作为汉服系统的色彩装饰特点,与战国时期的诸多服饰文化均不相同。因此,以往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汉初服饰源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西汉初年,汉服系统不仅渊源广泛,且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服饰风格,与当时的楚服风格存在显著差别,楚服系统自身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与战国时期的楚服风格日渐分离。

西汉中期,汉服持续吸取了楚服的款式特点,自身不断改进,形成了全新的汉服风格。同样作为代表的交领长服的整体形态渐趋宽松适体,具体表现在:领口交叉位置逐渐上移,凸起的拥颈渐趋低平;袖口由宽袖或窄袖演变为有着垂胡的阔袖;腰际线不断升高;小曲裾加长,形成细长曲裾;下摆逐渐外撒,后部常见的内凹圆弧逐渐趋平,前后平齐。与此同时,楚服也同样对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呈现出以上诸多款式特点。自此以后,汉服与楚服的款式差异日渐缩小,彼此吸收融合。

西汉中期不仅是汉代统一的服饰面貌的形成时期,也是又一全新的服饰文化格局的发端期。在这一格局下除西域诸国和西南滇文化的服饰面貌仍保留着本土特点外,汉王朝统辖的大部分地区的服饰面貌趋于统一,形成以交领右衽为基本特点的汉服体系。汉服体系中的礼服、常服、军服、劳作服饰、演艺服饰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款式特点,功能丰富而又明确。尽管如此,交领右衽仍是各类型服饰的核心款式特征。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汉服的类型和款式虽屡有变化,甚至出现背后开合穿着的圆领反闭服,但这些并未撼动交领右衽服的核心地位,汉服的总体形制始终稳定发展。

史载龟兹国王及夫人自西汉元康元年入汉朝贺后,便“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可见西汉昭宣时期的汉服已非单纯的服饰类型或是对某些具有共同款式特征的服饰类型的统称,而是汉家礼仪的重要内容,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王方《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可叹的是占中国总人口比例90%以上的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在阔别了近四百年之后,在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之中,又重回中华大地。

中华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的浅层意义在于重拾我们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找回汉民族统一的外在标识,重新确立中国独有的民族服饰体系。复兴汉服任重而道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其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华礼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长久以来,中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一直缺少一件能代表中国大国形象并体现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服饰。近现代以来出现的旗袍、唐装、中山装等都是改良服装,它们没有与中国千年传统服饰衔接的过程,它们承载不了中国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迫切需要恢复汉服,当今的汉服复兴运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民间文化运动,更是受国家支持,并响应国家文化复兴和发展方针政策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

(摘编自张祥轩《浅析汉服复兴的当代意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复兴运动逐渐发展壮大,反映出当下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复兴和发展方针政策的响应。
B.西汉初年,在长沙国有两种居于主流的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而汉服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展渊源均与荆楚服饰传统有所不同。
C.汉初服饰并不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继承了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呈现了多元化的地域特点。
D.汉服系统最初和楚服系统区别较大,但在持续改进后,至西汉初年形成了全新的汉服风格,与楚服的款式差异日渐缩小。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下葬的四四号竹简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B.拍摄背景为西汉初年长沙国的电影时,演员所着服装形态瘦长、阔袖、小曲裾、内衣领口低平的拥颈、下摆前长后短。
C.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从中可以看出,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服饰就有交领右衽的特征。
D.西汉早中期的考古发现,西南滇地的服饰文化自成系统,流行对襟式外衣、贯头式圆领内衣与短裤或筒裙的搭配。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研究汉服的著作的一项是(     
A.《唐代儿童服饰考》(李雁)
B.《宋代平民服饰研究》(安语昕)
C.《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研究》(李媚)
D.《中国服饰史》(沈从文、王仔)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请结合材料简述在当代复兴汉服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OMO(即Online-Merge-Ofline)学习方式将重塑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将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学习为重”是OMO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学习方式的重心在“学”不在“教”,“教”与“学”变成两个问题。教得好并不意味着教案写得多完善、讲解多精彩,关键在于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能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让学生确实学到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普遍将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目中无人、我讲你听,教学的目标就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就是背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OMO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要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加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高效和便捷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与“学”权重的合理倾斜。传统课堂普遍存在重“教”轻“学”倾向,教学设计中以教定学,学生被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要求整齐划一,信息化程度比较低。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教师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互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主要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学习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习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有责任。这次“疫”下教育已经表明,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也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能取得学习成效的。只要技术设备和技术应用没有问题,只要学校或老师设计好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线上指导。即使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学习也不一定局限于线上,也可以涉猎广泛的线下资源。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变。在OMO学习方式状态下,教师角色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大多由线上承担,教师则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未来,线上教学将会以“教书”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OMO学习方式目前还局限在“点”上发生,未形成“面”上格局。OMO学习方式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要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适时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上的声势。推动线上教育普惠与个性结合,则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的界限。统一建设的部分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部分要驱动应用、提供竞争。目前,全国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一方面要推动国家和各级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级多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之间的界限。

摘编陈金芳、马新礼《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

材料二:

技术对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很多人心中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技术发展得实在太快,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适应。郭大光评论道:“真正影响技术倒逼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这种惯性和记忆,已经被模式化和固化,且进入了集体无意识状态。使用一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突破多年形成的心理场。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技术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郭文革则直言“今天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很多争论,本质上不是关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争论,而是站在印刷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的立场上,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探索的质疑和批评。”

目前线下教学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形式,倾向于在课堂中限制使用网络和移动终端,这凸显了学校教育的保守,正因为如此,在线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载体、传播方式等发生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学习的目标和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学习目标和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融入互联网的教与学才能适应这些变化。线上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带领学习者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加工、整理、交流与交换,并共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也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底层逻辑。正因为如此,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完全等效,也不仅仅是为了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以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承目标,而是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更高教育目标。“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应成为在线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在线教学不是为了替代课堂教学而生,而是为了超越课堂教学而生。评价在线教育的成效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更应看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学生理解和记住了多少知识,更应看学生完成了多少任务和作品,解决了哪些问题。同样,评价一位在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能仅仅看讲课有多好,更要看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

在线教学的开展将推动课程教学目标从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目标,扩大到包含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能力目标;教学材料将从单一学科的纸质教材,扩大到包含网络中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将从讲授为主,扩展为直播与录播授课、微课和慕课自学、在线研讨与交流、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学习流程将从传统的“预习+听课+复习”,发展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线上交流互动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教学评价将从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及从重视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涉足在线教学的初期,会采取将线下课堂向网络简单“搬家”的做法,但随着对线上教学规律认识的提高,势必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乃至彻底重构。

在线教育的发展,并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而是将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建构等更多地放在线上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实验实习实践活动等仍然在线下进行。即使是疫情期间的完全线上教学,也离不开线下学习活动的参与,只不过此时由原来课堂里的同学,更多地变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四方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由此,新的学习生态在逐渐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区隔被逐渐打破。未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弹,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将逐渐融合,只不过会以线上教育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而已。

摘编王竹立《替代课堂,还是超越课堂?》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学习为重”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OMO学习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让学生能“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
B.传统课堂普遍存在倾向于重“教”轻“学”、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等问题,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学习自主性更强,信息化程度比较高。
C.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扮演“教书”又扮演“盲人”的角色,OMO学习状态下,“教书”工作和“盲人”工作的承担有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巨大转变,将以“盲人”为重。
D.OMO学习方式还局限在“点”上,但会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目前我国已经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上的声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使很多人心中有了强烈的压迫感。当教师因为技术的发展太快而陷入“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时,他们就会对新技术的探索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
B.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完全等效,也不仅为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还应该实现更高教育目标。其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应指向创新,成效评价、教师评价方式也与线下教学有差异。
C.在线教学的开展将使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学习流程形式、教学评价等发生变化,要适应线上教学变化,要求教师对传统课堂进行多方面改造乃至重构。
D.未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界限将逐渐打破,新的学习生态会逐渐形成。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未来线上教育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但线上教育将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
【小题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打开线上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搜索选择上课资源进行学习整合。
B.成绩出来,学校给你的评价是多维的,既有考试分数,也有对你平时解决问题和完成作品等方面的评价。
C.你的活动范围将更广,现在在校园封闭式学习,以后你不必再来学校了,因为老师的作用将逐渐弱化。
D.你获得的学习材料将更丰富,可以和同学们在线上进行交流协作,也更愿意展示和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小题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OMO学习方式”下定义。
【小题5】线上线下教育正在融合发展,教师要从思想观念、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变。作为学生,请你针对教师的改变,也提出应对的措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但近年来,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地摊经济”几乎退出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整洁了,城市烟火气、生活味儿也淡了。

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前段时间,成都市有序放开“地摊经济”。两个月来,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成都市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事实上,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政策制定会更加人性化。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摘自《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新华网2020年5月25日)

材料二:

据有关新动态,目前全国各地区针对地摊经济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规范。随着地摊经济有序发展,零售巨头也纷纷加入,共同促进地摊经济的转型升级。电商巨头纷纷加入,先后推出了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6月2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组织超500亿的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新路通还联合京东数科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的无息赊购,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百万家地摊。5月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5月29日,阿里巴巴推出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

(摘自《扶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京东、微信支付、美团、苏宁都出招了》,澎湃新闻2020年6月2日)

材料三:

“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城市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比如有的划定固定摊位,有的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健康证……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恢复更有热度。

(摘编自《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人民日报》2020年6月6日)

【小题1】对材料一“地摊经济”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摊经济”因其“创业门槛低”的特质,让一批学历、技能偏低,无固定商铺的人也能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
B.近年来,“地摊经济”在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进程中几乎消失殆尽,城市变得整洁的同时生活味儿却淡了。
C.事实证明,有序放开“地摊经济”一方面可以保障就业,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促进餐饮业等行业的复工复产。
D.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因其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让本地居民受益的同时成为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为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B.随着国家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政策制定将更加人性化,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属感”会越来越强烈。
C.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响应政策号召,通过提供进货补贴、无息赊购等多种措施扶持地摊经济。
D.部分城市监管者对摊贩的管理力度在疫情防控前后反差大,过去过于苛刻,如今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管理。
【小题3】如果你是一名城市管理者,你将如何促进“地摊经济”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