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类型之一,以突出的美学价值留存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当代文学只有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发时代之先声,承担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使命。

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之“新”不仅有自然时序的内涵,而且具备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托的价值判断。“新人”是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担当者和引领者,代表着改变现状的实践力量,最深刻也最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精神面貌。正因如此,当我们品读文学,总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时代的脉搏。时代和新人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用新人形象标记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合作化运动中的“梁生宝”、改革年代中的“乔厂长”、知识分子“陆文婷”、奋斗青年“孙少平”,都是如此。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文学介入时代、反映生活的过程,也是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实质性功能”的过程。正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文学以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形象,让人们在希冀中感动,在苦难中不屈,迎着光亮勉力前行。从鲁迅、巴金、老舍到刘心武、路遥、铁凝,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时代问卷,和他们创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为历史所铭记。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文学其实具有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转的功能。”形象是文学的语言。文学创造新人的过程,本质上是时代精神寻找形象载体的过程。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总体上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又要洞悉社会肌理,深入了解分众化、行业化、碎片化的生活。不管是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海外维和官兵,还是网络工程师、天使投资人、网购配送员、职业电竞员,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作家艺术灵感与生活积淀的互相激发,也是创作理念与文学技巧的互相融合。只有关注和刻画具体而生动的“这一个”,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当下文学对时代新人的塑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从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态浮躁,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耐心观察,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气和实践,对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阂,流连在浅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时的喧哗热闹;有的为了抢占题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话题,却致使人物扁平,缺乏真实感。这些年,网络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佳作频出,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典型人物。《海边春秋》里的刘书需、《经山海》里的吴小嵩,是改革大潮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的新人;《寡行者》里的“仓管员”群体的城市白领,揭开了文学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会新领域;在一些网络小说中,也不时能看到海归精英、电竞少年等的身影。然而,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及其文化风貌、精神气质相比,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摘编自胡一峰《文学如何创造新人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具有美学价值,“新”的内涵从自然时序角度加以理解即可。
B.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新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新人”感受到时代的特征。
C.作家对时代和生活进行了细致思考,就能创造出新人形象,从而完美回答时代问卷。
D.目前,文学作品中对“新人”的塑造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作家本身造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当代文学塑造“新人”形象的必要性,为全文定调。
B.文章将“新人”限定为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着重从时代精神层面来揭示其本质。
C.文章主体部分按阐释新人形象特征、塑造新人形象及其存在问题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D.文末着重指出网络文学所塑造的新人形象超越了以往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新人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要想实现自己的使命,发挥启迪思想等作用,塑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是关键。
B.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形象可代表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优秀作家个人智慧的结晶。
C.作家在写作时只有认真关注并细致刻画,创作出的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D.当代文学作品中,新人形象大量涌现,但并不能说明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创造就到达了顶峰,其实,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20-21高三上·云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改变了诗的作者不受重视的趋势。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人格可以表现在作品上,而诗人本身所唤起的印象也可能比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B.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D.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小题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小题4】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梳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瞩目。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培养创意写作研究生,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担任专职教师。创意写作这一学科,旨在挖掘创作者更深层的创作潜质,提高并拓展其对写作的认识,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前沿成果的学习,融入自身创作。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发展近百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作家,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创意写作对作家成长的助益。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借鉴吸纳国际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是留给当代创作者的宝贵遗产。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大多是西方译作,其中所举范例也多以西方小说为主,涉及的小说美学和写作方法,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对中国古典小说写作技法的阐释与分析,应该成为创意写作本土化教材重要的内容组成。目前,已经有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此做出探索,即对中国古典小说细部的写作技法进行详尽分析,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具体鲜活的示范。此外,汲取传统文学营养,不必局限于古典小说,还可以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神话传说和各类艺术中,有很多值得创作者学习的地方。仅以《史记》为例,书里不少精彩故事仅有短短几百字,尽显中国所特有的留白意蕴。创作者不仅可以从中习得具体技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和领悟这种技法所反映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现场,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当代作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也需要积累和沉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创意写作教学只有置身中国社会现场,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如何提炼和剪裁这些故事,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是创意写作的重要关注点。

收集素材的方法也很重要,创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如查找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采访及其他形式的田野调查等。小说虽然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却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性。小说的真实性以作家表达的真诚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源于现实的真实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当题材距离创作者生活较远的时候,则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和创作过程相比,调查研究的过程显得更具逻辑性,有具体方法和路径可循。创意写作应该在这个领域做深入研究,总结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创意写作课程虽然开设在校园里,但理应打开校门,充分吸纳当下的文艺创作经验。不少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道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小规模讲座和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来自作家的宝贵经验对学生未来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很多出版社相继出版创意写作书系,在写作爱好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此外,应增加高校创意写作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能起到互相弥补、增道的效果。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老师的方法和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选择,以应用于自己的创作。

(摘编自张悦然《重视创意写作,激发创作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多为西方译作,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其中所举的范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
B.中国古典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经典,然而,目前国内对其进行写作技法的阐释和分析还不够充分。
C.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当代作家要从中发现具有深刻内蕴的中国故事,把握时代脉搏,在积累和沉淀之间寻找平衡。
D.小说需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不仅需要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更需要通过创作者充分的调查研究获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主要从借鉴吸纳国际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B.文章以《史记》为例,说明创意写作的创作者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借鉴写作技法,汲取写作营养。
C.文章指出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也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吸纳当下创作经验。
D.文章从创意写作专业发展这一话题切入,进而指出国内促进创意写作专业发展的路径,上下文构成总分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创作过程无法干预,文学创作难以教授。然而,世界范围内的创意写作发展证明并非如此。
B.如果脱离了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现场,创意写作教学就无法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更谈不上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C.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高校创意写作的讲座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写作水平,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D.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写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通过开设课程、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还可能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分,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之忱和侃侃之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写,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开这无边的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分的描写。

女嬃之婵媛兮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而写,写为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而未而未。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仍未。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屈原《离骚》所代表的忧世之作比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在内涵上更为深广。
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抒写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B.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C.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把下面的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小题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