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20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上下。

公笃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                       兹: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               遇:对待
D.倔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在滁也       或言朝廷
B.吾老其间       公笃朋友
C.皆出涕       与迁、固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       文气衰弱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
20-21高三上·北京海淀·期末
知识点:苏辙(1039-1112)文言文翻译分析信息,归纳要点文言实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本语段作者是_______,号________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风云开(          )                      (2)心骇目(           )
(3)昔楚襄王宋玉、景差(           )(4)会计之余功(          )
【小题3】句子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4】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
【小题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小题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小题6】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可以忽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长寿
B.故君举而之于其臣                    隶属
C.夫史官之兴,其来                 悠久
D.吴、楚、徐、越之                    僭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今之君子不然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D.可以忽哉/国家可几而理欤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   
用人肝作为粮食,却能老死在家中,从来没有见到过战争祸乱
B.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何况赏罚只是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能够清楚明白的显露于万世之后
C.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然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以至不能了解他们是如何帮助君主治世的
D.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     
虽然《春秋》列为“经”书,而它实际上是尤为明显昭著的史书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为辅助来裁定是非,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当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合理适度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记载了齐越等诸侯受到周王室的及时奖惩,因而使后世之人对王室嗟叹痛惜。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统计结果报给太史令再把副本报给丞相和御史,说明对史官的重视。
【小题5】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纪传体,鲁迅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6】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小题7】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