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雕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的前身,在我国印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雕版印刷历经唐、五代,在宋代取得了空前发展。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对宋诗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达到顶峰。宋诗的境界虽然难以和唐诗抗衡,但宋人还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让宋诗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当时的雕版印刷是分不开的。正如张高评先生所言:雕版印刷之崛起与繁荣,所触发的图书流通、知识传播效应,是宋代文明登峰造极之推手,是宋型文化孕育之功臣,是宋诗特色形成之中介,是‘诗分唐宋’之重要触媒。

宋人运用雕版印刷刊刻了大量宋人诗歌集,并为宋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中收集的有传本的宋人诗、词、文合集共739种,《唐集叙录》中收集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合集共108种,两者相比,唐人传世文集的种类约是宋人传世文集的1/7在唐代,文人诗集大多依靠抄写的形式流传,传播范围受限。可是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文人诗集大多能得到及时广泛的刊刻,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诗集一经刊出,就被人争相刻印流传。名声不大的文人,其诗歌在经后人整理后也能刊刻。无论哪种模式,只要被刊刻,都有利于作品的保存,并能为作品进一步流传奠定基础。

宋代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刊刻宋人诗集,这使诗集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宋人的诗集通过雕版印刷成册后,如果仅局限在保存的层面,那么诗歌的发展则会停滞,只有让这些诗歌作品真正进入传播渠道,它们的价值才会得以更好地凸显。在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让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传播途径之一是官方传播。所谓官方传播指通过官方渠道对诗歌等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其主要表现就是宋朝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大量编刻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文学类书籍。宋朝统治者除了重视正常的修书外,也重视对文人作品集的编纂和刊刻。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云,六月壬申,门下侍郎薛昂奏:承诏编集王安石遗文,乞便不置局,差检阅文字官三员。从之。这样王安石的诗文在统治者的重视下,镂板传世。除了官方传播,还有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书肆等场所传播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商业传播。书肆之所以会刊刻众多诗文集,其原因在于获利颇丰。北宋《渑水燕谈录》曾记载:时蔡君谟为《四贤一不肖诗》,布在都下,人争传之。鬻书者市之,颇获厚利。书肆让宋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对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苏轼的诗歌正是由于被商家大量刊刻,才能家喻户晓,这就提高了他的文坛影响力。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民间传播,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目的在于保存经典,传播文化。比如一些世家大族,从弘扬前辈先贤的文章功业,启迪儿孙的层面考虑,刊刻了一大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例如周必大所刻的《欧阳文忠公集》。

宋代通过雕版印刷来传播宋人诗歌,这对文学流派影响深远。对文学流派总集进行雕版

印刷是文学流派形成乃至壮大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最为典型的当属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诗集通过刊刻传播的形式,汇聚了江西诗派众多诗人的作品。到了南宋末年,即使诗坛后学之风已逐渐发生转变,江西诗派仍是诗坛的主流。其原因就在于诗集的刊印传播,将此派诗人那些分散的作品汇聚在一起,更好地延续和发展了诗派的传统。

(摘编自《宋代雕版印刷传播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的崛起让宋诗形成了与唐诗迥异的风格,也使宋诗在诗学史上的地位卓然。
B.宋代文人的诗作都可能被刊刻印刷,但如果诗人缺乏名气,则保存的意义大于传播价值。
C.民间书商刊刻文人诗集,通过书肆进行售卖,这样的目的是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获利。
D.江西诗派起源于北宋,以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为中心,即使到南宋末年依然有很大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从保存、传播和对文学流派的影响等方面分述了雕版印刷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B.文章引用张高评先生的话,很好地论证了繁荣的雕版印刷业对宋代诗歌乃至宋代文明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一观点。
C.文章在论述诗歌的传播途径时,着重强调官方传播对诗歌传播的影响,同时也论及了商业传播和民间传播的影响。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不仅以具体刊刻作品为例,还引用宋人著作中有关雕版传播的内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雕版印刷技术的支撑,宋代的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就难以得到保存,也更难以流传后世。
B.仅仅停留在保存的层面,文学作品就不能发挥文化价值,只有让其传播,才能更好地凸显其价值。
C.宋代文学流派能够壮大离不开雕版印刷,刊刻这些文学流派的总集,对延续诗派传统有积极作用。
D.宋两浙西路转运司刊刻的《临川先生文集》和国子监刊刻的《资治通鉴》均属于官方传播的范畴。
2021·四川绵阳·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需要沟通。绘画需要在平面上找到与“现实”相应的构图秩序,使之入画。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

观察16世纪画家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中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林荫道》,或许能够感受中西绘画的大分歧。这两幅画都目光正对纵深的林荫道,不同的是,霍贝玛置身路上,平视前方,而文伯仁避开平视相接,从空中俯瞰。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林荫道》的角度不入画,因为中国古代绘画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林荫道》这样的构图只能产生于西方焦点透视绘画的体系当中。

      

众所周知,中国画久已落得个不讲科学的名声,科学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画。焦点透视法改变了绘画,绘画却不一定非要焦点透视不可,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或许可以这么说,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空间性的透视,中国式的非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时间性的透视,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统一的透视法。

(摘编自韦羲《照夜白》)

材料二:

现代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西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出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字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遵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早在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固、高下起伏的节奏。杜甫有两句诗表现出了这空、时意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慕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苏东坡论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诂之诗,诗中有画。观厚诂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

王维的《辋川》诗有一绝句云:“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未栏,逶远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连视法。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和青林来栏构成一片平面。中国山水画家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识透视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如: 。我们在中国诗中看到了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的态度。

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7.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绘画是在平面上找到构图秩序,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
B.霍贝玛和文伯仁画中的林荫道,体现了中西方绘画的一大分歧,即是否采用消失点透视的布局秩序绘画。
C.中国山水画放弃了焦点透视法,但是同样能够表现出空间感,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
D.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物,通过这些象征物,我们可以领悟其文化的精神内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绘画是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的,因此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的画作。
B.中国宋代的沈括和清代的邹一桂都认为,透视立场的写实画法只是一种技巧,算不上是真正的绘画艺术。
C.陶渊明的“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体现出的是一种空间意识,也是中国人“俯仰自得”的宇宙感。
D.我们可从王维诗推测他的画境: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却具有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
【小题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做材料二横线处例证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C.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D.初月微明漏白烟,碧松梢外挂青天
【小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以大观小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的绘画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看待宇宙与生命的哲学观。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广袤无垠的天地和一座小草亭和谐处于同一空间之中。请结合“以大观小之法”谈谈你对“乾坤”与“草亭”关系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多样,文学的人民性的具体表现自然也会有新的特点。当中国人民尚未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时,文学的人民性扎根于工农兵的文化需求,跟无产阶级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当中国人民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之时,文学的人民性扎根于拥护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跟社会主义敌人的斗争仍然是文学的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当中国人民投入社会经济发展之时,文学的人民性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当中国人民充满自信地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则要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文学人民性的表现形态更加复杂,其复杂性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

新时代文学人民性的表现形态之所以更加复杂,首先是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更加关注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单纯的温饱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次是因为人民的文化需求本身就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娱乐需求与提高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直观的:娱乐需求主要体现在身体层面上,而审美、求知、沉思等提高需求则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上。一些文学作品仅仅满足了人民的娱乐需求,而不能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再次,相对于之前的社会目标,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宏伟、复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新的转变。在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文学去配合社会发展往往是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而在新时代,文学所承载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就是人民性的体现,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助力。

侧重于娱乐的文学遵循的是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侧重于形式探索和深度感悟的文学已经成为少数人的文学。在传播媒介繁多的今天,文学早已不是讨论公共话题的主要阵地,甚至连次要阵地都算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沿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关于文学人民性的话语模式,就不合时宜了。

我们可以把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表现形态分为两种:文学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只是人民性的初级表现形态,而新时代文学人民性的高级表现形态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文学形式的审美感悟,这显现了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另一个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悲剧经验的沉思,这显现了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能力。这两个方面最能体现文学所承载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之后,文学形式的积极政治功能也越来越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步入小康之后,如果能够把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求转化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无疑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而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纯粹的审美比单纯的道德训诫要有效得多。在当今娱乐文化流行的背景下,试图通过道德训诫的方式去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几乎是寸步难行。而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中,对文学形式的审美最接近理想的审美状态,最能涤除各种功利性的侵扰,因而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

(摘自王天保《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新解》)

材料二:

当下的中国作家、文艺工作者如何用自己的文学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关于人民性就非常重要了。但是人民性又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工农兵的标准,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人民性的内涵,要与时俱进。根据习总书记的阐释,他在提倡人民性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民族性的问题,强调了要处理好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我们有千百年的伟大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我们是有很深厚的文化血脉的,这个里面体现出来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过程中,当我们强调人民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要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做文学评论,包括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是说简单地去写那种美化现实、回避现实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也要敢于直面社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和人民群众休戚相关、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包括他们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东西都要加以强化。新的人民性,不仅仅是广义上的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它要和民族性,还要和人类性、人性结合起来。人民性是有血有肉的,并不排斥我们经常谈到的人性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把人民性的概念完全变为政治的符号,它和人性、民族性乃至于和人类性都有关。在新世纪的背景下中国要崛起,都要处理好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关系,要处理好我们的民族和全人类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关系。我们的文学创作,包括文艺评论,也要抬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来认识。

学术界,包括当代文艺理论界和创作界,很多人都在谈双创的问题,即怎么样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在新世纪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新时代形势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就是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该怎么样从传统文化里面寻找资源,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当下中国活跃在文学艺术界中的不同代际的作家,从“50“80,包括网络作家,大家都很注意到传统中去寻找资源。

(摘自李遇春《从新人民性话体批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新时代文学“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人民”的内涵出现新的变化,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文学的“人民性”也就相应的出现了新的特征。
B.新时代文学“人民性”表现形态具有复杂性,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文学“人民性”表现形态的单一性特点有所不同。
C.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表现分为初级表现形态和高阶表现形态,初级表现形态为文学只需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D.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工农兵标准,而是要与时俱进,需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人民性的内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的文化有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身体层面的娱乐需求与审美、求知、沉思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存在着非常直观的矛盾。
B.新时代的文学遵循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学“人民性”话语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需求。
C.新时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不可简单美化现实、回避现实,而是敢于直面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强化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地思考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充分肯定了“人民性”在新时代的积极意义。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A.“首先是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描写贫民、农民、士兵的生活,描写他们的斗争。……当然是主要题材。”(瞿秋白)
B.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D.“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小题4】新时代文学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请结合材料作答。
【小题5】请以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分别从思想内容和审美感悟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文学创作的当代育人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材料二:

1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

2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的首要科学。

3在成书于公元前100多年的《淮南子》中,记载着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这些神话开始,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史前的天文遗址,到西汉的彗星帛书:从唐朝遗留的星图,到宋代记载的客星……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4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天象密切相关。

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朝董仲舒认为上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天上发生的每一种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彗星、新星等),都对人间的事件有着特殊的启示。与此同时,天上的不同区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与之对应。天空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生活在地上的人,就这样一直处于上天的凝视之下。

6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国家被称为“天下”,帝国被唤作“天朝”,治国要遵循“天意”,皇帝亦自命为“天子”,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天的代言人,“维系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作为“天子”,君王们必须解读天象,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

(陆纾文《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能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B.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从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看,它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C.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D.古代西方文明认为,天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任何人都不能对它进行观测和探索研究。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扬雄《难盖天八事》,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
B.浑盖之争,秉持着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
C.天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帝王、朝臣和民间人士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D.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文中列举的老子“道法自然说”、汉朝董仲舒和明朝宋濂的天人感应思想都说明了这点。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这一观点的项是(     
A.《淮南子》记载的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B.史前天文遗址,西汉彗星帛书,唐朝遗留星图,宋代记载的客星。
C.生活在地上的人们,一直都处于如同一面镜子的上天的凝视之下。
D.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中国历史上取得那么多的天文成就,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