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6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     
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一面是屡遭失败的倒霉蛋,一面是收获颇丰的幸运儿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
他用iPo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一面是糟糕的人格缺陷,一面是完美的奋斗精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一面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面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乔布斯从不以“偷窃”别人的闪光灵感为耻。
(四)一面是苹果的栽培家,一面是苹果的终结者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休戚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是第一任CEO。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小题2】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3】从全文来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11-12高三下·江苏南通·期中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加拿大的契诃夫”艾丽斯·芒罗:问鼎诺奖的“家庭主妇”

①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大家见面的也仅有《逃离》一部作品,但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欧美国家却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还好,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芒罗手中,可谓来得“恰是时候”,总算让亿万中国人一夜之间知晓了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②芒罗从小特别喜爱阅读,七岁时就能在学校的朗诵课上绘声绘色地给小伙伴讲述书中的故事。但由于家境贫困,她生活的农村封闭保守,女孩子做家务,织毛衣,相夫教子,很少有人上大学,她常常需要放下书本来干诸如编织之类的活儿以赚钱贴补家用,而这总让她痛苦不已——终于,芒罗掷下一句豪言壮语来:“等着瞧吧,我非要考上大学,同这些编织活儿彻底决裂……”

③芒罗17岁高中毕业后,应聘当教师,要教11个学生,无论多么艰难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幸好,西安大略大学的奖学金及时到来,芒罗得以进入该校的新闻学专业。她的很多故事也都以安大略省为背景。1951年,为了与同学詹姆斯·芒罗结婚,塔毅然辍学。婚姻生活、家庭妇女在婚姻与家庭中的态度与抉择也成为芒罗写作中最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④1963年,成为家庭主妇的芒罗,生育了4个孩子。在她想到1950年大学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影子的维度》之后,她家庭主妇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在哄孩子睡觉、洗衣服和等待烤炉的间隙,她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起小说来。芒罗与丈夫开了一家书店,取名“芒罗书店”,不想这竟为芒罗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好平台。在书店,她可以近距离仔细观察前来借书和买书的各色人士,比如中小学生、专家、教授、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等,同他们畅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为写作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素材。迄今,芒罗书店依然经营良好,极受欢迎。

⑤196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快乐影子舞》。起初她对自己的处女作充满了信心,但由于短篇小说在当时的欧美文学界地位低下,结果没有一家出版社对它感兴趣,以至于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间她竟先后收到二十余封退稿信。在一连串的“打击”面前,芒罗并没有气馁:“我坚信我的短篇小说一定会有人喜欢的!既然出版社看不上眼,那我就想别的办法来发表……”她决定找家报纸进行连载。不承想,就是这一“被逼无奈”之举,却为芒罗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当时,加拿大女权运动愈演愈烈,她的这部小说甫一连载,即在维多利亚市的女性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因为她的作品讲述的是她最擅长的——以典型女性视角讲述家庭主妇的故事,所以女性竞相传阅,小说随后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不久,一位出版社编辑嗅到了商机,当即找上门来洽谈出版事宜。1968年,《快乐阴影之舞》改名为《快乐影子舞》后与读者见面,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在加拿大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年,芒罗三十七岁,她凭借这部短篇小说集一炮走红,而且还赢得了自己写作生涯中的首个至高荣誉——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

⑥自此,芒罗一发而不可收,她以平均每五六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又陆续出版了近十部短篇小说集,文笔朴素、精准、传神,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声誉。这一切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⑦芒罗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但她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读者绘制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本世界。芒罗的故事大都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她的回忆复现的,雄心勃勃的母亲、逃避现实的父亲、敏感爱幻想的女儿、孤独压抑的成长等等,这些都在芒罗的小说中反复出现。她用创作来传承记忆,并用记忆来丰富和深化叙述。她利用时空转换的创作手法,将记忆、想像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最终使读者进入到她所书写的记忆世界。她曾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⑧几乎所有读过芒罗短篇小说的人,无不为她精致的“房子”而折服。加拿大历史上首任华人女总督伍冰枝上任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看过好几部芒罗的小说,深知底层百姓的困苦和不易,我将不辞辛苦地努力工作,把各族裔人民团结在一起……”芒罗与政史的交集并不是从这里开始。早在创作初期她对婚姻暴力现象关注较多,很多作品情节简单,反映了加拿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公众意志对婚姻暴力的态度。人们在作品里体悟到了西方婚姻伦理的变化,也体现了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地位明显提高。“重要的是顿悟性的时刻,那突如其来的领悟,那精确、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细节”,著名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就赞芒罗为“当代契诃夫”。

相关链接

①芒罗的小说被归于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在叙事中,她从不使用诸如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或是魔幻主义等现代派手法,她完全采用传统写法。但她对女性们的心理描述捕捉准确,刻划细腻,可说是曲尽其妙。瑞典文学院认为,她的叙事风格以细腻见长,表达的清晰和心理现实主义是其主要特点。

②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全加拿大人送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桂冠第一次戴在了一位加拿大作家的头上,而且还是一位女性。艾丽斯·芒罗获奖的消息让加拿大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总理哈珀当即发出贺电说,“加拿大人为这一卓越成就感到无比骄傲……诺贝尔奖将进一步巩固加拿大属于世界上拥有最好作家的国度之一的地位”。(节选自2013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芒罗虽然在欧美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但在中国鲜为人知,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才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B.芒罗书店为芒罗创造了一个大好平台,可以近距离观察前来书店的各色人士,为写作积累了充分的素材,人们在这里也可以一睹诺奖得主风采。
C.受加拿大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芒罗的《快乐阴影之舞》引起女性读者共鸣,从而一炮而红,为自己赢得写作生涯中首个至高荣誉。
D.标题中的“家庭主妇”既指芒罗凭借“家庭主妇”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指她的作品内容都是从女性视角写关于“家庭主妇”的故事。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的含义?并简析其作用。
【小题3】芒罗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芒罗最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哪些原因?她的获奖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自传(节选)

沈从文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

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所恐吓。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
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
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必要。
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从听、嗅,视觉等角度写出铁匠铺的神奇场景,生动而有趣。
B.发水后照例上游会漂流下来木头、家具、南瓜等东西,有人看到值得下水的就会做好准备跳水捞取,侧面反映乡人的勇敢和智慧。
C.全文叙事节奏悠闲平缓,“我”“欢喜看”且逃学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被罚的“惨状”,也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D.文章对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的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铁匠铺所见所闻,可以点带面,表现出“我”观察事物的持续专注。
【小题3】“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C.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小题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