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其著作《宽容》中讲,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知道透视。对于中国人的造型能力,他评价说,中国人画东西是画不像的,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地步。但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说论画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两种观念截然不同。

其实,在秦汉及之前,中国人的造型能力就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且不说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的陶俑,只要到敦煌去看壁画和彩塑,用栩栩如生是不足以表达它的意味的,它的造型和色彩的表现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所以,中国并不是一个画不像的民族,这里面有内在的思想根源,这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有关。

在六朝之前,中国哲学以儒、道哲学为主;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哲学合流;到隋唐时期,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时代。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真实?

暮春的一天,白居易去庐山访友,写了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感叹道,暮春山外桃花已然凋零,而深山中的大林寺桃花刚刚开放。常常遗憾春天已经逝去,无法寻觅,不知道却转入山寺中来。他这里绝不是写不同空间存在的不同物质显现,也不是写时间流转中的气候变化现象,他要讲的是真实的桃花是永远不落的。这首诗就是要我们重视这个表象的世界背后的生命真实,世界的真实从外在形貌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靠心灵去体会。

隋唐时期,进入了一种追踪什么是真实的课题之中。中国画叫丹青,丹青就是以色彩来呈现的意思。王维之后水墨画出现,在千余年的发展中,竟然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水墨画是一个黑白世界,在我们的色相系统中就是一个无色的世界,然而中国艺术家认为无色而具五色之绚烂——没有色彩,却可呈现色彩也无法现的生命真实。这使它成为中国艺术的命脉之所在。

19世纪末期,西方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甚低,认为中国人喜欢病怏怏的东西,如盆景,一段枯根放在盒子里,中间有几块石头,几片绿叶点缀在枯朽的枝上——这是一种病态的存在,似乎我们的趣味并不怎么高雅。

其实并非如此,它是由独特的哲学所造成的,它所追踪的东西是一种内在的美感,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槁来评价。它所追求的是跟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性依托相关联的。老子讲为腹不为目,意思是你要用整体的生命去体会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我觉得这是决定中国艺术命脉的东西,中国人讲写意,讲形神结合,就是以此为思想根源。因为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心而造的。我在讲园林的时候,始终觉得有这样一个思想角度:中国有漫长的造园史,对园林的功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上的园林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是住的,即实用功能;第二是看的,是审美的功能。但是中国园林自唐代以后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安顿人心的功能。所以,它是心灵世界之宅,是让人心灵休憩的地方。可以说,这种思想是贯穿于中国整个艺术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真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水墨画虽然是黑白世界,色相单一,但依然能表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B.在“什么是真实”认识上,中国艺术追求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更是生命的真实。
C.画得像与不像,西方和中国的艺术评价标准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D.西方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很低的原因是他们不理解背后蕴含的人的精神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出现的众多传统经典艺术造型,强有力地论证了我们是一个能画得像的民族。
B.文章在阐述中国艺术理论“像与不像问题”时,常引用西方人的观点来加以佐证。
C.文章从艺术真实角度论证了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趣味,即注重写意,讲究形神结合。
D.全文在论证中国传统艺术的真实时,既有正面举例阐述也有反面驳斥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造型能力很早就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比西方艺术“透视”所追求的真实水平要更高。
B.了解了儒、释、道的思想,就能够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奥妙,探寻到隐藏在表象之后的真实。
C.“用整体的生命去体会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可以说是中国人讲写意、讲形神结合的思想根源。
D.中国园林艺术秉持“为心而造”的理念,注重人的心灵依托和生命感觉的新境界,以安顿心灵的功能为主。
20-21高二上·吉林白山·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是在西方生态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们可看作是文学、批评、美学与生态思想或生态哲学的结合体。可以说,生态文学是生态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它是生态思想的具体文学形态;生态批评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总结,是批评的具体实践状态;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诗意关系,而生态批评则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形态。

我们在借用生态思想来从事三者的研究时,必须注意到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一词的概念及其内涵所发生的变化。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整体、系统的观念被移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范围和对象必然会发生改变。因此,吴秀明提出:生态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它引进生态学而又要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因此其中的生态思想需要经过艺术特殊化——也就是审美的特殊中介这样一个环节。这里所谓的审美中介,就创作主体来说,即主体情感。通过情感这样一个中介来统摄主体与客体、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寄托自己的忧患意识和创造思维。

生态思想贯穿文学和批评,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理念排斥诗性的弊端,避免让文学成为生态说教的范本,而忽视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生态理念先行的研究方法,会造成为了理念而理念的研究倾向,不易于全方位把握文学作品的现实。赶场式的理论研究,不加转换地生搬硬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当下文学研究中的突出弊端,从而造成浮躁的学风。其实,真正的生态文学,不仅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和谐,对它们作合历史、合目的的善的评判;而且将其纳入富有意味的艺术创造机制中给予美的造型,把善进行审美对象化。

(摘编自党圣元《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

材料二:

生态小说对很多读者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它需要被放到相对大一些的生态文学的概念里来理解。作家刘亮程认为,多数文学作品总是借助自然抒怀,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一片草,一朵云都被赋予了使命,自然不是它本身而是比喻的工具。但自然不应该是工具,自然应是有生命的自然。生态文学应该是通过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的灵魂沟通而后达致的表达。

格罗特费尔蒂教授认为,生态文学也并非我们一度以为的环境文学。因为,环境还是一个人类中心的二元论的术语。与之相对,只有生态这个词,才真正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换言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文学。

而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是生态文学写作必定会涉及的方面。作家陈应松深有体会,他说他写神农架,若只是写的环境、生态、故事,便会使作品狭窄。所以,对生态文学的思考,对环境问题的揭示,要对一个地方人民的生存进行通盘审视才行,还要加上时代和政治等因素的考量。这也就注定了有一定深度的生态文学必然有着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接描写自然,并非是生态文学的必要条件。有专家更是表示,一部完全没有直接描写自然的作品,只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也可说是生态文学作品,概而言之,诚如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布伊尔所说,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的。

生态小说之所以在生态文学的大环境里迅速成长起来,是因为作家们敏锐地意识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世界正处于危险之中,他们要通过小说写作这种方式发出自己的批判之声。而相比报告文学呈现具体的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数字和现象,小说进入生态领域,赋予了生态文学更多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文化内涵。生态小说能以具体的人物和人物命运,让生态成为有生命有呼吸的生态。

以作家张炜的创作为例。如果把他的一些作品简单归入生态小说之列,自然有失片面。但如有论者所言,他在写作中对各种自然生命怀有生态同情,细致入微地描摹多姿多彩的生命姿态,并反思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局限。在小说《三想》中,张炜对树、狼、人的心理描摹还原了自然界生命间隐秘的联系与彼此友好的情谊。在小说《九月寓言》中,张炜为逝去的野地灵性哀婉不已,对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暴力征服之上的现代文明激烈批判。可以说,张炜的生态思想,在小说叙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对小说写作而言,过于强烈的批判也可能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欠缺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样的批判会流于浅表化、单一化;如果欠缺足够的艺术功力,小说的描绘会失之于单调、贫乏。事实上,生态小说虽然旨在揭示生态危机现状、反思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不能止于对生态理论的照搬和套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主题的层面上,而应当在人与自然相冲突的文化反思中展现独特的美学追求。

而从具体的艺术表现看,生态小说虽然表达各异,但越来越显示出同质化倾向。以评论家雷鸣的观察,当下生态小说里盛行哀挽模式。小说常借助最后一个的动物或植物,投以挽歌式的凄惨目光,由此拷问人性的邪恶与贪婪,对人类肤浅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予以鞭挞。同时,生态文学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极端推崇神性与自然伦理,忽视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偏至化倾向。应该说,生态小说融入古代自然神话、神秘现象、宗教传统、奇风异俗等内容的叙述,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要是对神性缺乏必要的哲理思辨能力和艺术化解力,就有可能招致一些作品堕入玄虚不可知论的深渊。在呈现思想批判的同时,怎样加强艺术表现力,或者说怎样改变生态小说有生态无小说的窘境,正是生态小说写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傅小平《生态文学:如何走出有生态无文学的窘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都受到西方生态思想影响,生态批评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总结、对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
B.刘亮程认为,多数文学作品将自然当作工具,而不是具有生命和灵魂的自然本身,这样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生态文学范畴。
C.“环境”和“生态”两个术语内涵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后者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
D.直接描写自然并非生态文学的必要条件,即使没有涉及自然,只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也是生态文学作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没有经过主体情感这一中介,其文学性也能保持,因为主体情感只是审美中介中的一种。
B.真正的生态文学既是“善”的,也是“美”的,既要有生态思想,又要有审美属性,两者虽各自独立,却缺一不可。
C.生态小说能够让生态成为有呼吸的生态,因此比报告文学更生动形象,更有文化内涵,更有利于作家发出批判之声。
D.生态小说不能止于照搬和套用生态理论,而应当能够展现独特的美学追求,这样才可能既有“生态”又有“小说”。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不能列入生态文学作品的一项是(     
A.《飞灰》作为一部小说,旨在披露雾霾引起空气污染的问题。
B.《寂静的春天》以生动的文笔探讨杀虫剂对环境的破坏现象。
C.《瓦尔登湖》深度批判了让人与自然疏离和对立的现代文明。
D.《归园田居》描写自然田园和谐之美,表达回归田园的志趣。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请比较两则材料中“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和“文学”概念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面对欣赏对象时,我们对于形制的重视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河,峻岭崇山,长篇巨制,富丽堂皇。由于形制巨大,决眦而入,砉然映现,使人大为震惊。今日之欣赏语言常有“太震撼了”一词,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一时之震动。如果是小形态,小丘小壑,小虫小草,断然不会有如此惊兀。譬如观齐白石笔下小昆虫,那么细微而薄的翅羽,那么细腻的触须,是不会惊呼震撼的,只是暗暗叫绝,对如此笔调细细把玩。
大小只是空间形式,物质形制而已。明人谢榛认为:“大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演露骨。”可见,大未必佳,小未必不佳,不可执著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这就是小的魅力。有的书法作品实在很小,这是它的规定性决定的,如一枚木牍书法,一枚信笺纸,就是以如此尺度示人的。一个人在如此小的空间表现,同样是一种精神需求,同样需要技法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能够表现到何等分寸,并不可因为小而轻视。但我们往往会提出小中见大的意见,以为这是小作品的高境界。其实小就是小,未必见大。小而精致、灵动、巧妙,如此持守于小,已经足够。震撼是一种美感,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力量,使人猝不及防,魂魄失守,惊谔无措,一时身心悚动,难以自持。唐人论书诗中常有这种观赏的效果,书者执笔疾驰,观者激动失色失声,整个场面互动,一时鼎沸。这种美感是明显的,由此更易于表达、渲染,更令人倾倒。这使得表达时落了俗套,所谓“太震撼了”,千人一词,似乎不如此言说不足以表现心灵状态。那么,震撼之后有多少人细细把玩,将其放在平静的心态下呢?所以清人张向陶问得好:“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相比之下,更有悠长意味的是那些细流涓滴不绝如缕的幽微之美感,它们不动声色,细细诉说,让人激动不了,无所谓震撼、震惊,似乎寻常之至,甚至还有一些柔软、微小,倘若心情粗糙匆匆而过,还真的把它们忽略了。这一类的小作品,有着江南那般的秀气、秀色,以韵行于婉曲,深婉不迫,不冲动、兀傲,具备平静温和之致。在缓慢的生活节奏时代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咂,没有急匆匆赶路的焦灼,更没有一次性消费的决断。那么,那个时代那些人,就有可能去发现那些婉约、细腻之美。有古典诗词欣赏者提出了欣赏的“弱德之美”,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固然有豪迈之美,“大江东去”也有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做振聋发聩之声,但是我们去读姜白石的词,那词中经常出现的暗水、坠红、冷香、淡月、寒蛩,笔致清虚,意境空灵,善于以冷色调来处理炽热,使之雅化弥漫。初始时阅读是会脱手放过的,再读时就有了睹水中花影、帘里美人之感,如微风花上过,冷香疏影时隐时现,反而不能释卷了。由于作品不正面地给欣赏者强烈冲击,反而使人生出好奇,经婉曲小径引导,走入幽僻处,注意到了大场面所没有的景致。
宋人包恢说:“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节选自朱以撒《优婉不迫》,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的大和小只是空间形式和物质形制,欣赏者对于大和小的领会,会有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
B.艺术家应尽力创作形制巨大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更具震撼力,更能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审美体验。
C.形制的大小并非是艺术审美的关键,小未必不佳,优婉不迫的小作品,更具悠长的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D.审美鉴赏不可执着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小作品虽然对技法的力量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样具有审美的力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制巨大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气势宏大的阳刚之美,给与欣赏者的心理体验是非常独特的,让他们感到突兀、惊谔、震撼。
B.形制纤小的优秀作品多具备精致、灵动的特点,与形制巨大的作品相比,能带给我们平静愉悦的心理体验,更适宜细细把玩。
C.无论是形制微小的小作品还是气势恢宏的大作品,虽然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但同样需要创作者具备特定的创作技法和审美追求。
D.形制纤小的作品,虽然在形体上精致小巧,但在内蕴上则一定表现得含蓄蕴藉,优婉不迫,耐人寻味,更为广大读者喜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芥子”就是微小的芥草种子,“须弥”指须弥山,微小的种子可包藏巨大的山体,用以说明小的形制同样具有让人惊叹的震撼力。
B.“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原意是很少有人会体会到诗歌韵律的精妙之处,用以说明大的形制虽令人震撼,但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精微细致的审美体验。
C.作者以姜白石词的婉约之美与陆游、苏东坡的词进行比较,两相对比,肯定了姜词雅致委婉,意味深长,同时也批评了豪放派作品平实直白,缺少艺术表现力。
D.结尾引用宋人包恢的话用以阐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好的作品在内容上要含蓄深刻,有意蕴;在形式上要平淡自然,切不可追求华丽的辞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语文教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吗?所谓难以理解,一是语言,二在思想。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至于是否过时,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诚然,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课本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我爱这土地》也要知道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否则,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

语文学习学的岂止是文学,何况鲁迅的作品从不缺乏文学性:切切察察的长妈妈、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头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闰土与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台上没来得及落下的四个茴字……

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当我们记住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有个性的开头时,不如多读两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想一想鲁迅先生要祭奠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是谁,又为什么要去纪念。

材料二:

《鲁迅还在》,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为自己新书所起的题目。两年前,阎晶明去俄罗斯访问,作为俄国文学的热爱者,他希望能参观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讲解用的耳机后,最终也没能进入普希金故居。俄罗斯观众排起的长龙令他愿望落空。日程紧张,他不可能一直排队等着。阎晶明因此感慨。原来俄罗斯人是这样热爱自己民族的伟大诗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参观景象几乎每天如此时,他更加心生感慨,鲁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这样一种地位,有这样一种影响。作为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专业人士,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人民日报》记者张贺采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以下是访谈节选。

记者:你说鲁迅还在,但鲁迅所面对的那个社会和时代已经过去了。鲁迅对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阎晶明: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当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作家,但我们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他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现实的漫长的历史,也把希望寄托于并不遥远的将来。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对今天而且对未来都会发生影响。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宏愿。除了鲁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恒久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作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鲁迅的意义和作为经典作家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记者:近年来无论教科书增加还是减少鲁迅的作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为什么?

阎晶明:我自己曾写文章指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应该是讨论的问题,存在多少甚至也不应该像人们争论得那么敏感,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全集》是个庞大体系,选择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鲁迅的创作高度,又能体现鲁迅创作风格。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上更易接受,是应该具备的入选原则。比如杂文《夏三虫》《小杂感》《夜颂》等,从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语言之美,都应当是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时代总是向前,语文教学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多,鲁迅作品在量变上的时多时少,并不具有那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其实,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

(摘编自《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张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三,即占比过大、难度较高、内容与时代脱轨。
B.早期白话文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会从中多一些了解。
C.我们的文化责任,就是要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普希金在其民族中的地位一样。
D.阅读鲁迅作品,感受他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理解其精神,这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中蕴含的优患、批判、抗争精神与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都需要我们去把握学习。
B.语文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深厚内涵的思想,如鲁迅的立人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品格。
C.鲁迅的意义和价值是恒久性的,是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更在当今和未来。
D.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关注的不是鲁迅作品量的多少,而是需要以什么方式切合地让孩子接受。
【小题3】下列各项研习活动,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媒介研究:鲁迅主编的《莽原》《语丝》《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
B.跨文化专题研讨会:鲁迅《域外小说集》《出了象牙之塔》《一个青年的梦》等译著。
C.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会:鲁迅撰写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D.学术论著研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备校》等专著。
【小题4】《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何意义?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