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8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好像。
C.正襟坐 危:端正。D.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何为其
B.侣鱼虾友麋鹿 耳得之为声
C.此非曹孟德诗乎 惟江上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寄蜉蝣天地
【小题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⑥/④
C.①⑥/②③/⑤/④D.①⑥/②⑤/③④
【小题4】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20-21高三上·江西鹰潭·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轼(1037-110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攻下、攻占,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意思不同。
B.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5】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宋代〕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学之                       过:毛病
B.而读书者                    与:采纳
C.与可                           厌:通“餍”,满足
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节叶具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B.与可教予如此       句读不知
C.袜材当萃子矣       季氏将有事颛臾
D.斤斧曾赦箨龙       青泥盘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高度评价文与可画竹的主张和画竹的实践,第二段叙写作者与文与可关于画竹的书、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与可的画风、画德。
B.《墨竹赋》是子由为文与可所画的墨竹而写,赋中两个事例来说明文与可精于画竹,是为了表现文与可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表现了子由不仅得其意,也已得其法。
C.作者回忆《筼筜谷》这首诗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文与可豁达、爽朗的性格,表现了苏轼与他的亲密关系,更突出了文与可清廉的品行。
D.第三段苏轼用“车过”“腹痛”的典故,说明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是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②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                  危:端正
B.山川相                  缪:盘绕
C.知不可乎            骤:快速
D.者如斯                  逝: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正襟危坐问客曰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自归
B.①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②步余马兰皋兮
C.①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犹未悔
D.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而成色        ②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小题3】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使行文富于变化,作者的豁达胸襟和达观超然的思想情感也得以深化。
B.第一段追忆曹操大军沿江而下的盛况,描绘了曹操志得意满的形象,旨在为感叹人生无常蓄势。
C.第二段以江水、明月为喻,形象地阐释了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富有思辨色彩。
D.《赤壁赋》与《兰亭集序》都体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但前者较为积极乐观,后者颇为消沉悲观。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