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5个题 0.4 引用1 组卷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论

【宋】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吒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惟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①,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注解】①在关羽与东吴作战失败被杀后,刘备毁弃孙刘联盟,攻打东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譬如两虎相             捽:搏斗,冲突
B.横塞其             冲:冲击,冲撞
C.逡巡求去而不能去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D.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       翘然:形容因出众而自傲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勇者不足恃也             刘病日笃
B.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       项脊轩,旧南阁子
C.世之言             求人可使报秦
D.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用流俗人之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评论历史,借古讽今,与苏洵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古为鉴汲取教训,提醒当政者治国安民,不仅要有智慧谋略,还要有勇气胆识。
B.苏辙认为刘邦与项羽交战,最终打败项羽,主要原因是刘邦在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不逞勇,慢慢消磨掉项羽军队的士气和精力。
C.苏辙认为刘备在任贤用能方面不如刘邦,刘邦能招纳像韩信、彭越等才能出众的将领,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刘备让擅长治国理政的诸葛亮来领兵作战。
D.作为一篇史论,本文在写作上颇具特色,文章一开篇没有直接切入三国历史,而是用对偶的句式进行一番议论。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夹叙夹议,叙事简洁明了,议论切中要害。
【小题4】请用斜线(/)断句。
昔 者 项 籍 乘 百 战 百 胜 之 威 而 执 诸 侯 之 柄 咄 嗟 叱 吒 奋 其 暴 怒 西 向 以 逆 高 祖 其 势 飘 忽 震 荡 如 风 雨 之 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2)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
20-21高二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辙(1039-1112)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