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空间。很多人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共鸣,通常会与一两本书有关,往往从家门口的书店开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裹足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中国”等具体举措;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这些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实体书店的独特优势。《2018-2019中国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3%,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5%。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规模不减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书店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本末倒置。那会导致能读的书越来越少,杂货商品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书活动越来越少,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变的是书店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慰藉的需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依旧是很多人的信念与追求。相较以前,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时的体验。无论是老牌书店还是新兴特色书店,能否在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持!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前景,毕竟书店既需要用“面子”吸引人,更需要靠“里子”留住人。

(摘自《实体书店转型要“面子”也要“里子”》)

材料二:

用“扩张速度惊人”来形容近年实体书店创办热潮,并不夸张。越来越多“最美”“高颜值”“豪华”实体书店在全国涌现;其中有书店甚至成了网红景点和打卡地标。

“网红效应”对于书店是把双刃剑,若不够红,书店客流与业绩会受到影响;但若是过于网红,又往往被火爆所累,造成客流过剩,有丧失专业性的风险。不难发现,如今大多新开的书店都讲究空间美学,追求店面的“高颜值”卖咖啡、卖文创、办读书活动,多管齐下;这对经营来说无可厚非。但有出版界人士提醒,如果读者走进书店只为了拍照或喝咖啡,那么书店存在的意义何在?书店沦为“背景板”,所谓人文情怀也不过是空话了。

“在一些投资人看来,开实体书店等于开免税的咖啡店、饭馆,且书店规模越大、装修越漂亮,减免房租就越多,得到的补贴也越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店经营者说,这是引发实体书店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未必能契合普通读者诉求,不少读者更需要深入社区的中小书店,而非大卖场的豪华摆设。同时网红书店固然吸引一大批读者前往线下实体店观摩、阅读,但是网红书店的常客通常就是网友,或者由网友介绍来的读者,至于线下的吸引力则相当有限。

(摘自《如何回归阅读初心,安放好书店的灵魂》)

材料三:

对网红书店的争议,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并不太让人意外。一方面,网红书店只要不是喧宾夺主,为了确保书店能够有起码的盈利空间,开展一些复合型经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不应该被苛责。毕竟,对书店而言,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一些书店出售周边文创产品,定期组织线下读书沙龙、专家学者讲坛,抑或是像日本一些书店那样举行亲子阅读活动等,让书店从单纯的卖书变成一种以读书为纽带的线下社交场所,这其实是一种对书店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重新定义“阅读”,这是过去的书店所不具有的。

事实上,在讲究吸引力和体验感的时代,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实体书店最红火的年代,恰恰也是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接收的信息大多都来自书本。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阅读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在被前所未有地重塑,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书店也必须保持“传统”的味道,还停留在记忆中的样子。作为书店生态多元化的一种体现,网红书店更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也唯有此才能真正给社会创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空间,同时也为实体书店赢得生存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普及后,中国数字化阅读发展迅速,纸质阅读放缓,实体书店发展受到冲击,不得不走网红路线。
B.2018年中国图书销售网点和从业人员同比增长,原因是实体书店能营造网络阅读不能提供的阅读氛围。
C.新型书店为增加书店颜值,都讲究空间美学,这对经营来说无可厚非,但导致书店沦为打卡拍照的“背景板”。
D.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阅读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书店生态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小题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转型过程中,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材料二中提到书店“卖咖啡、卖文创”等。
B.实体书店以高颜值、独特的设计吸引人们去打卡,并提供休闲方式,有的书店发展为网红景点、打卡圣地。
C.在实体书店创办热潮中,很多书店追求规模大、装修漂亮,但有些读者仍然选择去社区的中小书店。
D.为了能在与网上书城的“价格战”中占优势,实体书店重新定义“阅读”,将书店打造成以读书为纽带的社交场所。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读者来说,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者的。
B.实体书店复苏明显,但整个行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主要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的落后。
C.实体书店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不妨与网络书店“联姻”,这样能更好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D.实体书店只有调整经营方式,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将书店与图书馆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0-21高三上·天津河西·期末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含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生态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主要取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各民族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但是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去进行综合、全方位的建设。同时,我们应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实践活动、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图片资料、宣传手册等途径,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

(摘编自邱江辉主编的《生态道德读本》)

材料二:

《续梦大树杜鹃王》将大自然文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刘先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下,从走进山野到走向海洋,从探险动物到描绘植物,从虚构故事到实地体验,从反映自然到反思人类,从动物学、植物学到博物学的自然书写中,传达了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的哲理情思。刘先平说,他在大自然中跋涉40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坚信只有以生态道德修身,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和谐之美是大自然文学的最高境界。大自然文学就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学。云南腾冲的高黎贡山无人区,屹立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年大树杜鹃王,这是大自然的和谐之作。刘先平以“美的心灵”观照自然,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来自自然,自然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还满足人类更崇高的精神需求。赏心悦目的自然美,给人以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快乐;自然法则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美,要求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守生态道德;生态道德维系着人与自然的血脉关系,开放出人与自然命运紧密相连的和谐之花。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西方生态伦理学流派的出现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柱。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他说:“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

良好的生态是文明得以繁衍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一生态,文明将被摧毁。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发现:“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

良好的生态,需要人类树立环境伦理观念。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说:“假使没有一个环境伦理来保护社会的生物基础及农业基础,那么,文明就会崩溃。”

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责任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习惯。

生态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污染和浪费,真正做到人类与自然互利互惠。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成为人们普遍信念的基本道德规范。
B.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去进行综合、全方位的建设,需要采用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育方式。
C.作家刘先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下,创作了《续梦大树杜鹃王》等多部作品,传达出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的哲理情思。
D.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等,以期能互利互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教育的力量显而易见,只有全民加强了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了生态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
B.生态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口头或书本或理论上,而应该跟日常的具体生活紧密相连,寓生活于生态道德教育之中才是真教育。
C.在作家刘先平眼里,生态道德既意味着人们应认识到人类来自自然,还应认识到自然给人类提供生存物质,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D.西方生态伦理学流派提出的全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自然观,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柱。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找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它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并对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可视化系统分析,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摘编自汪超《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情感空间是指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空间或者某些具有一定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
B.利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文学情感空间研究,就是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
C.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清晰、快速地发现作家们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D.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颠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文学情感空间”,为后文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打下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时,着重阐述其优势,条理清楚。
C.文章多用举例论证,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个例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D.文章在阐述可视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与现,这是文学研究与现代技术联姻的结果。
B.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建构的规律,进而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这是文学情感空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
C.某一具体地方的情感空间可能具有固定的类型属性,但也可能因为作家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D.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研究,体现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加深和拓宽文学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小题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其中
(1)“史载”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说”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D.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