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单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还从现实可行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方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首先,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抨击和批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强调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更突出国家间、制度间、文明间的共生共赢。因为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马克思所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远没有当今时代那样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世界各国早已是一个整体,各国间求合作才是求发展的长远之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比“真正的共同体”更加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从单一向度即共同体形态变迁向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继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从伙伴关系、国家政治、国家安全、国家发展、民族文明等多向度出发,以平等自由为基础,强调不同国家、民族要加强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真正的共同体”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中国实力蒸蒸日上,一些对中国不利的声音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更有甚者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把世界各国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其他国家、民族的质疑、敌视的有力回答,也是我国新时代新型外交观的表达,还显示出了中国特有的大国气派、风采。中国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着其他国家的利益,实现了双边、多边共赢,这与西方诸国的处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内核,将“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和合观、“协和万邦”的整体观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风骨和风貌。

当前,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各国联系已变得密不可分。不同于西方主导的旧的国际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构建全人类“共赢共享”的国际普遍交往新范式。大多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从过程来看惯用的是博弈思维方式,即在世界这个博弈大舞台中各方参与国各自追求的利益具有冲突性;从结果来看,主张的是“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即在世界总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强者有得,弱者有失,故各国应当有所争端、冲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和平、合理地处理国际事务:在过程中,各方参与者互相沟通、交流、合作,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冲突;在结果上,实现各方参与者“共赢”,促进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即“共赢共享”的思维范式“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选自《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单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还提出了人类从单一向度向共同体形态变迁的具体路径、方案。
B.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等一切剥削制度,继而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与西方诸国的处事方式不同,中国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着其他国家的利益。
D.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各国联系已变得密不可分,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就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B.文章将“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对比,在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予以了否定。
C.文章在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第二至四自然段,围绕中心进行论证,逐层递进,层层深入。
D.文章末尾一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构建全人类“共赢共享”的国际普遍交往新范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赋予了“真正的共同体”新的时代价值。
B.“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逐渐强大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C.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不同国家和民族要加强交流互鉴,不能只顾自身利益。
D.大多西方国家受旧的国际体系影响,主张强者有得,弱者有失,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
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预测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欧洲的四旬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所以,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
B.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
C.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
D.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
C.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
D.文章③至⑤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B.中国的寒食节,欧洲的四旬斋以及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的熄灭旧火和重新点燃新火是人类共同思维结构的产物。
C.旧火的熄灭,代表寒冷季节的结束,意味着不用火,吃熟食;新火点燃,标志着温暖春季的开始。
D.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
阋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扎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京剧大师李少春每次演出前吊嗓子时,都要仔细把剧场每一个座位走一遍看一遍,心里要知道每一个观众在怎样的角度看他、能不能看明白听清楚;焦莉隐先生20世纪50年代导演《龙须沟》,带着全组演员观察生活近一年……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カ、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岁月是一张滤网,是成为经典还是流于泛泛,观众最终会给出准确的选择。

我们怀念过往经典,其实是在怀念那份做事、做人的匠心。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正是一群用一辈子时间修复文物的普通人,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画前,他们用静心、细心、耐心日复一日地描画、纺织、修补、临摹,让人们看到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会被此深深打动?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严谨、专注、坚持、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初劲,有对工作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摘编自郝思斯《“工匠精神”何以动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作品经过切磋琢磨的细功夫,才有可能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
B.工匠精神要有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绝不甘来的过程。
C.普通人只要工作专注倾心,追求细节完美,不断磨砺技艺,就可以赢得鲜花和掌声。
D.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更代表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引用《诗经》名言,强调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
B.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生动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时代意义。
C.文章引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得之语,论述观众选择经典的态度。
D.文章末段总结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并提出希望,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大师李少春为了票房收入,每次演出前吊嗓子时,都要把剧场走一遍看一遍。
B.古往今来,广受观众喜爱的文艺精品都是艺术工作者厚积薄发、千锤百炼而成的。
C.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故事,彰显了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D.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 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病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古代的各类传染病中,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病种。为了应对天花肆虐,人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天花作为烈性传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方法。中国古代医学有以毒攻毒的传统,也有在狂犬病、伤寒病等方面用类似注射疫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实践。针对天花,人们逐渐探索出了接种 “人痘”来阻止其传染的手段。所谓“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地让未感染的人接触这种毒素,以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体的目的。

“人痘”接种法很早就在中国开始了应用,清代医学著作《牛痘新书》、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均有这样的治疗方法的记载。不过,由于相关记载较为简略,所以也有人认为“人痘"接种法诞生于宋朝。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这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人痘"接种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志。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 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防疫与疫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以是否具有传染性区分“疾”和“疫”,说明古人对疫病的防治更加重视。
B.以毒攻毒是古代治疗疫病的主要思想,在《论衡》与《黄帝内经》中均有相似记载。
C.虽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获得途径不同,但对疫病都具有产生抗体的功能。
D.明代医师采用“人痘”接种法防疫,这是人类历史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标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疾”“疫”之间的区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应对疾疫的防治策略。
B.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了古代的防疫方法和疫苗的应用。
C.文章引用大量古代典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们为了避免疫病发生,采取适当主动接触病毒以在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
B.《肘后方》中记载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虽然原始,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付诸实践后可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
C.采用获得性免疫的方式将“人痘”植入未感染人体以产生天花病毒抗体,可以有效预防天花病毒 对人体的侵害。
D.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疾疫”的防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人类健康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