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萧统《文选》,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学界主流意见认为这是作于东汉后期的文人诗,这一意见证据较为充分,其说可从。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自《文选》以来直至明清士人,论者多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比如解“浮云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认为这是“以喻邪佞之毁忠良”,后人沿着这个视角继续发挥,认为这是远在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辞。近代以来,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对诗歌的艺术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其中,我们时常可看到这样哀伤的叹息:“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可以说,这种低沉的情绪笼罩在整组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的普遍心态。

《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在汉末诗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人生的归宿,活着是远行。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他们要饮酒,于是说“不如饮美酒”;要宴饮高会,于是说“极宴娱心意”;要耳目之娱,于是说“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要鲜衣良马,于是说“被服筑与素”“何不策高足”……总之,就是“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板大热忱。

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论者多将诗歌主题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近代以来,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纠正了这一错误看法。
B.《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朦胧模糊,尽管后世学者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
C.本文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文本内部具有共通性,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整组诗歌,应是其主题所在。
D.低沉的情绪笼罩着整组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在诗歌创作时伤感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善“以喻邪佞之毁忠良”之说,并非为了证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诗歌作者的人生感悟这一观点。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飙尘”“朝露”“涧中石”“金石”等作比,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的认知和慨叹。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列举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以充分翔实的论据使文章观点得到有力支持,让人信服。
D.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述,作者将主要观点分成不同层面展开,各层面之间逐次衔接递进,论述脉络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往往长达数年甚至更久,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B.汉末文人在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了幻灭感,促使他们不再从心里上坚守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去享受现实人生。
C.《古诗十九首》有大量书写离别的内容,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体现了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是当时文士向往的心灵归宿。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表达离恨之苦,文士们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20-21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礼者理也,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是情理关系。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是一个民族性与民族文化不断转化与创新的发展历程,通情达礼在此发展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西传统文化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人的自然性情则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当子贡请教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来点化他,其中的”“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作为的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换言之,本乎性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一则源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蕴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

礼乐之教显为德治,刑政之治则属法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正所谓刑以弼教,法以济礼,二者相须而成,实质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贯。礼乐之教,得乎情理,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谓智深而谋远。法之所罚在于示以威信,止邪归正,正所谓礼以行义,刑以正邪,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再者,礼法之用要在中道合义,不可拘泥不化。无论德治还是法治,皆系政教之一端,所谓道无常道,法无常法,要在审时度势,因势合义,以俾于事,而非固执一端。此外,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精神原则、理想指向,就这个角度而言,刑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惩恶扬善、成就德行。故古人论及刑政理想时皆言为政以德,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为此,古人曾言: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中华礼乐文明的这种德法并治思想,对当下构建道德文明与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中华礼乐文明还强调存敬有畏。古人很重视崇天敬祖,在他们看来,崇天,一则在于天地者,生之本也,人道亦本于天,且内在于人,是人的存在规定、价值本原;二则在于天命无不报,即天命具有不假人为的至上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古人讲知天命   畏天命,即是在提示行人道的同时,亦要敬畏天命,修身以俟之。而敬祖则在于人本乎祖”“无先祖,恶出?,古人提出敬祖意在重仁袭恩,不忘先人业绩。崇天敬祖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古人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人即是一个知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现实规范性存在。当前社会中涌现出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人心缺少了对天理道义的敬畏感,以致行为肆无忌惮。结合中华礼乐文明这一文化精神对此做适当反思,当是颇具建设性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是本乎性情,在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上,中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明显不同。
B.本乎性情并不等于可以纵情肆欲,而是应该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既来自人情之通,又来自良知的发用流行。
C.古人所谓的“共情”是指将人在生生不已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
D.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理想指向,但若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将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或纵容犯罪。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情达礼”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如果不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当它与人道原则、制度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时,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就会凸显理性至上原则。
C.人们在阐发自己的理想诉求时,既要凸显自然性情,也要重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等,可见本乎性情与立乎情理相生相伴。
D.当今社会,如果人们遵从“通情达礼”这一核心精神,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就不会出现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不良的行为。
【小题3】下列做法中,不能体现“通情达礼”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文化启示的一项是(     
A.我国多所医科大学开设临终关怀类课程,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医者仁心等素养。
B.我国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与道德教育,消除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C.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举行缅怀黄帝的祭祀活动,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D.“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行。
【小题4】请根据材料第四段,简要说明如何处理好“德”与“法”的关系。
【小题5】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可用中华礼乐文明中的哪些文化立场加以修正?请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

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演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地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会于梦境之中得到实现。在中国文艺史上,艺术家借梦以抒情志者颇多,最有名的当数临川四梦【注】。《牡丹亭》中二八娇女杜丽娘游园惊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梦境中得到了。由惊梦而寻梦,这位美丽少女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休论梦境虚实,即便是梦中有一刻的欢欣,也姑且以虚当实,以幻为真。她不愿意走出这梦境,她希望永远在这梦中。这使人想起老式戏台的一副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真可说是绝妙地道出了艺术境界的真谛。

(选自邓牛顿《中国美学感悟录·境界篇》,有删节)


【注】: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四剧皆以梦境为依托。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境界之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境界之真,不像史学家那样实录生活,也不像匠人那样如实描摹,也不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观事实。
B.真情实境能吸引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这是艺术境界需要真的根本原因。鉴赏者往往会在真的引领下,进入艺术审美过程。
C.艺术境界之真,并非客观再现生活真实,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源于真实,而又归于真实。
D.夸张、魔幻、梦境,均能创造艺术境界之真,这是达成艺术境界之真的主要途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看电影、小说,尽管知道这是虚构的,却依然会被带入其中,这与艺术真实的再创造有很大关系。
B.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手法能够放大人、物、情、景的某一特点,使人在艺术美的渲染中,感受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C.艺术家构建了虚幻的境界,创造了我们心灵理想的典型形象孙悟空,体现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创作笔法。
D.作家利用梦境这一艺术手法,在真假虚实中再现和重塑了人生,引导读者流连梦中,以虚当实,进而感悟人生真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凭借想象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行动,有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并不违背史学的纪实原则。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岑参以“百丈”“万里”等夸张手法,突出边塞沙漠奇寒之景,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现实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吴承恩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人物,所以开创了魔幻小说的先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借梦境映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艺术境界之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冻人”苏醒前不妨思索伦理问题

王钟的

人体冷冻技术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科幻片里。而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手术的实施,使它高调进入公共舆论。尽管从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看,一个人在被实施人体冷冻之后,未来能否被成功唤醒,仍然是个未知数,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人体冷冻真正应用予以期待。

20多年前,生物克隆技术孕育出克隆羊“多莉”,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克隆人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今天,人体冷冻涉及相似的伦理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冷冻数十年、数百年后被唤醒,那么他面对比自己年老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称呼?如何相处?传统上以年龄为尺度的伦理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科幻电影《太空旅客》就以人体冷冻技术为背景,设想了可能牵涉到的伦理问题。在一艘飞往深太空的飞船上,因为冷冻机器故障,一名乘客被提前唤醒,而且无法重新进入冷冻状态,此时距离目的地星球还有几十年时间。为了排解寂寞,他唤醒了另一位女乘客。但是,在飞船上,“时间”是没有价值的,让一个人提前结束冷冻,在飞船上白白耗费没有意义的人生,几乎是一种谋杀。

在现实层面,人体冷冻仍然是大胆的设想,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这些被冷冻的躯体能否被唤醒。但是,伦理思考应当走在技术前面,在技术成熟之后再探索新的伦理秩序,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几百年前,殖民者踏上新大陆,对技术水平落后的土著人大肆杀虐。这被视为理所当然。人们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初步实现了种族、文明的平等,对殖民暴行的反思才被写入历史教科书。

冷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前面设想的代际身份认同问题,只是表象之一。更实质的问题是,经历了漫长的“休眠”,假设成功苏醒,被冷冻者能否适应新的文明和新的社会?彼时,跟他同年代生活的人要么垂垂老矣,要么离开人世,要么仍在冷冻状态中,他可能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而因为技术和文明的迅速发展,他如何在新时代中生存也是个问题。如果一个清代末年的人穿越到当下,应该也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吧?

在人类社群关系上,“冷冻人”会不会成为异类?他们会不会被隔离,被歧视?这也是需要审慎评估的问题。漫长的冷冻期,实质上让人实现了一趟时间旅行,但这趟时间旅行是不可逆转的。“冷冻人”既是技术的受用者,也是被技术远远甩在后边的群体。他们或许因此延长了时间尺度上的“年龄”,但并没有延长心理尺度上的“年龄”。他们可能要跟正常成长的人类争夺资源,进而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技术一旦进入应用,就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移动社交App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姿态,见面不再是社交的唯一方式;共享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又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从大的文明尺度看,这些人们当下热议的技术仅仅是很小的改变,但足以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对于像人体冷冻这样堪称改变时代的技术,难道不应该未雨绸缪,通盘考虑相关伦理挑战吗?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刊登了《女作家冷冻遗体需2.8万美元50年后或将复活》一文,文中披露了重庆女作家杜虹成为中国首例“冷冻人”一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第一位被人体冷冻的人,杜虹死后,由美国医生来到中国将其进行冷冻处理,并将其冷冻状态下的遗体送到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的AIcor总部。值得一提的是,遗体头部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按AI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冷冻技术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通盘考虑相关伦理挑战。
B.作家杜虹是我国第一位被人体冷冻的人,据科学家估计,50年后她有望复活。
C.材料中举科幻电影《太空旅客》的例子,旨在说明对于冷冻人来说,时间是没有价值的。
D.人体冷冻技术在科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能够被实际应用,是公众所期待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手术实施,引起了公众热议和媒体关注,标志着人体冷冻技术从此不单单出现在科幻片里。
B.材料引用殖民者踏上新大陆后对技术水平落后的土著人大肆杀虐的事实,意在阐述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C.“多莉”的诞生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而人体冷冻涉及相似的伦理道德问题。
D.技术但凡进入应用,就会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的因素,足以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题3】人体冷冻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