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当天,发射进入负8小时倒计时,“测控信号不稳定”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让现场的技术人员紧张起来。干扰信号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将问题源头锁定在卫星与火箭的连接处。为了满足温控要求,火箭和卫星连接处有一层用来包裹仪器的镀铝薄膜,由于没有固定好而产生了晃动,导致信号不稳。经过固定,问题得以解决。此时,天空中的乌云也消失不见,阳光照在运载火箭的身躯土,腾飞的一刻终于到来。

(摘编自《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天记》,《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二:

2003年10月14日17时2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在热烈的掌声中,参与“神舟五号”载人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梯队三位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微笑着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航天员首次亮相,中国飞天第一人将在这三人中产生。

“你们中的一个将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第一人,全国关注,举世瞩目。我们想知道,你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使命?此时此刻,你们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本报记者获得第一个提问机会。“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有幸能够担负这次任务,我们感到无上光荣。无论谁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现在我们想得最多的是飞行程序和操作,是如何全力以赴地完成这次任务。”38岁的扬利伟回答得铿锵有力。

(摘编自《首飞航天员梯队称“我们感到无上光荣”》,《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6日)

材料三:

人民网北京10月1日电10月1日,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茫茫宇宙中银色的着陆巡视器和金色的环绕器熠熠生辉,“天问一号”以此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生日祝福。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截至10月1日凌晨,探测器已飞行188亿千米,距地球2410万千米,飞行状态良好。

(摘编自《“天问一号”向祖国报平安!首次深空“自拍”亮相》,人民网2020年10月1日)

材料四: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了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空间站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地展开,中国航天已经再次踏上了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取得更非凡的成就。

(摘编自《航天“长征”永远在路上》,《人民日报》2020年5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红一号”在发射前曾经出现测控信号不稳定的情况,航天人发现卫星与火箭连接处的一层镀铝薄膜没有固定好,导致信号不稳。
B.参与“神舟五号”载人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梯队的三位航天员,首飞前的唯一想法是专注于飞行程序和操作,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任务。
C.正在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通过深空“自拍”的方式,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祝福。
D.继上世纪后半叶成功开启太空时代后,如今中国航天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正着力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描写乌云消散、阳光照耀的画面,既真实再现了新闻现场的情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使新闻报道隐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B.材料二通过直接对话这种人物访谈形式,全方位展现航天人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素养,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即将实现的豪情。
C.材料三运用“1.88亿千米”“2410万千米”等数据,意在“用数据说话”,以极强的真实性赢取受众的情感认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材料四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体现了国家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新航天人应当继承和发扬前辈优良传统,在新“长征”中取得更大成功。
【小题3】前三则材料与第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组合材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安徽合肥·一模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篇章结构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比如,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等等。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 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摘自石仲泉《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人民日报》2020 年 8 月 19 日)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从产业数字化到数字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9 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 3.8%,36.8% 和 59.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0.2,2.2 和 3.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 22.6 个百分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需求恢复慢于供给,消费恢复慢于投资的态势,消费增长滞后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企业营收及利润恢复增长。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落地落实,消费端持续回暖。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内需回暖特别是消费明显回升,预示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或为四季度与2021 年中国经济反弹蓄势。接下来出口-制造业投资链条以及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有望逐步替代地 产,基建投资,成为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主要驱动力。


(摘编自祝嫣然《人均 GDP 超1万美元,经济总量将破百万亿元》,《第一财经日报》2020 年 11 月 13 日)

材料三: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一些地方还有“最后 一公里”亟待打通。

一是剩余贫困人口攻坚任务艰巨。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 52 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 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看不上病看不起病、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等问题突出。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深度贫困地区均位于中西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是“短板中的短板”。

三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犹存。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少数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土壤污染防治压力大。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问题新考验。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就业压力明显上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

(摘自宁吉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决战决胜实现目标必须加快补短板》,《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24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反映了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以后的主要矛盾,对于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重要意义。
B.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既有赖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要依靠新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C.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促进人民消费的政策以帮助企业盈利,这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D.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脱贫变得更加困难,这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有延续又有发展,这是时代的变化 和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共同决定的。
B.从“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速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最为明显。
C.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增速均创五年来最低,产业总量的差距也创五年来最大,可见“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截至 2020 年 2 月底,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群面临着严重的医疗教育等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我国可以采取哪些经济建设举措推动社会发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小题3】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

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

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

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网: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贻害无穷》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小题2】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小题3】日本政府将把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这一决定,为什么受到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小题4】新闻具有许多特点,请结合本材料及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