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则不逊,俭则                       固:鄙陋,寒酸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再:再次
C.远罪                                     丰:使……足
D.不可遍                                     数:列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慈子逆                                 风飘飘吹衣
B.君子寡欲则不役                  不拘时,学于余
C.人莫                                     外无期功强近
D.聊举数人训汝                           秦亦不城予赵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小题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     )
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
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小题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20-21高三上·天津滨海新·期末
知识点:司马光(1019-1086)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决矣!”母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龁伐赵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天下莫能当
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
决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司马温自兖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六月辛丑,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远。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温又不从。

燕主暐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秋,七月,温至枋头。暐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不捷,走未晚。”暐乃以垂帅众五万以拒温。垂申胤、封孚、悉罗腾皆从军。又遣散骑侍郎乐嵩请救于秦,秦王坚遣步骑二万以救燕。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必不战自败。”

温以燕降人段思为乡导,悉罗腾与温战,生擒思;温使故赵将李述徇赵、魏,腾又击斩之;温军夺气。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乃使二百骑挑战,分余骑为三伏。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
B.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
C.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
D.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指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B.辛丑,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C.表,古代文体名,是臣子向皇帝表达陈述、请求、建议的一种奏章。文中用作动词,“上表”的意思。
D.太傅,太子的师傅,负责教习太子,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刚愎自用,不听劝谏。郗超认为路途遥远,汴水和清水不足以运输物资,前后两次劝谏不应急于北伐,都被桓温拒绝。
B.桓温专擅大权,朝臣离心,申胤认为桓温专擅国家的权力,晋朝众臣不愿看到恒温得志,必然有人阻挠败坏桓温的事业。
C.桓温恃众而骄,不善应变。大军深入敌区,不主动出击,却让部队在中途徘徊,指望相持而坐取全胜,结果失去战机。
D.桓温士气低迷,粮尽退兵。桓温连续失利,粮道被断,敌方的援军又至,只好烧掉战船,丢弃军用物资等,从陆路逃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
(2)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
【小题5】郗超为桓温出的两条计策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1),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2),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3)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 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 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恒首领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
C.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
D.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的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特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