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1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严令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接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8日)

材料二:

今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本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煌灾”,教千亿只煌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就;因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根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食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谋,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来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今年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认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商家和顾客都认为应该制止浪费;而节的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C.无论是司马光提倡的“俭约”生活方式,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与饮食文化“绿色革命”的理念一致。
D.国际经贸原本运转正常,但今年新冠疫情突发,对它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加之蝗、洪等灾害,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又重回大众。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的一项是(       
A.饭店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
B.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C.生食、熟食分门别类存放在冰箱中
D.许多学校、酒店开始实行分餐制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20-21高二上·辽宁营口·期末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

“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的“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当代美术叙事的主要创作方向。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C.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反思人与动物关系的思想基础。
D.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人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重要内容、精神指向、主旨几方面,较深入地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体现了“乡土美术”较强的生态观,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都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的主旨这一内容。
C.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说明尚扬的作品较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D.文章开篇总述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发生“生态转向”的概况,最后一段再次重申这一点并进行了补充阐释,形成首尾呼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这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B.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退出来,是一些艺术家为了遏制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做出的一种积极尝试。
C.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决定了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会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
D.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成为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学创作“乡土叙事”发展转变的重要助推力。

当下中国诗坛,不少作品过于炫耀“技巧”,喜欢设置“阅读陷阱”,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没有美。一些作者写诗,一天写一首,甚至好几首,不断成批量、重复地生产文化“快餐”。诗歌丧失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丧失了应有的典雅、庄重和高贵,失去了风度。那么,诗歌的风度是什么?诗歌的风度是人们精神的筋脉,是渺远的苦难意识的复活,是生命的旗帜和光明的导向。那么应从哪些方面重振诗歌的风度呢?

第一,要重振诗歌的思想深度,将诗歌推向历史的纵深。诗歌应当具有“高格”境界,诗歌是人的灵魂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灵魂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和诗人品格。诗人的心是赤诚的,他试图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温暖人类受伤的心灵,使诗歌的魅力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合二为一,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活着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只有思考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重量。因此,时间的观念在优秀诗人的文本中不仅表现出对家园深切的眷恋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更象征着一段记忆,一种情愫,有着铭文般的质感,让人看着炊烟从贫瘠的大地上升起,想起古老的歌谣消失在时间尽头的河流里。这样的生命体验,既是诗人个人的,更是人民大众的。

第二,要重振诗歌的精神广度,诗人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人有两种本能:即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生存本能是物质上的,浅层次的,吃饱了喝足了,即可满足;艺术本能是精神上的、深层次的,因为精神的空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本能不仅可以见证生命的意义,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和振奋,失去这个本能,人就沦为行尸走肉。因此,作为以艺术本能存在的诗歌不仅要有思想的深度,更要有精神的广度。

第三,要重振诗歌的艺术密度,彰显人民视角的叙事张力。诗歌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充满矛盾与对质、紧张与平衡,充满丰沛的意蕴,其诗意的密度主要通过人民视角叙事的张力来彰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叙事就是人民视角的最好例证,它展现的诗意是对贪官的愤恨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诗歌应当充溢密集的诗意,创作者在古典诗词和优秀新诗的熏陶下,充分吸收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段,从人民视角出发,通过叙事张力的表现,还原诗歌的“歧义性”“丰富性”和“纯粹性”,拓展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第四,要重振诗歌的抒情厚度,诗人要有悲悯情怀。无论诗歌的思想有多深、精神有多广、诗意有多密,诗歌都离不开抒情。因为,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由坚固的信念牢牢支撑。这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自然、启示和宗教民族的信念。这是一种产生魔力感和梦幻的信念。阅读充满抒情的诗歌,使人陡然对敬畏的文字产生由衷的尊崇之情。这样的诗歌必须是过着绝对诚实生活的人所写,他的诗写得越好,他的人生态度就越虔诚。

事实证明,人们需要诗歌,更需要有风度的诗歌。当世界浮躁的时候,诗人应该进入思考,变得安静。诗人要和读者对话,诗人要和诗歌对话,读者要和诗歌对话,诗人与读者要和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美誉度亟待重建。

(摘编自聂茂《重振诗歌的风度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振诗歌的思想深度,需要诗人以赤诚之心完成由追求时间的意义到重量的创作转向。
B.重振诗歌的精神广度,诗人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用诗歌来满足人的两种本能。
C.重振诗歌的艺术密度,必须借鉴多种艺术表现手段,通过人民视角叙事张力来实现。
D.重振诗歌的抒情厚度,诗人需要始终抓住抒情这一诗歌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悲悯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下中国诗坛存在的一些弊端,作者进行了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中心论点,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证,呼吁诗人的创作需要重振诗歌风度。
C.在论证诗意密度主要通过人民视角叙事张力来彰显的论点时,文章采用了例证法。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四个分论点各有侧重又关联对比,论证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过于炫耀“技巧”、喜欢设置“阅读陷阱”的诗歌作品,没有意境和内容,丧失了应有的典雅、庄重和高贵。
B.精神上的艺术本能可以见证生命的意义,故而能抚慰人的精神,以艺术本能存在的诗歌也要有精神的广度。
C.诗歌充溢密集的诗意,离不开诗人对古今中外优秀诗作的借鉴,诗人应从人民视角出发,拓展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D.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由衷的怀念、感激和赞美可见艾青有着虔诚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科技的未来在青年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力同样在青年人才,释放青年人才的创新能量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才能更好地释放青年人才的创新能量呢?

首先要激发创新活力。青年创新人才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这种潜能释放出来。

从宏观角度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唯有以改革激活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到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抓好几项具体工作∶提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权,大力解决科研经费不确定性和预算要求具体化的矛盾,克服重立项、轻监管等弊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微观角度讲,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还要切实增强针对性,青年人才年龄、专业、经历各不相同,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并针对其特点进行激励。不难看出,当前阶段70后和 80后是单位的中流砥柱,对他们的激励更具挑战性,应侧重帮助其排忧解难和规划前景;对待 90 后人才则可以多为其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其次要包容创新主体。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当今世界正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才、借八方之力,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对各类人才及创新主体的包容、尊重和鼓励,可以带来新兴行业和职业的百花齐放,有利于形成人才多元、万众创新的局面。新时期要特别注意尊重人才主体的多元性及其个性特征,尊重各行业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之作。要以创新思维发现各类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释放出他们持久的创新干事热情。要以系统思维统领各领域人才,优化行业布局,引领各行业长足发展,有效推动人才、行业和国家共同进步。

最后要搭建创新舞台。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一个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是其人才观的体现,也是其自身实力和格局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人才,越需要相应的工作、生活环境,各个行业都有突出的领军人才,都需要在其专业领域里发挥专长,并与整个大环境共同成长。

我们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部门协作,破除梗阻环节,促进青年人才发展体系和机制的完善。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模式,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共同做好人才工作。要落实政策,加强保障。提高人才政策落实效果,建立领导层、管理层与人才接轨的制度,认真做好青年人才的实际工作,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要构建生态,服务人才。建设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应该从改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着手,营造细致而独特的最佳人才环境。在科研机构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为生产力的转化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激励更多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实干创造新业绩,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郭鲁江、罗宗毅《如何释放青年人才创新能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所以青年人才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B.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管好该管的事,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
C.自主创新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闭门造车”不能创新,没有任何出路。
D.优秀的人才,才需要相应的工作、生活环境,需要与整个大环境共同成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科技创新引出青年人才的创新,然后提出关于“释放青年人才创新能量”的论断。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要阐释我们应该如何释放青年人才的创新能量。
C.文章主体部分论证思路清晰,“首先”“其次”“最后”分别引导的内容构成递进关系。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严密,结尾段落对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表达了期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权是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解决制约科技创新问题的内容。
B.对70后、80后和90后人才的激励措施不同,可见年龄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唯一标准。
C.人才多元、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需要对各类人才及创新主体的包容、尊重和鼓励。
D.释放青年人才创新能量的举措包括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