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一心为民,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接着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小题2】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1高一上·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护秋

赵长春

护秋从立秋前就开始了。

入夏,瓜果就挂起来,成串成排。苞谷、黄豆、谷子,饱盈盈的。红薯、花生,绿油油的。茄子、豆角,旺腾腾的。不护,就有人偷。

其实,护秋是这两年才有的事儿。以前,不护,人们不偷,口渴了,走到地头摘个瓜,薅个水萝卜,不算啥。这两年不行了,啥都缺,特别是吃的喝的。

人们吃不饱,就有人去地里踅摸了,汪着水的瓜果,经不得嘴的芝麻,逮着啥偷啥。就开始护秋了。

护秋是个美差,都想干,就推选。保管王被选上了,看护四亩滩地的苞谷。

保管王是公认的护秋员。

那时候,队上设保管一职,保管队上所有公共财物。王铁头高小毕业就当保管,几十年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人们喊他保管王。全队的人都信任他,不贪不沾。在这关键节口,一致让他看护苞谷地。

苞谷地在河边,袁店河边的四亩滩地。这是全村最大最好的一块地,收罢麦子,种苞谷。地好,水足,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有人偷回去,可以燎、煮,焐苞谷饭、摊浆饼,这样的话,到不了收秋就光了。

人们怕谁去都看不住。保管王去。

保管王护秋带着他的狗。狗叫花花,黑黑白白。别人家的狗都被杀了吃肉,保管王不。

狗也是命,跟着自己有些年头了。会开门,噙鞋,驮草,握手,拥抱。保管王舍不得,就喂着。也有意思,人没吃的,花狗也不吃多了,喝水,叽叽咕咕地舔水,薄红的舌头一撩一撩……看得保管王眼里很潮。

现在,保管王带着花花,在月光下走。四亩滩地在夜色里幽暗一片。保管王走在花花后面,没有吃饱,都走得很慢。蛐蛐叫着,萤火虫飞着。保管王想,这些生灵饿不?想到饿,肚子就咕噜一阵响。风起,吹过苞谷,唰唰的,飘逸着嫩玉米的清香。保管王感觉到了香味的颜色,尤其是这样的夜晚,嫩苞谷的香是有颜色的,青。

真想剥一棒来,啃一口!这样想的时候,花花停着了,身子一纵,摁着了一棒苞谷,回头望着他。

花花!

保管王喝了一声,花花就缩下身子,支起耳朵,尾巴一摆,蹿进地去。保管王也听到了什么,一下子没有了饿,跟着花花跑……地深处,蜷着一个人,发着抖!

——护秋十来天了,保管王第一次遇上了贼。

起来吧。保管王说,你起来,回家吧,我啥也没有看见。

人起来了,是个女人,身上掉下来几个苞谷棒子。

女人来偷东西的多,尤其外村的女人。好像偷本村的东西抹不开脸,就去外村偷。有的还带着小孩。逮着了,求饶,哀告,哭穷。可是,都穷啊,你偷我偷,就没有办法了。别的护秋员说过,没有办法,看着可怜,放人吧……人家却不放你了,一下子抱住你,哥!

哥!女人也这样低低地叫了一声,很清晰。女人扒拉了一下头发,哥!月光下,女人很年轻。

保管王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

女人就走,低低地哭着。不远处,又起来一个人,男人,拉住了女人,冲保管王鞠躬:哥!

这次,保管王吓了一跳。

男人说,哥,我知道你。没有办法,孩儿小,快饿不中了……俺再不干这事了。

站住!保管王头一摇,走过去,把地上的那几穗苞谷杵到男人怀里,走吧,赶紧走,顺河滩走!

窸窸窣窣,一阵苞谷叶的声响。看着他们走远,保管王跟着花花又转了一圈,回到了窝棚。窝棚两层,他高高地坐在棚口。月亮也很高了,半月,他的背影很亮堂。

窝棚下,是花花。

花花岁数不小了,毛涩且稀。因为跟着他,人吃不好,狗也吃不好,所以前些时,保管王喂狗半个酒泡过的窝窝,灌了它三两酒。抱到往城里送煤的车上……半个月后,狗回来时,瘦得要命!不吃东西,少吃东西,只是,再也不离开他半步。

窝棚下,花花坐着,望着保管王,眼睛里有东西淌出来,亮莹莹的,凉。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了夏后田地里庄稼蔬菜茂盛繁荣的景象,形象地说明了护秋工作的内容,也为后文写选派“保管王”护秋做了铺垫。
B.小说中设置狗儿“花花”这一形象,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保管王”的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C.小说巧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保管王受到女人的诱感后“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表明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展示了人物的多面性。
D.本文语言通俗而不失清丽,如“地好,水足,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这样的语言,清新平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题2】小说中的“保管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保管王”作为全队人“公认的护秋员”,却放走了偷苞谷的“贼”,小说这样构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章

曾立力

李一禅是位书法家,尤以金石篆刻更为著名。

他治印从不用反书,对着印章直接下刀。没了反书的束缚,方寸之间任其纵横捭阖,神思飞扬,苍劲顿挫,金戈铁马入印来;集奇伟瑰怪为一体,寓出神入化之险远,独具一格。

这天他去散步,来锻炼的人还真不少。不意遇见位晨跑的小伙子,穿身红运动服,挺精神的。恭恭敬敬冲他道声:“大师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然跑远。接连几天都这样,这人是谁?在哪见过?

买下这栋旧宅,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房子不值钱,印章也不值钱。平日里,李一禅除却在家读书治印练字外,就是出席各种讲座书法展忙于应酬。名声在外,邻里间很少有人认识他。

回到家中便向夫人打听,相比之下夫人对周边人事熟络多了。告诉他:“这人叫刘博,两口子都在市重点小学教书,买下了他们家旁边那栋二层小楼,搬来没多久。”

自此,每当刘博恭恭敬敬问候他大师好时,李一禅必定回应道:“芳邻刘博好!”使得两个人的见面,像谍战片里的接头戏样郑重。

远亲不如近邻,过天刘博来家里拜访,尔后便有了些走动。

李一禅有个怪毛病,视印章如亲儿子。最忌非专业人士讨论专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半瓶子醋的人说些套话假话与他评头论足。印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用得着旁人评说!

刘博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有意回避,每次来话星子都没溅到上面半点,从未谈及。闲聊几句,起身告辞,客客气气地来,客客气气地去。小伙子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讨人喜欢。

李一禅对刘博说:“过去他也教过书,自然多了份亲近感。至于没去回访,不是他故作矜持,不肯移驾,而是没这个习惯。”

李一禅没去走动,夫人倒是常去。

一天晚上,夫人兴冲冲地回来跟他说:刘博两口子在家里办了个小升初的补习班,得知他们的孙子正值小升初时,主动提出让孙子来补习,学费全免。夫人还说:“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没读上重点小学,一定要读上重点中学。”夫人对孙子比对儿子还上心。

李一禅在家只是个甩手掌柜,既然夫人都不怕麻烦,他还能说啥?便叫儿子把孙子送来。儿子儿媳都很忙,正愁孩子无人管,顺水推舟,当晚就把孙子送了过来。李一禅说:“补习费自然是要交的,说不定人家两口子正还着房贷呢?全由他出得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孙子的成绩大有长进,皆大欢喜。乐得夫人黏在李一禅身边老夸:“你看人家两口子,水平就是不一样!这世上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近年来,李一禅的印章越刻越少,价钱却是越来越高,一口价。这是什么地方?艺术的殿堂,不是菜市场,可讨价还价的。只一点,李一禅从不收钱,夫人收。自己收,显得太不讲究。这天刘博来家里探访,神情却与以往迥异,端着杯茶半天不开口,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好像有事求他。李一禅刚赴了个饭局回来,趁着酒意笑说:“刘博小友,你我可是‘三老’关系啊。其一,我们是近邻,视同老乡;其二,你是我孙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家的老师;其三,我比你年长,你是小老弟。有啥事?尽管直说无妨,老夫定当不遗余力!”刘博这才不好意思说出口:“想求大师一枚闲章,永久收藏。”

李一禅听后面露难色,心里叫苦不迭,后悔刚才不该把话说得太满。刘博有所不知,不是熟得不得了的人,李一禅从不为人刻闲章。闲章不闲,譬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譬如徐悲鸿的“一尘不染”,等等。那都是寄情于印,生命的真迹啊!闲章,最好是自己刻。

可话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况且自己的孙子让人家费心不少,岂能说了不算数,出尔反尔?遂答应赠刘博一枚闲章,与其共勉。十天后来取。时间说短了,不金贵,李一禅深知个中玄妙。

乐得刘博连连拱手作揖,欢天喜地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就在李一禅快要淡忘了这事时。突然在朋友圈里看到微友说了段笑话:“他们单位的头最近不知从哪得来枚‘思无邪’的闲章,每每签字画押后都要盖上那枚闲章。说是既可防止别人模仿他的笔迹,又可增加些单位里的文化品位。”随后微友还发了个笑脸。

李一禅只觉得心头一动,忙问能不能发个视频过来看看。微友说没问题呀!手头正有未来得及报销的单据,拍下发给你。

嘀嘀,点开一看,正是他为刘博刻的那枚闲章。李一禅像被人捅了一刀般难受,哀叹道:“哎哟哟,埋汰了枚好印!”旋即拨通儿子的电话,吼道:“赶紧把你儿子接走,爱去哪去哪,别放我这。”平心静气后,拿起刻刀,找出块寿山石,为自己重新刻了枚“思无邪”的闲章。

改天他去散步,遇见刘博恭恭敬敬问候:“大师好!”李一禅照例回应道:“芳邻刘博好!”面容平淡,眼睛里闪过点什么。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李一禅的闲章价格不菲,为后文写刘博套近乎、索闲章做了铺垫。
B.小说借李一禅微友的领导,借口增加文化品位而滥用“思无邪”印章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上附庸风雅的现象。
C.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刘博与李一禅见面时彼此问候,话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意蕴却显著不同。
D.小说中李一禅赠予刘博“思无邪”闲章,因为他意识到刘博心术不正,所以借此勉励其做到思想纯正。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自然段介绍李一禅治印的情况,既照应了首段内容,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作者很懂得塑造人物的技巧,将技艺高超、视章如子、高雅和气的李一禅与善于心计、城府高深的刘博相较,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张力。
C.小说以李一禅为叙述主线,刻画人物多作正面描写,兼有侧面烘托与插叙补充,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心理活动描写。
D.小说巧用留白艺术,如结尾处李一禅“眼睛里闪过点什么”,省略了诸多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题3】请结合文本,说说李一禅两次刻“思无邪”闲章的用意有何不同。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作“篆刻大师李一禅”更好,因为小说大部分篇幅并未提及“闲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米格尔街

[英]V.S.奈保尔

我母亲说:“你在这个地方变得太野了,我想你该离开了。”

“去哪儿,委内瑞拉吗?”我说。

“不,去个别的什么地方。”

我说:“那好吧,等你想好了再决定吧。”

母亲说:“这事我要去和格涅沙·庞迪特商量一下,他是你爸爸的朋友。不管怎么说,你必须离开这里,你变得太野了。”

母亲说得没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确实变得有点野了。我现在喝起酒来就像鱼喝水似的,还搞许多其他的名堂,之前我还学会了抽烟。

博伊和埃罗尔还向我介绍了城里不少玩的去处。有时是酒吧,有时是带着朗姆酒和女人到马拉加斯海湾彻夜狂欢。

“你变得太野了。”母亲总这么说我。

我对母亲说:“这不是我的错,都是因为特立尼达。这儿的人除了喝酒还能干什么?”

大约两个月后,母亲说:“下星期我们去看看格涅沙·庞迪特。”

格涅沙·庞迪特早就抛弃了通灵的那套。他现在从政了,在政府里搞了个什么部长之类的头衔,我听人说眼下他正忙着竞争大英帝国勋章呢。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母亲。

他说:“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能办到的我一定帮忙。”

母亲哭了起来。

格涅沙对我说:“你想到国外学点什么呢?”

我说:“我什么也不想学。我只想离开这里,就这样。

格涅沙微笑着说道:“政府不提供这类奖学金,你必须学点东西。”

我说:“我从没想过要学什么。让我考虑一下。”

格涅沙说:“好吧,你考虑吧。”

母亲一面哭一面感谢格涅沙。

我说:“我知道我想学什么了,工程学。”说这话时我想到了叔叔巴库。格涅沙大笑了起来,说:“你知道工程学是什么吗?”

我说:“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我可以用心学。”

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学法律呢?”

这话让我想起了奇塔兰詹和他穿的那套棕色西服,于是赶紧说:“不,我不学法律。”

格涅沙说:“现在只剩下药剂学的奖学金了。

我说:“我可不想做药剂师。我可不想穿着白大褂向女人推销口红。”

格涅沙微微一笑。

母亲说:“这孩子说话没个分寸,您千万不要介意,庞迪特。他就学药剂学。”然后转过身来对我说道:“只要你用心,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格涅沙说:“考虑一下吧。要是你学药剂学,你就可以去伦敦,就可以看到雪,看到泰晤士河,看到国会大厦啦。”

我说:“那好吧,我就去学药剂学。

母亲说:“庞迪特,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

她一面哭一面数出了两百元,递给格涅沙,说道:“钱不多,庞迪特。但我只有这些,是攒了很长时间才有的。”

格涅沙接过钱时一脸难过的样子,他说:“你不应该为这种事烦恼,能出多少出多少吧。”

母亲哭个不停,最后,连格涅沙也哭了起来。

见此情景,母亲赶忙擦干眼泪说:“庞迪特,您真不知道我现在有多烦恼。什么都要钱,没钱就什么都办不成,我真不知道上哪儿去搞这么多钱。”

格涅沙不哭了,但母亲又哭起来了。

过了一小会儿,格涅沙退了一百元给我母亲,又呜咽起来。他说:“把这钱拿回去,给孩子买些好衣服吧。

我说:“庞迪特,您真好。”

这话深深打动了他。他说:“等你获得了文凭和学位从英国回来,成了大人物、大药剂师,我再过来要回你欠我的也不迟。”

我告诉哈特我要走了。

他说:“去干什么?做劳工?”

我说:“政府给了我一笔奖学金,让我去学药剂学。”

他说:“是你自己争取到的吗?”

我说:“不是我,是我妈。”

埃多斯说:“这是件好事。我认识一个药剂师,我为他清理垃圾有好几年了。那家伙富得都什么样啦,钱那是滚滚地来。”

消息传到伊莱亚斯那儿,他却是另一种反应。有天晚上他跑到我家门口,大喊:“贿赂,贿赂,你们就知道贿赂!”

我母亲也狠狠地回敬了一句:“抱怨别人贿赂的都是自己拿不出东西贿赂的穷光蛋。”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我出发了。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在家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聚会有点像葬礼上的守灵。来的人个个神情沮丧,都说会很想我的,但转身就把我忘了,只顾埋头吃喝。

巴库叔叔一晚上都在修车,就是那辆第二天要送我去机场的汽车。我几次跑出去让他别忙了,可他都说化油器有点毛病要修修。

第二天早上,巴库早早起床后又修起汽车来,我们终于准备完毕。还好巴库没有修坏发动机,它还能点上火。我的行李被装上了车子,我这就要永远离开这所房子了。

我们上了车,巴库发动了汽车。车子沿着米格尔街开到赖特森路,又朝南码头开去。一路上我没朝窗外看一眼。

母亲一面哭一面说:“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在米格尔街上看到你了。”

直到车子开出了西班牙港城郊,我才朝外面望去。天气晴朗而炎热。稻田里一些男女在干活,一群孩子正在路边的一个消防立管下洗澡。

我们及时赶到了皮亚尔科。飞机已经在等着了。

我拥抱了母亲。

我对巴库说:“巴库叔叔,我本来不想告诉你的,但我想我听见你车子的挺杆有撞击声。”

他的眼睛一亮。

我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回头看,只看着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碎石路面上跳动着的小不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班牙港是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城市,小说勾勒了西班牙港米格尔街上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B.母亲为了“我”将来的出路只好去求庞迪特帮忙,其间多次“哭了起来”,表现出她面对生存压力的脆弱和无助。
C.在告别米格尔街时“我没朝窗外看一眼”,直到城郊“才朝外面望去”,表现了“我”对成长之地的依依惜别之情。
D.小说结尾意蕴丰富:过往的生活已然画上句号,未知的新生命历程和它必将带来的改变,吸引着“我”跳动的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只写“我”看到和听到的,很少描写环境和心理,作者的态度克制而低调地隐藏在“我”的讲述之中。
B.“我”拒绝药剂学的理由让格涅沙“微微一笑”,微笑的深长意味在后文埃多斯的艳羡中得到了解释。《红楼梦》中有许多类似的“草蛇灰线”设计。
C.小说在简练平实的叙述中透着冷峻和尖锐,比如对埃多斯、伊莱亚斯得知“我”要去英国学习后的反应的描写,就折射出现实的残酷。
D.从政的格涅沙原先搞通灵;巴库修了一晚上化油器,“我”轻易就判断出是挺杆有毛病。作者用轻松的情节化解生活的荒诞,增添幽默色彩。
【小题3】“我”是在米格尔街长大的,却“只想离开这里”,并把这次告别看作是“永远离开”。你对此如何理解?
【小题4】有评论认为奈保尔的写法“只是展示,不做分析”,在“展示”中体现人性和智慧,“不分析”让人感受到宽容和理解。请以画线部分为例作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