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兼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凡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0-21高一上·广西钦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梁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日丁贵嫔。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缕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日:“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老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槽。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选自《梁书·昭明太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B.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C.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D.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奠是东汉之后在宫殿设置酒食来奠祭佛祖释迦摩尼的一种典礼,南朝尤其兴盛。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C.加元服即行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加元服,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政,多提早行礼。
D.太乐,又名“大乐”,指古代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典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统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三岁拜师学习,五岁遍诵五经,八岁通晓《孝经》,读书过目不忘;又极善赋诗,宴会出行活动可赋诗至十几韵。
B.萧统恭谨纯良,孝顺父母。他为生母侍疾,衣不解带,日夜伺候。生母去世下葬之后,他恸哭欲绝,水米不进,父皇宣旨劝慰,他才勉强进食。
C.萧统为人宽厚,体恤民情。他判案公平,尽可能宽恕他人,从未随便弹劾官吏,以仁德著称;又经常救助流离贫苦之家,担忧百姓赋役沉重不堪。
D.萧统雅好文学,性爱山水。东宫藏书丰富,才子云集,文学创作繁荣,他自己也著作丰赡;他在宫殿挖池筑山,经常与人游赏其中,却不纵情声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2)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 朓尝宿卫,还过候革。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吏,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时祖暅同被拘执,延明使暅作《漏刻》,革骂暅曰:“卿荷国厚恩,已无报答,今乃为虏立铭,孤负朝廷。”延明闻之,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棰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
B.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
C.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
D.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谢朓,南朝时著名诗人,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史称“大谢”。
C.铭,古代铸刻在器物上以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如《陋室铭》。
D.谢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作此解时同“移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革身世坎坷,读书勤勉。江革父母早逝,家境贫穷,但他和弟弟互相勉励,学习肯下苦功。江革在太学读书时,成绩很优秀。
B.江革忠于朝廷,威武不屈。江革责骂同被元延明拘禁的祖暅有负朝廷;他自己也被逼写祭文,即使对他施以鞭杖之刑也不屈服。
C.江革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江革到东州上任途中,对于门生故吏送的礼物一概不接受;上任后只依靠官俸过日子,吃的也很简单。
D.江革刚强正直,受到忌恨。江革担任度支尚书时,因不满尚书令何敬容的用人,在朝宴时经常对此加以贬斥,故被有权势的人憎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遂为魏人所执。
(2)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汮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为南梁太守,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D.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斥候,是指古代侦查敌情的士兵。在很远的地方设立斥候,说明冯道根警惕性高。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古代官员兼任职位后,并不实际到任理事。
C.陛下,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原意为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之下的侍者。
D.普通,年号。从汉武帝到元代,朝廷遇到大事,常会更改年号,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他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就凭孝行闻名乡里。
B.冯道根性情忠厚,不去争功。他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部下有人埋怨,他晓之以理,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C.冯道根理政有方,生活俭朴。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在朝廷时,居住的房宅像贫贱的布衣之士的房子一样。
D.冯道根积极备战,有勇有谋。他到阜陵不久,魏军就来进攻,他命令大开城门,派少量精兵迎战;敌人初战失利,见他气定神闲,于是退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2)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
【小题5】冯道根为什么要率乡人子弟归附高祖?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