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1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

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

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B.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意昧着要利用好科技,运用科技来解决农作物品种适应能力不够强、产量不够高、土壤结构不合埋等方面的问题。
D.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抓粮食生产,全力推进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既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能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B.抓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凭借科技及政策支持,我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增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C.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D.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看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
【小题3】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篇章结构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吕尧臣:1940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0月荣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陈明明:高级记者,《尧臣壶:吕尧臣紫砂艺术》一书作者。

陈:您的父母辈都没有从事过陶艺,您是怎么走上紫砂路的?

吕:我的家乡在太湖边一个小镇上,我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我排行老五。13岁小学毕业,到镇上一家民办的业佘中学继续读书。两年后,家里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我急着谋一份差事做。当时镇上有个业余宣传队,我跟着宣传队每天到一些老茶馆、街道搞宣传。18岁那年,宜兴紫砂厂招收学徒,我被优先安排进紫砂厂。对这份工作,我很珍惜,临行前父亲对我讲了一句话:“学一门手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饭吃。”陈:您进紫砂厂后,如何开始学艺的?

吕:进厂后我跟吴云根师傅学手艺,吴师傅要求严格,但他对学生很和蔼。从一开始动手学艺,师傅就很关照我。我跟他学了三年,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当时我们这一-届一共招了100个学徒,最后剩下的寥寥无几,我是其中之一,其余的人中途改行了。当时做紫砂太苦了嘛!我跟师傅前后加起来有四年。有一次东海舰队文工团来我厂招人,我被录取了。可是厂里书记知道我做紫砂有前途,不让我去。他说,吕尧臣做壶好。师傅也说,当兵一阵子,做壶一辈子!只要好好努力,会有前途的。从此我哪里也不去了。

陈:在紫砂创作道路上,您是什么时候进入艺术成熟期的?

吕: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调到厂里的研究所后。我学徒期满后正赶上60年代的自然灾害,吃饭成问题,厂里实行“计件制”,每天考核,多劳多得。做一把工艺简单的“吉祥壶”,只得一毛三分钱。我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地干,每天做20把,我的产量都是一路领先。要做这么多就得没有多余的动作,有一点多余的就来不及了。1973年3月,厂里为了扩充设计力量,就安排我进研究所工作。当时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很强,厂里能够把我调到研究所去,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自身要求上进,有责任感,没有什么出头不出头的思想,就是一门心思想把壶做好。说到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搞艺术的想法,那就是到研究所以后,与几位“老艺人”一起工作,向他们学的东西多了,跟学者、教授交流的机会也多了,思想就有了变化,认识到紫砂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吃饭的手艺。我在研究所十年,精神也好,技术也好,都是绝佳状态,有一股冲劲,创作能力有了飞跃。绞泥、金银丝镶嵌等装饰都是那时搞起来的,创作了不少重要作品,所以被人称之为“黄金十年”。

陈:您在紫砂壶艺术领域创新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您能谈谈自己的创新心得吗?

吕:创作要有主题,要有意境,就像歌曲要有主旋律,要有自己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很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经设计后境界就更上一层楼,这样--来就高于生活了。刚开始没有创新的想法是因为头脑里没有素材,没有积累,即便“挤出了”作品,也没有生命力。做紫砂几十年,我的体会是,做好一把壶,关键是要把文化融会到壶里,工艺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也就是我所强调的“功在壶外”。一把壶,你赋予文化和生命力在其中,它本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提升;反之它只是一个喝茶的器具而已。创新不要幻想一次成功,完善一把创新的壶,是个艰苦的过程。自己的精、气、神跟造型的形式美结合到一起,并且有心到手到的感觉,才能做成一把完美的壶。

陈:您看起来很年轻,根本不像已80岁了。请问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吕:我的爱好很广泛。除了书画创作外,空闲的时候我会拉拉二胡,也会下下象棋。我还喜欢唱。歌,不仅唱锡剧,而且唱流行歌曲。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年轻的心态,就没有了创作的激情;没有激情,做出来的东西就僵化了。保持年轻的心态对创作是非常有利的,心态越年轻,作品越有生命力。

(摘编自《为紫砂的一生:吕尧臣先生访谈录》陈明明,《文汇报》2020年9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怎么走上紫砂路的问题,吕尧臣表示父亲对自己讲的话具有较大的引领作用,促使自己进紫砂厂当学徒。
B.当被问到进紫砂厂后如何开始学艺时,吕尧臣表示他一进厂就跟着严格又和蔼的师傅学艺四年,还不怕吃苦。
C.面对什么时候进入艺术成熟期的提问,吕尧臣表示进研究所后,思想上有了变化,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D.关于创新心得的问题,吕尧臣表示要把文化融会到壶里,把精、气、神跟造型的形式美结合,做到“功在壶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尧臣被录取到东海舰队文工团时,在书记和师傅的劝说下,他明白了做紫砂同样有前途,坚定了做一辈子紫砂的信念。
B.吕尧臣指出创作要有主题,只有从生活中提取更多内容,积累大量素材,再通过设计,才可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紫砂壶。
C.吕尧臣爱好广泛,他认为书画创作、拉二胡、唱歌等有助于他保持年轻的心态,这种心态有利于他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D.陈明明作为采访者和作者,既关注吕尧臣学习紫砂陶制作技艺的经历,又关注他在紫砂壶艺术领域的创新心得和代表作品。
【小题3】吕尧臣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中医药系统医疗队员3350人、5支国家中医医疗队73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救治患者,同时在武汉市江夏区整建制托管大花山方舱医院,收治患者416人,开展中医药特色救治。

“中医药早期介入干预,稳定人心,减少新发患者,从源头上防控疫情蔓延发挥了作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综合处负责人介绍,仅武汉市面向集中隔离观察点隔离人员和有需求的居家密切接触者,发放中药汤剂近32.1万人份,发放中成药24.8万人份,隔离人员基本做到中药应服尽服。

湖北还以方舱医院为重点,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治疗。16个方舱医院累计收治病例11740人,同步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胶囊等4种中成药,中药使用率99.93%。在14家定点医疗机构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中,也强化中医药全程参与。

中医药参与治疗,能促进肺部病灶吸收,减少甚至解决肺组织损伤、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目前,随访出院患者,均反馈病情稳定且在逐步康复中。

据统计,湖北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为88.93%。截至2月28日24时,全省43家定点中医医院累计收治确诊病例7246人,中医药使用率为97.71%,患者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

(新华网《中医药在湖北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

人类历史上,鼠疫、天花、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导致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甚至种族的灭绝。历史上中医药对瘟疫的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均依赖中医药得到了有效防控。中医药在一次次与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方剂,是重构疾控体系的独特资源。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中医药诊疗的介入,对提高治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提升了治愈率,彰显了其在防控疫情和医疗救治中的特色和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药重大价值的认识不足,中西医并重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医药在我国疾病防控体系中一直处于缺失地位,需要转变观念,把中医药融入其中,形成我国独一无二的疾控体系。

(《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 疾控体系是防御长城》《光明日报》2020.03.22)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近年来,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辨证统一中医特色优势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病、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在防病治病、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特色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要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发挥好中医药传统优势,既需要人才队伍水平提升,也需要科研能力支撑。

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构建……为了让中华文化瑰宝“代代相传”,我国加快培养各类中医专业人才,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不断涌现。

当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已立项支持83个项目,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建立完善。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和学堂,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越来越多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确立了中医药在本国的重要地位。中药在五大洲部分国家以药品和保健品等形式注册,中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在中国向亚非拉69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中,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中医疗法神奇的疗效,中国医生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技,一次次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点赞”。

专家表示,我国的医药典籍博大精深,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药物研发,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全球。

(新华网《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系统积极参与,开展中医药特色治疗,隔离者做到中药应服尽服。
B.西药治疗容易发生肺组织损伤、纤维化等并发症和后遗症,而中药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C.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非典等流行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肯定。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说明了中医药防疫的情况,不同之处是材料一着重于典型事例,材料二着重于防疫历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瘟疫,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甚至种族灭绝,但是中医药对瘟疫的防控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B.在疾病防控体系中,中医药重大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一直处于缺失地位,使我国无法形成独一无二的疾控体系。
C.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与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地区主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办中医药院校和学堂。
D.为了使中医药在健康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走向世界,需要在中医药领域做出更多创新性成果,大力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小题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那么,你认为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医药事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B.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C.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D.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起源早,成熟快B.政治色彩鲜明
C.蕴含着儒家精神D.同化能力强大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D.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D.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小题5】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的借鉴?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