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
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
20-21高一上·湖南常德·期中
知识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有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有无人机、工业机器人,还有快递机器人等很多种机器人。将来机器人老师能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人们可以把许多老师的经验汇聚到机器人老师这里来进行教学。但是机器人不能代替人,人是有精神的,是有情感的,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的精神情感、哲学加起来,使得这个人可以用最小的能量做出最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要培育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要他们汲取外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所有这些驱动,是我们“人”区别于机器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褚君浩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材料二:一方面,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大家更为担忧的是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对此,不少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忧,“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人工智能能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备课等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们的答卷,分析出错的规律。这样教师就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思想体系等工作上。不过,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以上这些改变将促进个性化学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虚拟助教也可以实现快速测评。这些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摘编自陶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材料三:国际上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未来360多种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对各行各业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教育职业排名很靠后,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这说明了教育的特殊性,教师拥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但是如果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影响,这一情况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若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个性化,那将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可以大胆预测,若干年后,如果研制出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的机器人,教师队伍将会面临另外一番景象,可能很多教师可以被取代。当然,这个取代不是绝对的,人机结合可能是智能时代的普遍形式,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

当机器能思考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1)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在一个快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里,机器学会了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将难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2)提出问题的能力。机器不难提出一些基于经验的简单问题,但是短期内还很难替代人提出深层次的尤其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问题。(3)人际交往的能力。机器与机器的交往主要通过机器语言实现,人际交往的核心素养主要基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对他人情感的判断能力。(4)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体现在方法论的创新上,而机器学习的方法、规则目前看都是人为规定好的,很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创新。(5)谋划未来的能力。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如何平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已有的很多问题,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是对未来未必能够做出很好的判断。

(摘编自杜占元《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可以把许多老师的先进经验都输入到机器人老师那里来进行日常教学,所以作者认为机器人老师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
B.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备课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的答卷,并分析出错规律,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C.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因而在未来,教师这一职业是完全不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
D.社会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进步发展,因此学生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否则很难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机器人是没有精神情感和哲学头脑的,机器人是不能代替人的。
B.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C.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可能,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
D.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是平衡现实与未来,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无法对未来进行谋划。
【小题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述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应拥有怎样的品质与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进展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据报道,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苏州市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将在4月底前完成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开始,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央行数字货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拒绝使用。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它们的效力不同。具体来说,机构或个人不接受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拒绝用户使用现金或数字货币付款就是违法的。另外,法定货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银行卡支付的背后是商业银行信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则是互联网企业信用,这三者属于不同的层次。相比非银行支付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更高、使用范围更广,而且不用绑定银行账户。

从体验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方式是相似的,都需要移动终端设备。但老百姓个人在支付宝和微信上的资产其实是一个记账,并且这两个支付工具都是基于商业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宝和微信之间无法进行转账,而央行数字货币却可以打破支付行业的壁垒,在所支持的银行和支付工具间实现流通。同时微信和支付宝都是实名支付的,而央行数字货币能满足老百姓一定程度的匿名支付的需求。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4月28日第7版)

材料二

央行数字货币以“一币两库三中心”为核心要素的体系架构


数据来源:中央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材料三

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安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Libra(Facebook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无疑为国家货币主权敲响了警钟,Libra作为支付工具发展得好,可能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进而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进而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主权产生巨大影响。此外,目前我国跨境清算依然高度依赖美国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望摆脱对现有SWIFT和CHIPS支付体系的依赖,为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带来便利。

作为整个金融活动的基础,数字货币支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此外,数字货币系统有助于追溯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有利于防范洗钱等违法交易行为。

(摘编自张夏、陈刚《数字货币系列报告》)

材料四

将来,随着央行数字货币落地应用,用户的支付选择将更加丰富,也更加方便快捷。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及落地,将会更进一步推动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进程。对民众来说,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现金”的场景会进一步增多。并且交易双方只要手机里都有数字钱包,且手机有电,无需网络,手机一触碰,就可以完成交易,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卡,类似于我掏出自己口袋里的纸币放进你的口袋。而偏远地区的百姓将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央行数字货币的好处,比如政府或者机构向个人发放现金补助,过去可能存在一些人没有银行账户的情况,有了央行数字货币后,只要每个人下载并注册一个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就可以直接收到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的补贴,能够有效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挪用的现象。

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和机构功能,显而易见的是,未来可能会出现印钞厂的关闭以及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普通柜员、ATM机进一步减少的情况。此外,数字货币也会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新手段和幌子,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打着央行数字货币旗号进行诈骗的骗局,央行也多次发布了风险提示。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4月28日第7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的数字化的人民币,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匿名支付需求,它的发行及落地,将会开启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进程。
B.央行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方式相类似,这两者都需要移动终端设备,并且还需要下载并注册一个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才可以使用。
C.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架构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其中的“两库”分别指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用于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D.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方式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有助于追溯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有利于防范洗钱等违法交易行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是要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的均衡有序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保证数字货币从产生到消亡全过程闭环可控。
B.私人数字货币发展得好可能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进而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主权产生巨大影响。
C.将来偏远地区的百姓要想直接收到政府或者机构向个人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的补贴,必须要有银行账户,并且要在手机中准备好央行数字货币钱包。
D.数字货币也会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新手段和幌子,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打着央行数字货币旗号进行诈骗的骗局,央行也多次发布了风险提示。
【小题3】央行数字货币比其他支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它的媒介属性,这并非因为其“文学性”不重要,而是因为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网络文学是媒介革命的产物,它与纸质文学的差异,和同一媒介下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精英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随着媒介革命的深入,当网络媒介彻底成为主导媒介之后,应该不会再有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确立基本形态的前20年,正是文学从纸质时代迈向网络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形态被叫作传统网文。网络文学之所以被人们解读为“通俗文学的网络版”,其实是出于其作为“印刷文明遗腹子”的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展示了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作品,代表的是网络文学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传统网文”形态的确立,“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才能谈经论典。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并非泛泛意义上的“不朽之作”“传世经典”,而是具有文学史样本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满的、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设想和历史求证,由于这种设想无法证实,因此不免带有神话色彩。

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此时,中国社会也处于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宏大叙事模式也在这个时期趋向瓦解,其社会心理转型的时间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学的“第一世代”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是“传统网文”的主要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十几年后,成长于宏大叙事凋零时期的“90后”“00后”出现,对于宏大叙事,他们总是一边建构一边拆解。在以“吐槽”“玩梗”为特征的“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不过是可供拆解、挪用、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仍待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也需要全新的视野。

(摘编自邵燕君《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谈经论典》)

材料二:

网络文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但是,网络文学一直处于自发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作品量大,泥沙俱下,有些作品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将网络文学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

传统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主要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以传统的文学经典为模本的期待。批评者要求网络文学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反映当下人们最核心的困惑与焦虑等沉重命题。传统文学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一类人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评判依据。

这种文学批评的精神向度无疑是纯粹的、崇高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文学,它植根于网络新媒体平台,体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的全新形态和特性。游离于网络文学的写作现场,仅仅凭传统的精英文学视野对网络文学“经典化”做出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与批评对象联系不深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这种文学批评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就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与学界不同的是,政府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是在提倡坚持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网络文学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放在评判优秀作品的首位,同时也没有否定和忽视其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事实上,尽管网络文学存在诸多缺陷,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还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与期待相统一的。其一,网络文学来自草根,草根是其最主流、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的意志、欲望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关、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网络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尽管“芜杂”,但大部分都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因感、焦虑和向往,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最核心的时代欲求。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更需要“接地气”的扶持、理解和关怀,在评判网络文学时,尤其需要尊重网络文学的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作者的感受与需求,不能完全以传统的“经典化”标准进行评判,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其多种可能性。

(摘编自刘小源《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就无从谈起,因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是建立在网络性的基础上的。
B.因为分属于不同的媒介,所以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差异与“新文学”和“旧文学”、“精英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
C.我国的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是“70后”“80后”,而到“90后”“00后”时创作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D.网络文学群体一直难以被传统文学批评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学批评也很难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之所以能谈经论典,是因为“传统网文”的形态确立了,传统网文中有展示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代表作品。
B.网络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下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品质不高,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缺陷。
C.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不在传统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范畴内,批评者更注重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D.只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观照网络文学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来自草根和世俗生活,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A.展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巨变和时代觉醒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B.展现了中国传统经典意境和历史画卷的架空历史网络小说《琅琊榜》
C.关注民族危亡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历程的电影剧本《八佰》
D.根据“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加工而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小题4】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为什么会存在“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