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唐代的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D.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并列式特点。
C.只要人们佩藏口罩,就能够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D.伍连德针对我国东北大鼠疫积极开展了隔离防疫并要求佩戴口罩,效果明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防疫成功,是因为佩戴口罩,掌握了空气消毒法与蒸汽消毒法。
B.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习惯,因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C.武则天时妇女开始用的帷帽,有遮阳蔽沙功能,也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D.蒸汽消毒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的记载乃依据。
20-21高二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你”制冷器给手机降降温

云裳

①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管家”,全方位融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由于手机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手机发烫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损伤电池,甚至导致手机关机。如果能有一个便携式的制冷器,随时帮助手机降温,或许“大管家”的作用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②最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迷你”制冷器,并表示这种新的冷却装置可随时帮助手机降温。

③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通常依靠机械压缩驱动制冷剂产生想变,这时于很多应用(如空调和冰箱)都很有效,但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体积大、系统复杂等;而且,传统制冷领域广泛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为积极应对温室效应,人们开始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不损害环境的制冷技术。

④电热效应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场下微观有序地发生变化,导致温度也发生相应变化。“迷你”制冷器的研究团队基于电热效应,利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出了一种可转换电能和热能的薄膜(柔性电热聚合物膜),再结合静电制动机构,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热力学效率的冷却装置。电热制冷不仅制冷效率高、成本低,而且是一种对环境零污染的制冷方式。

⑤测试数据显示,1克该薄膜的制冷功率达到2.8瓦,其性能超过现有蒸汽压缩制冷技术。新的冷却装置使一个手机电池在5秒内温度降低8℃。相比之下,蒸汽压缩制冷技术50秒仅使手机电池降低了3℃。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转移同样的热量,新的冷却装置将消耗更少的电能。”

⑥电热制冷技术是固态制冷技术的一种,可以满足人们对微型器件制冷的要求。与现有的固态冷却装置相比,“迷你”制冷器更加小巧,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谈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说将来可以制备各种小巧的制冷器,它不仅耗电量小,而且能随身携带。用户可按照需要,调节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可给手机、电脑、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有效降温,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⑦有科学家评论:“人们可以想象,可穿戴式冷却绷带将取代冰袋敷在伤口上;小型空调和热管理系统可安装在座椅上,进行局部温度控制。这项技术将使微型电子设备得到推广。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迷你”制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可转化电能或热能的柔性电热聚合物膜。
B.制冷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零污染。
C.突破了传统蒸汽压缩制冷装置体积大的局限。
D.小巧的特点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冷却装置,能解决手机发烫的问题。
B.传统蒸汽压缩制冷使用氟利昂,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
C.给同一物体降低相同的温度,电热制冷比传统制冷消耗的电能少。
D.电热制冷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等的降温。
【小题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①段中“或许”表示对给发烫的手机降温、手机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推测。
B.③段中“通常”表示传统制冷一般情况下靠机械压缩驱动,但也许还有其他方式。
C.④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电热效应的特点。
D.⑤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电热冷却装置的明显优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浪漫型艺术里,当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自己时,它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它本身。诗歌是最高的浪漫型艺术,比绘画、音乐更多地脱离物质的束缚,反求于内的倾向尤为突出。中国古代诗学所谓“言志”“缘情”之说,都触及诗歌的这一特点。因而,“唐音”与“宋调”在反求于内方面,更主要表现为程度的不同,并非实质的区别。不过,唐诗人之心多为激情与想象,宋诗人之心多为理智与思索。如果说唐诗人的心灵世界是一条动荡的河流,那么宋诗人的壶中天地却是一片静穆的土壤。所以,后人评价说,“唐人诗主言情”“宋人诗主言理”(杨慎《升庵诗话》)。

宋诗的理性精神是时代风尚的产物。科举策论之登场,儒学思想之复兴,政治意识之强化,理学派别之出现,使宋人形成根深蒂固的理性思维特征。宋代诗人无法超越时代的理性文化心态的制约,逐渐形成理智的、形而上的思维习惯。不光是理学家能从自然山水中悟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道理,也不光是禅师能从蝇钻窗纸的现象中悟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的禅理,就是一般诗人,也往往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由格物而入,由悟道而出,由感兴而入,由思辨而出,连宋代最提倡感兴、接近自然的诗人杨万里,也常常用形象述说哲理,显露出智心思考的痕迹。

在诗歌理论方面,宋人拈出“理”这一重要概念,打出了“尚理”的旗帜,以“理”字作为创作的指南和批评的标尺。宋诗学中的“理”,大致可分为“天理”“事理”“物理”“文理”四种。所谓“天理”,是指宇宙的哲学精神,既包括本体论的实有,又包括宇宙论的创生活动。所谓“事理”包括伦理规范,历史规律、准则和生活常识等。比如,宋人特别注意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的制约,而李白这样具有浪漫情怀、叛逆性格的诗人,难免遭致宋人的不满。所谓“物理”,即客观事物的特性规律及其哲理性内涵。宋诗人提倡“求物之妙”,欣赏“写物之工”,客观事物在宋诗中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表现哲理的中介。所谓“文理”,是指“意脉”的畅通和“语序”的日常化。为了凸现“义理”,诗歌的语言需“文从字顺”。就是以生新瘦硬诗风著称的黄庭坚,也一样主张“辞顺”,以表现义理为旨归。当有人称赞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为极至之时,他自己却认为“此犹砌合”,另一首“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才称得上极至。显然,黄庭坚不满意唐诗那种意象叠加式的句法,而欣赏散文式的有推理过程的句法。可见,所谓“以文为诗”不仅是宋人面对唐诗艺术力求新变的要求,也是理性内容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必然选择。

理性精神无疑使宋诗虽减退了感性的魅力,却焕发出智慧的光芒;虽损失了部分形象的美感,却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然而,理性精神也常常使宋人作诗或评诗迂腐不堪。苏轼这样的艺术天才也不免有“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之类的句子,意尽句中,言外索然。有时持理评诗也难免大煞风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评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之句,以为四十围是七尺,而长二千尺,“无乃太细长”。而黄朝英《缃素杂记》则以古代尺律为据,以为四十围是百二十尺,与长二千尺正相配。如此将艺术作品绳之以数学计算,完全置诗的形象思维特征于不顾,真可谓胶柱鼓瑟,令人啼笑皆非。

(摘编自周裕锴《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的“言志”说,体现了诗歌作为浪漫型艺术,具有脱质束缚、返归心灵的特点。
B.在宋代,不只是禅师,就连一般诗人也能用作品表现哲理,这体现了理性精神对宋诗人的影响。
C.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也难免遭到宋人的不满,这是受到了宋代社会中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制约的影响。
D.理性精神限制了宋诗的感性魅力,损失了诗歌的形象美感,也使宋人的作品显得陈旧迂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述杨万里的创作情况,意在论证诗人只有接近自然,才能使作品产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的艺术效果。
B.文章主体部分从产生、内涵、利弊三个方面,对宋诗的理性精神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
C.文章以黄庭坚评价自己的作品为例,是为了论证宋人“以文为诗”既是出于对唐诗的创新,也是为了凸现“义理”。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将宋诗的理性精神论述得深入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样的景物,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的心灵走向往往会大异其趣,前者注重感性,后者注重理趣。
B.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可体现诗人对“物理”的领悟。
C.若论作品的思辨性和文化内涵,宋诗不及唐诗;若论作品的情感浓度和形象美感,宋诗则超越了唐诗。
D.苏辙对《大雅·绵》的评论“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可作为本文论述“文理”的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家之所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入研究和梳理意象理论的思想资源,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思维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

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园林艺术的虽由人作,宛在天开等。不少理论家也是围绕着艺术的审美意象创造来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代表性人物如刘勰、司空图、王昌龄、张怀瓘、孔颖达、苏轼等,这对于把握和认识中国美学史本来面貌和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还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美学史面貌提供方法论的启示。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不仅能凸显出意象在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古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运思方式。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既不是从客体也不是从主体方面看待审美意象的创造,而是将其看成是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看成审美主体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它所追求的不是所直接呈现出来的意义,而是隐含在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具有言外之意和能带给人们丰富的精神愉悦与满足的东西。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意象之美,其目的是让人们看到现实之外的高处远处,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显著特色,即叶朗所说的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的风雅教化程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乐教化和风雅之美为标识的国度,这种风雅之美已凝聚成民族审美的理想与精神,意象审美正是这种理想和精神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有删改)

材料二:

意象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象美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的质疑。对于意象美学在立足于中国美学传统、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界普遍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对于意象美学能否进入当代人的理论视野,具有阐释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能力,却存在着许多质疑。

有的学者认为,意象理论只是建构现代美学的材料,它无法做到立于时代高度,了解世界美学研究的现状,积极与西方现代美学对话。有的学者虽不否定意象和意境类范畴的理论价值,却不愿意从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来阐释和理解,而是将它们看成德国美学的变体,从文本结构意义上来理解意象、意境一类范畴的现代含义,而否定将其作为一种审美经验的阐释而带入现代美学诗学中。

要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有正确的理解。首先是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西方,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也是西方人对自身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认同与选择。西方的美学,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中国传统美学进入现代美学的体系建构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呢?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态度,从而也就有不同的美学。因此,我们应取长补短,让西方现代理论照亮中国传统美学,也让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照亮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论进程,而不是以古典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

其次是对于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无疑是充分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否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美学主要表现的是古典主义的趣味,适合解释那些静态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作品。二是将意象美学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消费和通俗化的审美已成为潮流像意象、意境之类的范畴面对这样的审美潮流与对象,已失去了解释能力。

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对此已有自觉的意识。比如,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强调戏剧远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模仿,也远不只是形式展现的技艺炫耀,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演出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化意象、诗性思想,永远是最温暖、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魅力所在。

(选自毛宣国《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是中国当代美学家之所国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自古就是以礼乐教化和风雅之美为标识的国度,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艺术“风雅”和“教化”程度。
C.对“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和“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是把握意象美学现代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象美学的理论研究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传统价值,而且也具有现代意义。
B.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已有了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的意识。
C.以“古典”与“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不利于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
D.西方的美学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导致其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
【小题3】两则材料都对中国意象美学进行了介绍,但论述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