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之,遂皆不应。

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C.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D.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列三公。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B.“辟”和“征”都是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与“征”“辟”完全相同的古代选拔官吏的方式还有 “举”“荐”等。
C.乞骸骨,古代官员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也可叫作“致仕”,相类似的名称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D.缞绖,丧服,亦指服丧。缞,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绖,古代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或头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奉亲至孝,至真至诚。父亲因被县令判罪而遭关押,他在官署门前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乐恢为人端方,廉洁自持。本郡太守犯法被杀,朋友都不敢奔丧,乐恢独自前去;推举人才不徇私情,对不合理的请托从不接受。
C.乐恢忠于国家,敢于直言。面对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和外戚干预朝政的国家大事上,他多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朝廷认可。
D.乐恢不避危险,不畏权贵。河南尹、洛阳令与外戚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上疏弹劾,不顾妻子劝说,终被迫害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20-21高三上·广东中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范晔(398-445)《后汉书》编撰古代文化常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校书郎班固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传,以道其志。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

(选自《后汉书•杨终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B.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C.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D.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指古时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疏作为一种文体,指臣子给皇帝的奏议。
B.《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经传分别指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也泛指比较重要的、有权威性的古籍。
D.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要按礼听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终天性聪慧,为官敢于直言。他为太守赏识,年仅十三岁就被派往京城求学,研习《春秋》;建初元年,他上疏直言皇帝要考察民情,体恤百姓。
B.杨终博学多识,论考经书异同。他建议依旧例研究探讨经书,得到朝廷认同;他因事入狱,在他人求情和自我申诉后被释放,最终能参与研讨经书。
C.杨终见识长远,规劝友人教子。他认为要按照《礼》制,以书计使孩子明智,以经传引导其志向;以前车之鉴告诫马廖注意子女教育,但未被接受。
D.杨终为人说情,反而殃及自身。他受兄长杨凤所托,向太守廉范游说,结果被罚流徙北地;皇帝东巡时,他赞颂嘉瑞并上述祖宗功业,才被赦罪。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
(2)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邽令皇甫桢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竟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初,曹操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一》)


【注】①寇抄:亦作“寇钞”,指“劫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B.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C.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D.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厚”字含义相同。
B.嗣子,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旧指称嫡长子;亦指称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
C.诣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借指朝廷;“诣阙”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城。
D.“曹操微时”的“微”与“动刀甚微”(《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玄做县功曹时,曾请求豫州刺史周景让自己以部陈从事的身份,彻查羊昌的罪行。虽然梁冀试图救下羊昌,但羊昌最后还是被囚车押解进京
B.桥玄想让隐居不仕的姜岐出来做官,姜岐称病不去,惹得桥玄生气,威胁要让他的母亲改嫁,督邮尹益据理力争,桥玄才停止做这件事。
C.桥玄为度辽将军,到任后休养兵士,然后监督各将领讨伐胡虏及伯固等,打退敌人,确保任期内边境安定无事,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D.桥玄幼子被人劫持,官兵攻击劫罪的同时其幼子也死了。桥玄借此请求皇上发布命令,凡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京城劫质从此禁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
(2)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身长八尺,有威容。少师事太尉刘宽。再举孝廉。闻所举郡将丧,乃弃官行服。后为护军司马,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俱讨贼张角。燮素疾中官,既行,因上疏曰:“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阄竖弄权,忠臣不进。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后拜议郎。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坚执先议。燮厉言曰:“斩司徒,天下乃安。”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帝以问燮。燮对曰:“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帝从燮议。由是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为众议所归。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论讨黄巾之功。忠遣弟城门校尉延致殷勤。延谓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后临阵战殁。曰壮节侯。

(选自《后汉书·傅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B.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C.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D.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也指由各郡推举的人才。
B.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后用来比喻内部。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燮知恩图报。他曾经两次被举荐为孝廉,当他听说曾经举荐自己的那个郡守刚刚去世的消息,便放弃官职为他服丧。
B.傅燮直言劝谏。他担任议郎时,反对司徒崔烈放弃凉州的主张,遭崔烈弹劾,被皇帝责问,但他义正词严,以理服人。
C.傅燮名声显赫。朝廷上下十分敬重傅燮的方正品格,每当朝中的公卿之职有空缺时,他就会成为众人推荐的人选。
D.傅燮富有见地。傅燮认为张角带领黄巾军发动叛乱是由朝廷内部宦官玩弄权术导致的,建议皇上处理那些专权的宦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2)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