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酒越喝越冷

郑小驴

爷爷在世时,颇喜欢我这个小孙子,走哪都捎上。我就像个小跟屁虫,躲在他的身影里,爷爷去哪我上哪。除非是打道场,爷爷是道士—这么说似乎也不准确,这一带和尚道士不分家,统称叫行香火的,总之是门营生的手艺。平时无事,爷爷穿着一身干净的灰白色的确良,青布鞋,撑着一把大黑伞,每一场集市都不落下,那样子倒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方圆几十里都晓得爷爷道场打得好,名声响亮,再远都有人上门请。冬天去世的老人多,有时忙得错不开身,忙完上家,马上就赶赴下家。爷爷问,去不去?我摇摇头。我怕鬼,天生胆小,看见黑漆漆的棺木,不敢多瞥,加上披麻戴孝,哭声一片,那样的场合我是绝对不敢去的。

通常一场法事要两天两夜,家底殷实的时间更长。两个通宵熬下来,爷爷也该回来了。小黑狗撒着蹄子大老远就迎去了,吐着紫红色舌头,一路呢喃,咬他裤脚。爷爷走前,长旱烟管赶它,徒弟随后,肩上挑着法器和孝家打发的东西。一斗米,一块刀头肉,一只宰杀过的雄鸡,一尾草鱼,几只斋粑。卸下行头,爷爷和衣倒在床上,呼呼睡一上午,鼾声如雷。醒来,日头西斜,泡一大杯酽茶,精神抖擞,开始弄饭。

爷爷开小灶,不和我们搭伙。一只小煤炉,架着小砂锅煮肉。香气四处飘溢,小狗都流口水,眼睛骨碌碌盯着小砂锅一刻不离。少顷,白辣椒腊肉,豆腐煮鱼,清炒白菜,一一上桌。有时兴起,还会来一盘炒黄豆。饭菜弄好,爷爷不紧不慢掀开铁锅盖,将一只盛满烧酒的锡制酒壶从热水中提出来。

爷爷的酒都是自己酿,酒曲也是自制的。家里酿酒工具齐全,木甑、大锅、竹简导管、土陶罐,每回酿酒,满屋子都是酒香,闻久了也醉人。春秋两季都是酿酒季节,每次酿一大坛,封存起来,够喝几个月。

爷爷那只锡制酒壶平时放在神龛上,怎么看都像一只小雄鸡,肚里能盛两三斤烧酒。爷爷摸摸酒壶,说酒热了,眼角带光,闪烁着笑意。没有酒杯,也不兴酒杯,就用碗喝。酒水从锡制酒壶口欢腾而出,呈一道亮色,注入碗中。爷爷端起碗,抿一小口,笑。他是光头,一颌山羊胡,笑起来,整张脸熠熠生辉。爷爷朝我招了招手,要我过来。我就过来了。小黑狗也过来了。爷爷将筷子伸进酒碗,让我张嘴,我舔了一下,嘴巴着了火,辣得直吐舌头,眼泪都呛出来了。爷爷笑,小黑狗欢快地摇着尾巴,汪汪叫,以为骨头要落地了。

我的酒瘾大概就是爷爷用筷子滴出来的。爷爷每顿都要滴几筷子,慢慢地,也不觉那么苦辣,竟有点说不出的味道。再大点,我已经能小碗喝了。爷爷自己倒大碗,给我倒小碗。母亲在一旁敢怒不敢言。后来她总是埋怨,说有回爷爷带我去吃酒席,天晓得给你喂了多少,醉了一天一夜没醒,脸红得像个南瓜。后来上学,成绩不佳,母亲总结原因,说大概是那回醉酒,把脑子醉坏掉了,总忍不住要将爷爷数落一顿。我落了个轻松,心里偷着乐。

爷爷好酒,但酒量不算大。他也克制,每回半碗便打止,很少喝醉。他们都说七公酒量稳。但也不是没醉过。有一回,一个晴和耀眼的春日,爷爷就喝高了,躺在床上睡了一晌午。记忆中的春天一片金黄,四处金黄的油菜花,空气中暗香浮动,鸡鸭互啄,小狗偷袭,鸡飞狗跳;一只大木蜂,永远独来独往,经常在小水沟旁嗡嗡嗡巡飞。我偷爷爷的毛笔,蘸上浓墨,歪歪斜斜,在墙壁上到处涂画,如鬼画符。爷爷酒还没醒。我玩累了,从旮旯中翻找空洗衣粉袋子,太阳牌洗衣粉,我找到好几个,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晾干,准备等爷爷醒来,就献给爷爷装旱烟丝,博得一声夸赞。那是我的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一股烧酒的味道。

1993年,爷爷再也用不上我的洗衣粉袋子了,也再没人用筷子蘸酒喂我了。爷爷躺进早就备好的棺木里。那具黑漆漆的东西,我突然却不再感到害怕,也许是里面躺的不是别人,是爷爷。

我飞快地长大,上小学,升初中。初一那年,父母都出去打工,外公过来照顾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外公是一名虔诚的乡村基督教徒,滴酒不沾,不苟言笑,一本厚厚的《圣经》,被翻得稀烂。没有父母管束,我一下觉得可以飞起来了。家里留下的那一大坛烧酒,便由我独享了。酒量是真不行,一碗冷酒下肚,醉眼惺忪,天旋地转,鸡犬上了天。爷爷的遗像摆在神龛上,初看神情颇严肃,多看几眼,只觉笑容满脸,眼睛放光,仿佛忍不住要下来和小孙子喝上一碗。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20年12月2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净”“的确良”“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对爷爷的描写,表现了爷爷是一个讲究的人。
B.“大老远就迎去了”“欢快地摇着尾巴”文中多次写到“小黑狗”,勾画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
C.一本圣经“被翻得稀烂”说明宗教信仰在外公心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这也决定了他不通人情、冷漠脱俗的性格。
D.“欢腾”“抿”“笑”“熠熠生辉”写出了爷爷喝酒时的欢快愉悦、自我陶醉,是劳累之后的一种享受。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烧酒味”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爷爷的依恋之情。
B.“金黄的油菜花”“鸡飞狗跳”“大木蜂”等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幼年生活的快乐,令人回味无穷。
C.本文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位慈爱、勤劳、有个性、富有生活情趣的爷爷形象。
D.文章以酒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述自己的儿时趣事,在看似琐碎的叙写中表达爷孙间的至深亲情。
【小题3】标题“一壶酒越喝越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4】对比是本文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笔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上·福建龙岩·期末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语言艺术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信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间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林。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颥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取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中华儿女,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他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小题1】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2】为什么说“漂泊”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请君试问东流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雅舍思雅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②这是实朴的雅,□□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可传其神。

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小题1】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或是B.也是C.不是D.更是
【小题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                      
【小题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
【小题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
【小题5】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
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
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
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
【小题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俯仰之间

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喜爱跑动。

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杂草。那时用手工夯成的围墙不高,墙头披风渍雨,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有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沿着屋顶,便能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烘托着稚嫩的脚板。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折下玉米秆捋去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

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是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

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上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硬的草刺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针线盒里,找出一根针,龇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

⑤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

⑥南国的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天寒地冻,可隔着厚厚的橡胶鞋子,跑动的激情被包裹住了,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使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

⑦在同一个世界里,一种姿势的存活,或者消失,不要单纯认为是肢体的事。如果要让自己来注解,我判断是整个人变化的前奏,这和世间人事要变色蜕皮是一个道理。

⑧善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镂空。

⑨人类的成熟是不是以弃跑作为标志。

⑩跑步,尤其是狂跑,只适宜于竞技场上展现。如果有许多人在街衢上奔跑起来,那么,是什么在后边追逐他们,或是前边有什么在诱惑他们?一定会在追问中获得意义——有些就是在毁灭的边缘借助狂跑而余生。我发现,在时间来不及的时候,成熟的人依旧依然用快步来解决问题——既不失体面又能挽回时间的窘迫。并且,越是身份高的人,动作越是迟缓,举足的跨度很小。这里暗含了什么呢?是职业的差异,还是尊严的差别。

⑪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如我所见,对于奔跑中的孩童,大人通常会说“慢慢走,不要乱跑”。一定是某种强大的预感在阻止,否则不会这般地雷同。

⑫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

⑬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

⑭《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qí   B.guī   C.qí   luōD.guī   luō
【小题2】请写出下面两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1)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
(2)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对家园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对“人类的成熟是不是以弃跑作为标志”的问题,作者究竟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请从内容的角度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